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疲软折射了什么信号?

作者:谢九

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06万亿元,创下去年2月份以来的新低,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同比减少接近40%,环比减少70%。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我国从2011年开始正式使用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在此之前,观察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指标,不过随着我国融资体系越来越丰富,银行表外融资高速增长,银行信贷占比越来越低,已经不足以覆盖实体经济的融资全貌。所以,我国从2011年开始推出社会融资规模,具体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政府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指标,成为观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主要窗口,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先行指标。

通常而言,7月份是信贷投放的淡季,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出现季节性回落也是正常现象,但是今年7月份的社融环比下降70%,同比也下降了40%,下降的幅度之大远非季节性回落能够解释。

从央行发布的社融具体数据来看,导致7月新增社融大幅回落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政府债券净融资1820亿元,同比少3639亿元;二是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391亿元,同比少增1830亿元。

政府债券融资规模减少,体现为今年的地方债发行速度放缓,在以往中国经济需要稳增长时,通过地方债刺激基建往往是最重要的推手,但是今年的地方债发行速度明显偏缓,也拖累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因为今年上半年经济复苏速度较快,相比之下稳增长的压力不是很大,所以大规模刺激基建的需求并不迫切,加之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始终存在,所以在不需要大规模稳增长的背景下,就尽量不要加大地方政府的债务杠杆,提升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另一方面,经过了过去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之后,中国基建领域已经基本告别了整体短缺的局面,更多只是一些结构性的需求,继续大规模刺激基建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所以,现在政策层面对于基建投资的刺激也是比较谨慎,除了新基建之外,对于传统基建的刺激不再随便启用。

7月的新增社融萎缩,另一大原因是人民币新增贷款大幅减少,这是更值得关注的因素,因为这直接体现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成为观察实体经济走向的重要窗口。

7月份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为去年10月份以来的新低,与去年相比同比少增1830亿元。分部门来看,居民贷款新增4059亿元,同比少增3519亿元,同比下降幅度为46%。居民贷款增速大幅下降,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理解,主要意味着居民消费不足。

在居民贷款中,中长期贷款新增3974亿元,同比少增2093亿元,短期贷款增加85亿元,同比少增14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速下降,主要对应着房贷和车贷的萎缩。房贷下降,主要是因为银行的贷款集中度管理新规,银行从今年开始必须控制房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所以,最近几个月,国内楼市的房贷开始越来越紧张,体现在金融数据上,就是居民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快速下降。从汽车消费来看,今年7月份,国内的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1.9%,环比下降7.5%。汽车销量下降,最终也带来汽车消费贷款下滑。所以,随着房贷和车贷的增速放缓,居民部门的中长期贷款明显萎缩。

从居民部门的短期贷款来看,7月份仅仅增加了85亿元,而去年同期居民短期贷款增加了1510亿元,和去年相比只有一个零头。居民短期贷款通常对应着日常消费,今年的短期贷款大幅萎缩,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疫情导致消费活动减少,也有可能因为监管部门严格审查消费贷和经营贷等原因。

从企业部门贷款来看,最值得关注的是,7月份的中长期贷款出现了一年多以来的首次同比少增,中长期贷款增加4937亿元,去年同期是增加5968亿元,同比少增了1000多亿元。企业的中长期贷款通常对应着企业对未来的投资信心,中长期贷款增速放缓,说明企业的投资意愿开始下降,对实体经济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行指标。除了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短期贷款也减少了2577亿元,去年同期的短期贷款减少2421亿元,今年减少的规模继续增加。

在企业贷款萎缩的同时,票据融资大幅增加,7月份的票据融资增加了1771亿元,而去年同期的票据融资减少1021亿元。票据融资大幅增加,更加印证了当前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足。因为票据融资是一种短期融资工具,如果企业贷款需求下降,导致银行贷款投放不足,对银行在监管层面会带来一系列影响,所以,银行需要用票据融资的方式来增加贷款投放量。如果企业并没有实际的融资需求,但是银行通过票据融资释放资金,由此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引发资金脱实入虚,更多的资金可能会进入股市和楼市等渠道。

7月份的金融数据,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各项关键指标明显放缓,意味着实体经济在经过了上半年的高速反弹之后,下半年的增长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今年4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曾经提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而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已经不再提及窗口期,对当前经济的表述是“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从去年疫情暴发至今,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一直相对稳健,尤其和美国的大放水相比还是相当克制。不过,随着实体经济的增长压力开始变大,政策松动的空间可能也会有所上升,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下半年的松动力度可能都会高于上半年。 市场分析实体经济稳增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