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多巴胺
作者:袁越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负责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很多人是因为它的别名“快乐分子”而知道它的,据说这种分子主导了哺乳动物大脑的奖赏机制,正是这种机制让哺乳动物有动力去做那些有利于生存的事情。
按照多巴胺的经典理论,任何能够给哺乳动物带来好处的东西,无论是一顿有营养的饭,还是一位身体健康的异性,都会刺激哺乳动物的大脑释放多巴胺,以此来让动物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励它们为了继续得到这种奖赏而努力奋斗,比如奋勇捕食或者疯狂示爱。
这个经典理论流行了几十年,也被写进了神经生理学的教科书。但后来有人通过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发现哺乳动物们其实根本不需要得到真正的物质奖赏,只需在内心里对这种奖赏有某种期许,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比如巴甫洛夫养的那条狗,一听到饲养员摇铃就兴奋不已,这是因为铃声让它对马上到来的那顿饭充满了期待,大脑被多巴胺轰炸了,所以这条狗还没见到真正的饭就已经颅内高潮了。
虽然“奖赏”的定义打了一些折扣,但多巴胺仍然代表着快乐与幸福。于是一些制药公司开始尝试研发多巴胺类药物,希望能模仿多巴胺的效果,直接让服用者感到幸福、快乐,却没有毒品的各种副作用。
如果这种药物真的能研发成功的话,“钱景”自然是不可限量的。可惜几年前又有科学家发现,多巴胺并不一定和奖赏机制直接挂钩。有些外部刺激根本不能算是奖赏,只是因为它们足够新奇,照样能让动物分泌多巴胺。换句话说,多巴胺不再是快乐与幸福的代名词,只是哺乳动物们应对意外事件的一种本能反应而已。
尽管多巴胺的地位一降再降,但它确实能让一部分神经元兴奋起来,尤其是运动神经元。于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一位名叫康拉德·傅(Conrad Foo)的研究生突发奇想:多巴胺会不会只是一种让动物们不再犯懒,每天按时起床出门觅食的激动剂?
为了证明自己的这个猜想,傅博士和同事们合作,通过分子成像的方法研究小鼠的大脑,发现小鼠在完全没有任何新鲜刺激的情况下,其大脑的新皮质区域仍然会定期地释放多巴胺,大约每分钟释放一次。这件事似乎就像心跳和呼吸一样,是小鼠大脑的一种节律性活动。也就是说,多巴胺不但和奖赏机制无关,甚至和外部环境的新鲜刺激也没什么关系了。
问题在于,这种按时释放的多巴胺到底有没有效果呢?这就必须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了。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巴甫洛夫式的行为实验,只要小鼠对多巴胺有反应,就给予某种物质奖励。实验结果表明,小鼠不但对这种定期释放的多巴胺有反应,甚至还会主动地控制多巴胺的释放频率和幅度,这说明多巴胺的定期释放确实能够对小鼠的行为产生影响,是一种正常的神经生理过程。
研究人员将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1年7月23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作者认为,多巴胺的定期释放会让动物们在缺乏明确奖励的情况下仍然有动力出去觅食或者自由活动,这会提高动物们的生存概率。换句话说,多巴胺只是让动物们不至于整天躺平的一种分子闹钟而已,并没什么特别神奇的作用。 动物生命八卦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