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干的事情太多了,时间不够用
作者:魏倩早上闹钟刚响,日程表上已经列满了工作;陪孩子玩耍时,心里还惦记着明天的汇报;从网站下载了上百本电子书,但从来没机会打开看;站在人生节点上,想辞职创业又想出国读书,甚至想要不Gap一年……如果你生活中开始出现这些症状,同时伴随“快点”“时间不够了”的口头禅,那么你可能正在陷入时间稀缺的状态之中。
时间稀缺(Time scarcity)源于稀缺的经济学解释,即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之间的差距。感到时间稀缺的人并不总是那些同时打三份工、真正需要昼夜不停工作的人。“时间稀缺”的问题在于人们看待时间的方式,在这样的状态下,人总是会因为压力、野心或者焦虑,感觉一切迫在眉睫,忙忙碌碌。《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的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认为,稀缺和稀缺感会损害人的认知能力,带来短视和“管窥心态”。因此,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的人会更倾向于做那些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最终丧失对生活的全局把握。
当然,这并不一定全是我们的错。现代社会的城市生活往往以忙碌文化为中心,职场的评价体系认同“更忙”意味着“更成功”,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倾向于给自己安排更多事务,给时间赋予更多期待,甚至沉迷于忙碌。英国社会学家茱蒂·威吉曼则认为科技是生活加速的主因,她在作品《缩时社会》中提到,工业化之前,人们依赖与农业生活相关的“自然节奏”,但到19世纪,分工和多线程工作成为工业生产的常态,节约时间观念开始融入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拨快了人们的心理时间,从前需要一天才能抵达的地方,现在花三个小时还是觉得慢。互联网呈现出属于他人的多样生活情境,似乎也在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选项……
有时候,社会时钟的存在也会加剧这种焦虑感。受“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观念影响的人们,其时间的稀缺可能并不体现在某一天或某一年,而是对生命中更大尺度的安排丧失控制。按部就班带来的社会压力和人生可能性的逐渐丧失,会让人在某一特定阶段陷入长久稀缺模式,因而做出更多非理性的选择。
不过,有时一个简单的技术性操作就能缓解强大的时间焦虑。比如在休闲时间远离电子屏幕,划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比如给特定任务划分时间块,因为倾向于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个任务解决工作的人,反而会因分心而加强焦虑,加剧拖延;再比如,只是简单地将“我没有时间”的回应转换为“这不是优先事项”,这意味着是你在支配时间,而不是相反。
但想要长久改变时间稀缺心态,还需要改变我们看待时间的消极方式。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的研究表明,稀缺中的人们并不是时间不够,只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人们必须认识到,时间之所以宝贵,不是因为它可以被很多事填满,而是因为它要留给我们真正想做的事——人保护自己,是通过保护自己的时间来实现的。想学会说“No”的人需要从根本上找回内心真正的渴望和生活的主动权,恰如童话里的小王子那样自问:如果服下止渴药丸可以为每星期节省出53分钟,你想用这53分钟来做什么呢?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