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为什么没创新高?
作者:邢海洋就地过年的第三个年头,春节档的票房却没能创下新高,长假期间总票房60.25亿元,历史第二,却比最高的去年少了18亿元,且观影人数减少了近5000万之巨。表面上是高票价挡住了观众,背后却可能是票房不再高增长的信号。
长假不容辜负,年节扎堆进影院几乎是刚需一样的存在,去年《你好,李焕英》平均票价为44元,《唐人街探案3》平均票价为47元,大家爽快买单。可今年《长津湖之水门桥》卖到了62元,《四海》平均票价为59元,看一场《熊出没之重返地球》要56元,观众不淡定了。一组数字很说明问题:2019年春节档全国放映场次是292.5万场,2021年场次为287.53万场,今年场次达到了314.3万场。尽管有疫情的影响,春节档其实是火力全开的,可观影人数却从1.32亿人次升到1.6亿人次又回落到1.14亿人次。票价看似是主要原因,但从平均票价看,这三年分别是44.7元、48.9元和52.8元,今年并无传说中的大涨。春节档前两天票价离谱,可随后院线调整了策略,但低价仍未吸引来观众,或说明观众对看电影的需求发生了逆转。
就在十几年前国人还很少到影院看电影,2002年张艺谋拍的《英雄》,票房2.5亿元,占到了当年全国票房的1/4,当年全国票房也不过10亿元。冯小刚拍的系列电影在舆论中引起巨大反响,1997年底横空出世的《甲方乙方》也只有3000万元票房,2003年拍的《手机》是年度票房冠军,也才5300万元。中国电影市场真正的爆发始于2012年的《泰囧》,我们总算有了10亿元票房的电影,此后票房“王炸”不断,内地电影市场从百亿级别一路上蹿,到2019年已经上升到640亿元。
票房猛涨的过程中推波助澜的正是低票价。2008年中国首个线上票务平台格瓦拉成立,2010年美团推出在线电影票团购服务,后定名为猫眼。在线售票平台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其本质是大手笔票务补贴,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及对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在票补大战最激烈的2015年,9.9元、19.9元的票价俯拾皆是,观众看电影毫无压力。可随着2018年相关部门禁止了线上票补,并规定第三方售票手续费不高于2元,从根本上杜绝了平台的竞争驱动力,8.8元、9.9元的低票价彻底绝迹。
其实2017年后内地市场的增势已大不如前,没有了补贴,观众能拿出的票款似乎已触碰到了天花板,及至2020年受疫情影响内地票房只有203亿元,2021年防控常态化,市场基本正常化,恢复到473亿元。虽全球第一了,仍远未达到2019年的水平。
在就地过年第二个年头的2021年,春节档于是成了消费者宣泄情绪的主渠道,观众如逛庙会般涌入了电影院。春节档,这个内地票价最贵的第一大档期“井喷”了。据猫眼研究院的数据,院线收入中2013年春节档占全年的3.6%,2019年占9.2%,2021年竟然跃升到了16.7%。16.7%的高比例看似光鲜,其实也隐含着另一个事实,在一个票房与峰值相去甚远的年份,平日里观众更少进影院了。
从灯塔专业版的统计看,近十年来我们的电影市场在下沉,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在下降,三、四线城市的观影数量稳步上升,已经接近市场一半的份额。尽管北京和上海仍然是春节档票房的最大票仓,一线城市票房占比却是稳步下降的,三线城市略有增长。市场下沉之后,再难寻找高增长了。
电影院一直在和互联网争夺观众,长视频网站崛起中,电影院凭借着更大的屏幕和更多元化的观影体验吸引了观众,可这两年短视频和中视频崛起,观众的注意力更分散,更为碎片化。即便是春节档,一次涨价潮都引发了一场大反水,票房还有创新高的潜力吗? 票房电影票房春节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