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吸引力在哪里?

作者:邢海洋

郑爽天价合同激起一片讨伐的时候,演艺明星们都在注销工作室。可这波“注销潮”还没有退去,吃瓜群众惊见新一波操作,海南又成了演员注册公司的热土。风水轮流转,霍尔果斯凉了,海南接盘侠出现了。

去年5月至今,海南省的影视公司注册数量已达2300余家,阿里影业、完美世界、唐人影视、华谊、光线传媒等一线影视公司纷纷前往,王一博、马伊琍、那英、沈腾等演艺明星均进驻海南,纷纷成立公司。

影视公司会师天涯海角,一个重要的契机是“海口23条”。去年5月,海口市颁布了鼓励影视业的地方政策,吸引影视公司落户,尤其是头部电影创作人。这“23条”条分缕析,非常具体,如票房累计达20亿元以上的编剧、导演及30亿元票房的主演在海口注册公司,公司名字里需有海口字样,拍摄影片票房过亿元、Logo播放超3秒,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仅凭这一条,就可看出当地政府心机满满,和当年霍尔果斯的粗放式招商大有不同:首先,你得是圈内大腕;其次,新拍的片子得宣传海口。200万元换来3秒钟的海口形象投放,性价比还是较高的。

“海口23条”里,最重要的一条是23条之外的,“该规定有效期两年”。从去年5月28日至今,历时已经一半了,还有一年的执行时间,影视公司再快马加鞭,想必也拍不出多少达到奖励标准的大片。一年不到海口就吸引了2300余家影视企业,可谓四两拨千斤。

可如果仅仅是“海口23条”,一众演艺界的大咖们恐怕不会为这两年的临时奖励,且是“斤斤计较”的奖励劳师远征的。全国各地吸引影视业的地方政策本来就不少,但有了霍尔果斯的前车之鉴,地方政府是不能在税收优惠上再打主意的。

作为一个统一的税收体系,在中国,无论你在哪里工作,税率都是一样的,这也从税制上保证了地方之间竞争的公平性。2018年人大讨论个税改革的时候,个税税率牵动人心,最高档45%曾经引起多方疑虑。在香港地区,个税最高档税率是15%,仅一河之隔的深圳最高税率是香港的三倍,是否会造成吸引人才的障碍,加速人才外流?随后我们看到深圳出台了大湾区税收补贴政策,境外人才实际税负水平明显降低了。但从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也并非税制上的改革,而是类似于奖励纳税人的政策。

以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我们相继建立了多个自贸区,在自贸区内货物的买卖、加工、储存都不用和海关打交道,当自贸区的货物要进入内地时才需要报关、交税。这就相当于在国内建立了多个外向出口基地,以零关税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为了鼓励企业入驻,不同的自贸区会开设企业目录,对扶植企业的所得税给予一定优惠,但个人所得税方面却是和区外无异的。

海南自贸港吸引人的地方,则是税率的全面大优惠,不只是进口商品“零关税”,还包括企业和个人收入的低税率。2025年前全岛将实行封关运作,对在海南自贸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对一个纳税年度在海南自贸港累计居住满183天的个人,其取得来源于海南自贸港范围的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按3%、10%、15%三档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个税。

不仅影视公司密集“搬迁”,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也在向海南聚集。谁能抵挡得住15%税率的诱惑呢? 投资物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