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少不如吃得好

作者:袁越

吃得少不如吃得好02020年12月9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刊登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系马丁·奥斯卡森(Martin Oscarsson)博士及其同事们撰写的一篇论文,作者调查了1066名许过新年愿望的普通瑞典人,发现他们当中只有55%的人在一年之后自认为实现了愿望。研究人员又按照愿望的类型重新进行了统计,发现那些督促自己做点什么(比如多锻炼或者多吃蔬菜)的愿望实现了58.9%,而那些督促自己不做什么(比如少吃甜食或者不喝碳酸饮料)的愿望只实现了47.1%。于是作者得出结论说,要让一个人做一件以前没干过的事情还算容易,但要强迫他拒绝已知的诱惑实在是太难了。

论文作者还发现,“减肥”在所有新年愿望中的占比高达20%,排名位居第二,这一点对于大部分中等以上发达国家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意外的。可惜的是,已有无数研究显示,绝大部分涉及减肥的新年愿望最后都失败了,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大部分想减肥的人都试图通过少吃来达到目的,但最终大家都无法抵挡美食的诱惑。

著名的英国科普作家大卫·罗伯逊(David Robson)在2022年初出版的《期待效应》(The Expectation Effect)一书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本书用很多实际案例证明,一个人的食量往往和他对食物的美味期待成反比。越是能让人感到心满意足的美味佳肴,反而越容易让人提前放下筷子。但目前绝大部分减肥食谱都寡淡无味,甚至连食物名字都故意起得让人没有食欲,比如“轻食”或者“低脂”之类的,这样的食物很难让人产生饱腹感,反而不利于减肥。

这方面的一个极端案例是一位名叫亨利·莫莱森(Henry Molaison)的癫痫病人,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尝试了手术治疗,结果一位庸医将他大脑中的海马体弄坏了,导致他失去了短期记忆,所有事情都是刚做完就忘。没想到这个手术导致他饭量大增,一顿饭刚吃完没多久就又可以再吃一顿。这个案例说明食欲的消退绝不仅仅来自肠胃发出的信号,上一顿饭的美好回忆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另一个不那么极端的案例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所做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把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在吃饭前被要求把自己吃的上一顿饭的美好回忆写下来,另一组则被要求随便回忆点什么,结果前一组人的第二顿饭比第二组少了45%,说明莫莱森的案例很可能是普遍现象。

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科学家所做的另一项研究则证明,不光是食物的美味对食欲有影响,食物的营养成分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食欲。研究人员将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告诉他们早餐的营养份额,一组是夸大的,另一组是瞒报的,结果夸大组在随后的自助午餐时吃的东西要比瞒报组少,说明他们在内心里认为自己早餐吃得太多了,其实两组吃到的早餐是一样的。

这几个案例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现代人过于关注减肥了,忘记了食物应该带给我们的营养与快乐。而大家的减肥招数也都大同小异,那就是尽量少吃。也许我们应该改变策略,想办法让自己吃得更好一点,这包括精心设计食物的搭配和风味,每一口都细嚼慢咽,吃饭时不要看电视或者看手机,专心体会食物的美好。也许你会发现,这么做了之后,不但你的身体变好了,体重也降下来了。 健康减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