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版“印太战略”是要“找伴儿”

作者:宋晓军

美新版“印太战略”是要“找伴儿”0当地时间2月11日下午3点43分,白宫网站发布了拜登政府的首份“印太战略”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媒体在报道这则消息时,专门引用拜登政府一位高官对“印太战略”报告的解读说:我们认识到我们改变中国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试图塑造围绕中国的战略环境。随后,一位关心军事的媒体朋友就问我:从军事上美国会如何围绕中国塑造战略环境呢?对此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找伴儿。

其实直接解释我这个回答很简单,即在拜登政府的新版“印太战略”报告中,仅“伙伴”(partners)一词就出现了53次之多。说到“伙伴”这个词与军事的关系,比如在“报告”第四节“加强印太安全”中,就写到了“在整个印太地区,美国将与盟友和伙伴合作,深化互操作性,发展和部署先进的作战能力……”;以及在同一节中谈到台湾问题时,也写到了“美国还将与该地区内外的伙伴合作,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和稳定,包括支持台湾(地区)的自卫能力,以确保一个根据台湾(地区)人民的意愿和最佳利益和平决定台湾(地区)未来的环境……”。很显然,拜登政府这版的“印太战略”报告,就是要通过在印太地区“找伴儿”,进而在中国周边塑造一个军事上“人多势众”的战略环境。

说到塑造军事上“人多势众”的战略环境,2022年2月号美《海军学院院刊》上刚好有一篇论文有更详细的表述。在这篇题为“应对中国的海上战略”的文章中,作者美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曼肯(Thomas G.Mahnken)认为,就像“冷战”期间北约沿着德国边境打造的“富尔达防御走廊”一样,今天(西太平洋上)的第一岛链也应该被视为美国与盟友和伙伴一起必须保卫的关键地带。曼肯在论文中强调,将第一岛链打造为拥有传感器、导弹和电子战系统等多领域能力的“防御堡垒”(Defensive Bastions),可塑造一种对中国大陆具有“海上压力”的战略环境,进而对中国形成一种“有效的威慑”(Effective Deterrence)。为此就要求美国在印太地区必须“聚集并支持盟友和伙伴开辟新的功能性战区”。很显然,曼肯已经把美国在印太地区“找伴儿”并塑造战略环境的路数说得很清楚了。那么他“找伴儿”的战略构想能兑现吗?

说到这儿,就要说说曼肯兑现其“找伴儿”战略构想的“前提条件”了。在美新版“印太战略”报告中“美国的印太承诺”一章里有一句话是——我们在该地区(印太)的盟友和伙伴承担了“中国有害行为”的大部分成本。很显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曼肯兑现其战略设想的前提条件,即要为地区盟友和伙伴找回因“中国有害行为”所蒙受的“损失”。逻辑梳理到这儿,可能有人就会想一个问题:历数一下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盟友和伙伴的“贸易账本”,他们真的因为所谓“中国有害行为”蒙受了很多的“损失”吗?

如果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不妨再回头读一下美新版的“印太战略”报告。其中“印太行动计划”一章的内容,是为落实新版“印太战略”在未来12~24个月要推进的十项核心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前两项核心工作的“指南”标题分别是“向印太地区投入新的资源”和“引领印太经济框架”。如果你在第二项核心工作“指南”中看到了“将我们与该地区的经济联系扩大一倍”这样一句话,你也许会受到“找伴儿”这一描述的启发,想到另一个很通俗易懂的描述:一切都是生意。 军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