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那如山的动力

作者:张斌

就要那如山的动力0丝滑,这个词,此刻高频地与“冰丝带”关联起来,平原冰场,屡创纪录,观者热血沸腾。男子万米,坚韧之战,瑞典人尼尔斯·范德普尔冲破橙色屏障,继5000米夺金后,为瑞典再添一金,更为惊人的是,留在其身后的12分30秒74创造了万米全新世界纪录。34年了,瑞典人凭借25岁的范德普尔终于重新拥有冬奥会速滑金牌,一人双金,“冰丝带”一段佳话。

来北京前,范德普尔夺金呼声甚高,荷兰人都惧其锋芒,而了解这位瑞典小伙子的人们同样期待其“冰上哲学家”名号下的不俗表现。万米决战后,范德普尔很快就收起了感染力超强的笑容,深邃地对着镜头留下金句——“速滑从来都是忍受苦痛,该是带着轻松自在的心情与艰苦同在。”四年后的米兰冬奥会,还会再见吗?记者们普遍关切这一点。答案极不明确,并不执着于卫冕大业,随心随性,走着瞧。

性格多面,表达一向没有禁忌,范德普尔锋芒外露。拿下5000米金牌后,他居然在赛后发布会上直斥最强对手荷兰队暗自“作弊”,在荷兰速滑网站上读到的一篇文章给了瑞典人足够的证据,说荷兰速滑协会一直在私下与冬奥会赛场的制冰主管沟通,希望在制冰工艺上可以关照荷兰选手们的平日习惯,制冰温度可以更“微妙一些”。荷兰人自然不认,反唇相讥,证据何在?强队与制冰主管赛前沟通该是惯例,何必大惊小怪。范德普尔率先在场外开战,这让万米对抗全然成为尊严之战,荷兰名将罗塞特与范德普尔年龄相近,堪为一生对手,此番在北京输得很干脆。

四年前,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范德普尔的存在,5000米的第14名,距离领奖台万水千山,不过是别人金牌战中的小陪衬。21岁,范德普尔仿佛肋生自由双翅,告别平昌,纵身飞离速滑世界,去寻那与众不同的人生。先是参军一年,为国尽忠。退伍后,完全变身为极限高手,跑了20多个超级马拉松;近1000次从蓝天翩然而下,尽享特技跳伞的乐趣;纵贯瑞典,骑着自行车,1800公里人在四季景色中穿行;冬日来临,他还会从高山之上,速降滑雪,心跳加速到极致。如果有机会浏览范德普尔的Ins账号,你一定会质疑其职业角色,满是探险极限人生的记录,鲜有冰面上的纵情飞驰。

一路探险跋涉,范德普尔并非时时刻刻开心,哪怕他不停地参加各地的朋友聚会,体力与心理的挑战让他不断品味接近极限的境界,他要让自己有随时跃升的能力,要的就是如山一般的动力。18岁时,范德普尔曾经妄言,不会以平昌冬奥会为目标,玩儿了两年之后,最终还是站到了最高竞技舞台的冰面上。那个第14名深深地刺激了范德普尔,他要独自去塑造身心。近两年的修行过后,范德普尔重回训练场,他保持着孤独模式,这与强大的荷兰模式断然不同,速滑王国高手们一向都是集中训练,共同提高。“冰上哲学家”很有主见,“荷兰人财富可以自由,但我可以选择自由。他们都是富足的职业选手,终日都在训练,但我可以周末两天完全休息,这反倒成了我的优势”。

看似更为自在的训练方式,让范德普尔在速滑训练之余,可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越野滑雪和自行车骑行之中,“功夫在滑外”,去年他居然一举成为5000米和10000米双世界纪录保持者。实在是与众不同,范德普尔居然以奔跑25公里回酒店来庆祝突破纪录,这让竞争对手目瞪口呆。仅仅几个星期后,范德普尔遭受人生重创,母亲因癌症辞世,那个对他运动人生心理助力最大的人走了。范德普尔一度陷入低沉,拒绝参加北京冬奥会。从丧母之痛中慢慢恢复过来后,母亲自然也成为范德普尔冬奥会的巨大动力,两块金牌,天堂的母亲一定看到了。 普尔滑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