读者来信(125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周末回家,看到院子里一个星期未见、指甲盖大的小白菜苗出土了。北京7月底8月初的几天连续下大雨,半个月不见晴天,高温闷热不减。农谚讲“头伏萝卜二伏菜”,上周老妈还叨叨说,今年秋天的小菜要断茬了,地里不见干,下了菜籽也是烂在地里。40天的伏天进入末尾,看新闻,这两天37摄氏度的温度使北京今年的高温纪录达到33天。
到家一看,老两口饭桌上的晚饭只有院子里的丝瓜和6月份自产的土豆配青椒各炒了一盘,老妈有点愤愤地说道:“菜地里的茄子、辣椒都让我给拔了。你没看昨天拔完,弄我那一身!为啥?秧上长满了白粉虱,那东西沾身上黏糊糊的,头发、衣服上全是。”
我表示不解,往年的茄子、辣椒都是能吃到“十一”,甚至霜冻的,老妈的回答肯定了我的记忆。“是呀,不知道今年这天儿是咋了。”她一一细数今年的天气,“5、6月份闹天旱,不下雨愣热,要不是你爸天天浇水,那辣椒、西红柿两天就晒蔫了。到了7月份,下雨不开天,虫子长得特别快。”“前两天我看那大葱好好的,今天一瞅,也上虫了。这虫可讨厌呢,它光啃葱叶里那一层最嫩的部分。”老爸在旁边感慨,“咱不说搭多少工夫伺候这菜地,今年种大棚的也都说,光这水钱、药钱也要花不起了。上虫多的,好多就早倒秧,歇人歇地不劳那神了。人还是胜不过年景啊。”
听着老两口抱怨,我顺手拿起老妈煮的黏玉米,口感是真不错,就是下嘴时得小心躲着点虫眼。看了一眼煮玉米的锅,把我给逗乐了,热水上横陈着七八条肉虫,煮玉米得了一锅肉汤。
老爸老妈种了一辈子地,心态早就在歉收与增产、挣钱与亏本的切换间磨得平和了,老两口唠叨到最后,用一句老话儿做总结:“天年哪!今年就是闹虫的天年!”看到自己的辛苦付出被虫儿糟蹋,刚要结瓜的黄瓜秧就被霉菌弄坏了叶子,老妈既心疼又负气,扬言“下一季啥也不种了,我也买点吃,省心”。
生活在北京几十年,今年夏天的炎热刷新了我的认知。看新闻,西班牙一些地区因为气候炎热少雨,一些土地干硬退化,有成为荒漠的可能。一些农民将原本的菜田改种耐旱、需水量少的橄榄树,“蝴蝶效应”可能引发欧洲的西红柿恐慌。听父母念叨,经过这个热得不同凡响的夏天,村里的好多农户也在考虑明年调整种植品种,耐旱、耐虫都是考量的方向。
(读者 河虾)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