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找的工作都不适合我
作者:杨璐我曾经围观过一个微博上的辩论。有位大V同时也是大学里的老师,发微博讲自己专业招学生的标准。网友留言说,这个专业毕业不好找工作。每年的高考季和毕业季,媒体上一定会发布最热门的十大专业、最热门的十大职业、收入最高行业榜等内容。这些当然可以作为了解大学专业和就业的风向标,可跟具体的人生不一定契合。质疑大V的那位网友,忽略了一个问题。他关注的这个大V正是在他认为不好找工作的行业里成为了成功人士,大V可是名利双收啊。
如果你热衷于研究榜单和风口,按照流行风向标报考大学专业和找工作,大概率“我找的工作都不适合我”。因为,你并没有按照“适合我”这个标准去设计你的学业、就业和生涯规划。糟糕的是,榜单上的风水轮流转,热点可能在某一天就辜负了你的期望。20多年前外企或者垄断企业在榜单上独占鳌头,10年前互联网公司和所需要的专业几乎垄断了榜单上靠前的位置。现在,考公务员和考“编制”成了“人肉绞肉机”。更糟糕的是,你只是追热点选了这一座职业金字塔,它并不适合你,也没有让你爬得舒适,你可能在奋力攀爬,每时每刻都在焦虑是否滑落,甚至摔到地上。实际上,有一定职场阅历的人,特别是职业培训师经常会讲:“爬到塔尖上的人都是人中龙凤,活得不会差。而在塔底的人,可能都不好混。”
放弃追热点的执念,换一个坐标系,可能距离找到“适合我”的工作近一些。新的坐标系里,一个坐标轴是自己,另外一个坐标轴是工作。如果接触过职业规划咨询或者课程,会发现几乎每个职业导师都会让咨询者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和擅长的技能。因为你做一份擅长且感兴趣的工作,大概率会有更高水平的职业表现,更高的满足感,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不吐槽,更有韧性。职业咨询师还会建议你了解要选择的行业、公司,可以去网上搜集公开的资料,也可以找这个行业甚至公司的员工进行访谈。有一些求职指导书里专门有章节教给你如何拓展人脉,甚至从访谈中获得工作机会。
了解自己是个传统项目,人力资源领域已经开发了很多评估工具。比如在美国人才发展协会职业发展团队出版的由16位职业顾问以他们的经验撰写的《如何找到理想工作》里,介绍了非常多的测量表格。个性维度会衡量一个人偏好计划还是随意,细节还是大局,种类还是深度,团队还是单干等等。在兴趣维度方面,最常用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提出的人业互择理论。每个人所擅长的技能不一样,它同样成为影响职业的因素。有人擅长与人合作,有人擅长处理事物,有人擅长数据,有人擅长构思和创作等等。职业导师建议大家识别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就是列出最自豪的成就和最满意的事情。它不一定是很大的成就,可能只发生在生活点滴之中,是不用费心思考就自然浮现的事情。
如果觉得这些评估都是老生常谈,最近这些年还有新方法,比如由前苹果公司员工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创立的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他们认为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今天最受欢迎的工作可能在过去根本不存在。一个基于过去想象的初心,需要用设计学思维重新定义,才不至于做出刻舟求剑的行为。你可以坚持几周写《美好时光日志》,记录下自己的心流时刻、获得能量的时刻、消耗能量的时刻。记录得越详细,越知道工作中的哪些让自己兴奋、愉快和全力以赴,哪些让自己烦躁、沮丧和心神不宁。这些结论会指引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你还要像他们指导的一样制订“奥德赛计划”,就是头脑风暴出多个人生选择。设计思维是想出的选择越多,越能从中找到合适的。人生不应该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开发出很多条路,从中选一个开始试试看。
除了在坐标系里给自己和工作进行对应,找到“适合我的工作”还要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工作观。结集出版的《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里认为,工作观包括工作的目的、原因和价值。人生观则是你对世界以及世界如何运行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你是如何跟家人、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直接建立联结的。为什么金钱、名誉和个人成就会提高你的生活满意度?在你的人生中,阅历、成长和成就感重要吗?工作观和人生观组成了每个人自己的人生指南针,它们越清晰,越不会让你生活在其他人的工作观和人生观中。“我们的头脑中往往有很多强有力的声音,这些声音无疑会表达我们的观点,告诉我们,我们将成为谁,要如何生活,要做什么工作。但是假如不够小心,我们在最终航行时所用的指南针可能并不是我们自己的。”两位作者在书中写道。
工作观要跟人生观具有一致性。比如说,你坚信环保,要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你的公司在破坏环境。你的信仰和正在做的事情之间缺少一致性,你会没有满足感。它们还要跟你的职场文化相契合。职业导师认为,如果想在职场上茁壮成长,就得找到一个工作时感到有意义的组织,那么你得寻找跟自己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工作环境。很多人认为工作是为了报酬,为了便于理解价值观的重要性,《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让大家回想一下公益组织里的员工表现。“对他们来说,为组织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机会,让他们得以在自认为至关重要的领域发挥作用。相反,对那些旨在赢利的人来说,赚钱历来被视为终极目标。事实证明,单一的经济追求终究有其局限性。”
还有一点很重要,讲到找工作话题时,总有人认为,追热点找工作才能买得起房,走上人生康庄大道。《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里则说,金钱和意义非此即彼是错误的二分法,它们只是衡量价值的两种不同方式而已。大多数人可能遇不到既让你有激情,报酬又很丰厚的工作。辩论金钱还是意义,答案没有对错,关键是要自洽。同时,要知道衡量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指标是多维度的,比如《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里的指标是:金钱、影响力和表达力的组合。如果想让生活过得好,甚至更好,应该有设计巧妙又容易变通的方案,让这些维度能够优化组合起来。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