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大墓代表器物

作者:艾江涛

新干大墓代表器物0通高105厘米,甑口径61.2厘米,鬲口径34.1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

分为上部大口盆形的甑与下面的鬲,两部分合为一体。为蒸煮器,鬲盛水,甑放置食物,在下引火煮水,蒸汽通过中间的箅片加热食物。

这件在造型上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的耳外装饰双重燕尾纹,燕尾纹是吴城文化圈陶器、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顾,极为生动。鬲通体饰四组展开的环柱角兽面纹。

这件四足铜,重达78.5千克,体形巨大,气势雄浑,为迄今所见青铜中最大者,有“王”之誉。这件铜器出土时,被当地村民抢挖散失,当晚劝说收缴。

铸造工艺方面,除了耳上双鹿,整个器物一次浑铸成形。四足铜在商代较为少见,出土时代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上出现了殷墟时期流行的斜角雷纹、上卷尾连体兽面纹、牛角兽面纹等纹饰,耳上加铸立鹿的特点则与新干方鼎、扁足鼎加铸动物造型的风格如出一辙。可以推断,这件器物铸造于商代晚期,体现了当地人对中原青铜器的本土改造。

新干大墓代表器物1通长53.5厘米,通高25.5厘米,体宽13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件器物的器形像虎尊但腹底不连,内空,张口,左右各露一獠牙。据新干大墓考古发掘队队长彭适凡说,这件器物刚出土时,右边獠牙缺失流散,后几经周折,才完璧复原。老虎造型怒目圆睁,虎视眈眈,作半起欲奔之势。硕大的虎背上伏卧的小鸟却神态安闲,不惊不惧。虎不惊鸟,鸟不惧虎,充满一种诡谲神秘之美。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不少器物上都有虎的装饰,且风格基本一致,多为突出位置的高浮雕虎纹或圆雕老虎,构成新干青铜文化的主要特色。一些学者据此推测虎可能是墓主人家族的崇拜对象或与其家族历史及传说有一定关系,并将其与商代长江流域的重要方国——虎方联系起来。虎与鸟的结合器虽南北方均有发现(如安阳殷墟出土的符号觥也是前为虎、后为鸟),但此虎的双尾造型却前所未见。

新干大墓代表器物2通高53厘米,面宽14.5~22厘米,上銎长8.5厘米,下管长5.5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件器物为一中空的扁平双面人首造型,额部宽,颌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两面均有中空的圆突目,竖耳上部尖,肥鼻,有双孔,高颧骨,张口露齿,两侧嘴角上翘,下犬齿外卷形似獠牙。头两侧各出一角。整个形象显得神秘恐怖。

在不少学者看来,这件头像的上銎为圆形,下銎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之说,与商周时期出土的其他青铜面具相似,属于一种神灵崇拜的偶像或神器,是人神沟通的媒介。新干神人铜头像的双目十分特别,塑造了明显突出的中空双目,向人们传达出某种特殊信息。此类形式的青铜头像,可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凸睛青铜神面具对照。与之不同的是,新干的神人铜头像并非可以佩戴的面具,而是双面造型。可资对照的是,吴城遗址中出土的红陶面具,也为双面。

新干大墓代表器物3通高18.7厘米,口径18.6~21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

圆顶帽形。正面下方开一长方形缺口,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耳和颈。正面有脊棱,直通头顶。顶部一圆管,用以安插缨饰。正面以脊棱为中线,装饰一浮雕形兽面,双耳作斜长方形,双角斜上外卷。在铸造技术上,整个器物浑铸成形,以鼻为中心对开分型,两块泥范与一块泥芯组成铸型。

胄是作战时防护头颈部的用具,这件器物绿中带黄,光滑透亮,壁厚仅0.3厘米,并不给人笨重之感,这也反映了新干大墓所属的族群“耕战民族”骁勇善战的特点。在新干大墓总共出土的475件青铜器中,青铜兵器的数量高达232件。

新干大墓代表器物4通高29厘米,口纵18厘米,口横19.8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件方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腹中部所饰一组展体式兽面纹,与新干大墓同时出土的乳钉纹方鼎及立耳方鼎相比,纹饰更加繁缛细密,具有殷墟中晚期的风貌。这件器物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耳上卧虎。虎的形象在新干大墓铜器上屡见不鲜,它们大多以立体的形式出现于青铜容器耳部。它与另外一件伏鸟双尾铜卧虎一起,同为反映新干大墓青铜器虎元素的代表器物。

新干大墓代表器物5通高35.2厘米,肩宽26.1厘米,刃宽34.8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件器物钺身较宽,刃微弧,整体形制刃宽大于肩宽,方内短窄,上有一长方穿,平肩上有两个长方穿。钺体中部开一马鞍形镂孔,形状像嘴角略翘的裂开的嘴巴,露出2排13颗三角形利齿,环饰燕尾纹一周。肩下及周边均饰目雷纹带,纹中宽凹线中有嵌饰红铜的痕迹。整体造型阴森,又有一种怪诞之美。它是国内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出土时器表有明显的织物包裹痕迹。

根据科学检测分析,新干青铜器属于铜、锡、铅合金,锡含量高达20%,铅含量在10%以下,这与殷墟青铜器合金成分接近,而与江西樟树吴城遗址和新干中棱水库出土铜器的合金成分不同,后者经过检测的6件铜器中,其合金成分除一件扁足鼎外,其余含铜量都在90%以上,属于不含锡、铅或仅含微量锡、铅的红铜。在一些学者看来,同一文化中铜器合金成分却有巨大的差异,反映了在江西这个拥有丰富铜矿资源而锡、铅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只有高等级贵族才有使用合金铸造青铜器的权力。合金铸造的青铜器由于加入大量铅后,大大增加了铜液的流动性,从而能铸造出精细的花纹。

新干大墓代表器物6通高43.5厘米,甬长18.7厘米,舞纵13.7厘米,舞横22.8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

新干大墓一共出土了4件青铜乐器,包括3件铜铙与1件铜镈,均为南方特有的器物,造型与装饰风格与中原商文化迥异。

新干大墓出土的3件铜铙并非成套乐器,与中原的“编铙”“编钟”组合有明显差别。事实上,长江以南从未发现过早于东周的成套青铜乐器,原因可能在于南方的礼制活动与中原有本质不同。有学者推测,新干大墓的青铜乐器可能既无军事用途,也非用来祭祖,而是用于当地居民的山灵崇拜,上面装饰的不同花纹,可能象征来自不同地区的部族。出土时,这些大型青铜乐器被摆放在墓主人身边,以象征其权威。

新干大墓代表器物7长10.7厘米,肩宽13.7厘米,銎高1.9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

新干大墓共出土两件青铜犁铧。对于这件犁铧的定名及用途,学界有不少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新干青铜犁铧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青铜犁铧,它的出土,将青铜犁铧的出现由战国时期提前到了商代中期;另一派学者则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两件器物可能只是三角锸形铜件。

不管怎样,这件青铜器同样是新干大墓族群“耕战民族”特点的展现。在大墓总共出土的475件青铜器中,与农业生产工具、手工业生产工具、渔猎工具相关的器物有143件之多。

(摄影:缓山,部分文字、图片引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西省文化厅编著《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辑粹》一书) 青铜考古文物三星堆文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