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好细菌
作者:袁越因为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明确了。肠道菌群有好坏之分,好的细菌不但可以帮助宿主消化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还能分解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甚至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把病菌排挤出去,不给这些坏细菌以生存空间。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好的肠道菌群呢?目前已知有三种方法能够做到这一点。
第一,婴儿在母亲子宫内时全身都是无菌的,但一出生便会迅速被环境中的细菌攻占。如果是自然生产,那么最先占领婴儿消化道的几乎都是来自母亲产道的菌群,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的。但如果是剖腹产的话,那就要看这个孩子的造化了,因为无论是被单床铺还是医疗器械,以及医生护士的手和胳膊,肯定都带有很多细菌。只要和婴儿发生接触,这些细菌一定会迅速占领婴儿的整个身体,因为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几乎是不存在的。
母乳中也含有大量来自母亲的肠道菌群,所以母乳喂养要比奶粉更健康,尤其是婴儿刚出生的头几个星期,最好采用母乳喂养。
第二,任何广谱抗生素都会杀死大量好细菌,这一点无论是对新生儿还是成年人都适用。好的肠道菌群能够抑制坏细菌的繁殖,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服用广谱抗生素后往往会发生腹泻的原因。
对于婴儿来说,抗生素的副作用更大,因为婴儿出生后的头两年里,其免疫系统会接受培训,学会如何辨别好细菌。如果此时服用抗生素,就会打乱这个培训计划,导致这个孩子长大后其免疫系统分不清敌我,对好细菌也随意发动攻击,其结果就是习惯性腹泻,以及肠道炎症。
第三,一个成年人如果经常出现腹泻和肠道炎,说明他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开始攻击好细菌了。有什么办法能够控制这个过分活跃的免疫系统呢?答案就是增加潘氏细胞(Paneth Cells)的活性。这种细胞位于消化道上皮组织内,其主要功能就是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保护好细菌。
此前有研究显示,体重指数(BMI)越大的人,其消化道内的潘氏细胞就越不健康。但美国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炎症与免疫系的系主任撒迪奥斯·斯塔彭贝克(Thaddeus Stappenbeck)博士用一种特殊品系的小鼠做实验,发现体重指数和潘氏细胞的健康状况并没有直接关系。这些小鼠因为控制不住食欲而个个体重超标,但它们肠道内的潘氏细胞却很正常,其功能也没什么问题。
接下来,研究人员换了一种新食谱,其40%的热量来自脂肪和糖。喂养了两个月之后这些小鼠当然也是变胖了,但这一次小鼠体内的潘氏细胞变得不正常了,说明单单是肥胖还不足以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食物结构才是罪魁祸首。
研究人员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1年5月18日出版的《细胞宿主和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作者认为,出问题的新食谱和典型的西方饮食非常类似,这个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西方人更容易患消化道炎症,他们吃了太多的脂肪和糖,破坏了消化道内的潘氏细胞,导致了免疫功能的紊乱。
一个好消息是,研究人员中途换回了正常食谱,结果只用了4周的时间小鼠体内的潘氏细胞就恢复正常了,说明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是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结构来恢复的,只要吃得杂一点,别吃那么多脂肪和糖就行了。 生命八卦婴儿细菌培养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