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湖”的历史地理

作者:贾冬婷

“城中湖”的历史地理0

北山路:谁的西湖?

“一半西湖一半笆,筑笆都是官宦家。”杭州老房子专家、浙江华睿企划有限公司总策划师仲向平对记者说,这一现象在北山路上尤为明显。北山路全长仅3000米,从圣塘路断桥路口,到曙光路南端,接灵隐路,却汇集了100多处人文遗迹,尤以民国时期达官贵人的别墅为多,因为只有在西湖的北线上才能实现“面南背北,依山傍水”而居的终极理想。

记者沿断桥一路向西,在古代,是香客们去灵隐天竺的必经之路,一路遍布寺院,招贤寺,大佛寺,玛瑙寺,也是人们去城外的歇脚处。民国时文人始在寺庙遗址上造房子,比如《申报》老板史量才买下原静观堂的宅基地,仿《红楼梦》中“怡红院”的格局建起主楼,为侧室沈秋水命名“秋水山庄”。直至1934年史遭特务暗杀,50年代,“秋水山庄”被转移给上海总工会,总工会把山庄改造为工人休养所。这期间,秋水山庄东侧延伸加建了两层小楼。上世纪70年代,秋水山庄划归新新饭店管理。上世纪80年代,又增加了基础设施,改为客房。

辛亥革命拆除了城墙,西湖一下子变为“城中湖”,杭州变为“湖中城”,达官贵人开始在北山路造别墅。如今,进入每一栋房子,都可以探究出它的多重历史。如宝石山前山路1号的润庐,建于1932年,第一位主人是杭州名绅马文车。马历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秘书处长、厅长,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甘肃省政府代理主席,之后归隐西湖,做了寓公。第二位主人,是著名金融家金润泉,无论朝代如何变换,他都稳居银行行长之位,长达40多年。第三位主人何克希20多年前入住润庐,是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2003年,政府开始对北山街推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工程,如今,除少量仍为民房大门紧闭外,这些老房子大多以私人会所、餐饮、酒吧的光鲜面目示人。一位新新饭店附近的经营者对记者说,新新饭店一层面积为356平方米的房子2001年被杭州某房地产公司老总租下,作为其私人会所,租价为每年15万元,租约10年,两年递增一次,增幅2%。

“城中湖”的历史地理1( 茅以升故居 )

最早介入市场力量的当数北山路78号的香格里拉饭店。1984年,杭州最早接待外宾的传统宾馆“杭州饭店”与港方合资,改建修缮为香格里拉饭店,一直作为杭州饭店业的标志性建筑。

名人故居也开始放到市场上招租。最引人注目的是石函路7号、即过去的北山路24号和25号的蒋经国故居,2004年打出招租广告。两层西式别墅依山傍水,曾是蒋经国的旧居,院内的桂花、棕榈、天竺、枫树等都是蒋经国当年亲手种植。抗战胜利后,蒋经国携妻儿来杭州,当时的杭州市市长周象贤将此屋拨给他住,此楼正与蒋介石居住的澄庐隔湖相望。据说,这350平方米的成交租价为每年70多万元。直至2003年,北山路老房子的交易达到高潮,“润庐”挂出了2500万元的天价,据说,是被一位姓李的老板买作别墅之用。

“城中湖”的历史地理2( 西湖湖滨路商圈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品牌的聚集地 )

北山路84号的穗庐则呈现出不一样的气息,这里是江南文学会馆,2005年底上海巴金研究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在此挂牌。这源于西湖管委会2005年初拿出静逸别墅、玛瑙寺、穗庐、北山路95号、宝云寺遗构等5处历史建筑,针对“国字号”单位招商,邀请他们从事文化事业的经营,以“还西湖给人,还北山路以文化”。这或许可以视作是对西湖边“古董”别墅成为有钱人玩物的一种平衡。

南山路:传统区域的商业渗透

“城中湖”的历史地理3( 杭州的明清古建筑 )

一路电梯上行,看似古朴的新雷峰塔外壳其实是钢架搭建。隔着玻璃罩,内层留有古砖塔的断瓦残垣,依稀可辨它从吴越国以来木塔、砖塔,再到因民间传说而致取砖倒塌的历史。2002年,耗资1.5亿元重建了新雷峰塔的现代化外壳,“雷峰夕照”景点也以40元的价格成为“西湖十景”中唯一收取门票的一个。

仲向平说,重建雷峰塔是在全国都在大规模搞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的。杭州城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汤海孺对记者说,雷峰塔处于西湖景区构图的重要节点,新一轮的西湖整治“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自此开始。

长久以来,西湖南线一直摆脱不了“南冷北热”的怪圈。但如今从一公园到六公园已成为西湖沿线最开敞的一段,因为从2002年起,南线的柳浪闻莺公园、老年公园、少儿公园、长桥公园等收费公园一律拆除围栏,免费开放。南线设计师说,南线是“城”与“湖”的过渡带,像一个“城市客厅”。记者来到著名的“澄庐”,一公园中的一栋黄色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在此度蜜月,如今变为杭州市老年活动中心。雨天里,十几个老人在门口下棋。据说天气晴好时候,这里是老人们最大的一个“据点”,每天都有上百人聚集于此。湖边的乌篷船停靠在岸边,统一戴毡帽的船工们招徕着生意,因下雨游人稀少,游湖的报价从100多元降到20元。

掩映在狭窄悠长的林荫道中,南山路的房子安静地生长了几十年。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单位很集中,主要就是两家——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省军区,此外还有一些省直机关的家属楼。汤海孺说,南山路改造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搬迁。撼动巨石的一个重要力量是市场。仲向平说,因靠近“涌金门”的上船码头,南山路自古是人们聚集喝茶处。1957年美院搬来,更带来艺术气息,结合南山路绿树掩映的幽静气氛,到1999年酒吧一条街就自发形成了。如今,除浙江省军区和美术学院占地外,剩下的独栋小楼无一不是酒吧、咖啡馆等。如荷花池头31号的贝尼尼咖啡,是紧邻美院的二层青砖小楼,闹中取静,原为茅以升故居。据悉,某家以价格昂贵著称的餐厅,其租用的老别墅,签约价格为3000万元10年的经营权。

沿南山路向北,毗邻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涌金池旁的最佳赏湖处如今是国际餐饮品牌林立的“西湖天地”。2003年,携上海“新天地”的东风,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在此斥资10亿元打造了“新天地”的杭州版。在老杭州人记忆里,这片地方原是公园,最初是涌金公园,后来变为少儿公园,老年公园,如今的又一处现代化消费地。“西湖天地”对面,还有一溜儿朴素的青砖房,临街的门脸多是些小面馆、小杂货铺之类,应该是供小巷深处居民的生活消费。不过,这样的普通生活场景也即将消失,记者看到,砖墙外面已涂上了大大的“拆迁”字样。

湖滨路:“一面城”的城市化争议

一走入湖滨路商业街,这些借鉴了传统江南骑楼形式的现代化建筑就给人以视觉冲击。与其他三面以风景为主线不同,西湖朝向城市的这一面裹挟着强烈的商业化、国际化的城市气息。

灰白色山墙,大青瓦屋顶,遮蔽风雨的长长走马廊,这些新骑楼跟传统似曾相识。但骑楼走道宽度从2米扩展到4米,又有钢筋和玻璃构架支撑,外观有浓烈的现代气息,实质更是奢侈的国际名品街。湖滨国际名品街企划部经理关林林对记者说,湖滨街规划之初,就是要打造成杭州的“时尚高地”,一道“奢华风景线”,定位就是国际一线品牌汇聚地。因为对杭州的奢侈品消费力并不了解,一开始招商的进度并不顺利,关林林说,首家入住的是Dolce & Gabbana,以帮助其获得进入中国零售许可证为条件。事实证明杭州的消费力不可小觑,整条街全年的消费额达1.7亿元,租金从2003年的每平方米1美元一天涨到现在的2美元。记者注意到,名店街周围闲逛的人很少,消费者的目的性很强。而几乎每个门面里都有直通地下停车库的电梯,VIP客户可以由地下车库直接进入专卖店。

仲向平对记者说,湖滨地区在清代称“旗下营”,是清朝八旗子弟练兵的地方,原有城墙与城区隔离。辛亥革命后,城墙被拆除,城湖合璧,旗下营也被辟为繁华的市场,一直是杭州最值钱的地方。原来,这里的商户也都是最有名的老字号,王星记扇子,毛源昌眼镜,都锦生丝绸等。现在大部分老字号都负担不起高昂的地价搬走,只有寥寥几家还在名品街对面的食品街上撑着,店铺里空荡荡的。

湖滨街对面,是一大片待拆除的房子,被巨大鲜亮的房地产广告牌挡着,隐约露出破败的青瓦屋顶。仲向平说,在他们90年代末来这片地带考察老房子时,就已经只见一条弄堂了。80年代,湖滨一弄至九弄算是白领阶层的高档住宅区,有白墙黑瓦的墙门房子,也有石库门建筑,形成一座座极具特色的民居群落,像鱼鳞一样排列,也是城市面向西湖的透气孔。如今,在华侨饭店旁边,还能看到一片仅存的石库门建筑,湖边村,都是一模一样的一楼一底,还有铸铁大门、花边雕塑等欧化的细部,属民国时期中产阶级、遗老遗少、名人后裔所居。汤海孺对记者说,这片房子已确定为保护建筑,已与购买了旁边华侨大厦的广厦集团谈好合作,由他们修缮开发为华侨饭店的一部分。

城市化的入侵在湖滨二线地带更加肆无忌惮了。汤海孺说,比如元华广场,凯悦酒店,体量过大,会反衬出西湖的小,对西湖美学意象有破坏。但西湖边土地的稀缺注定了唯一可开发的一面的土地热度,据悉,凯悦大酒店楼上屈指可数的望湖公寓,售价达每平方米4万元。

杨公堤:“西湖西进”中的景观优先

西湖西线的主干道是杨公堤,周围都是绿树掩映的自然景观,少有人居。从古至今,这里就是静谧的休闲疗养之地,现在沿西山路仍可见解放军疗养院,大屋顶、琉璃瓦,留有苏式建筑的印记。而清“康乾盛世”时期盛行的庄园也多建于这一线,王庄、汪庄、郭庄、蒋庄等,后汪庄改建为西子宾馆,刘庄改建为西湖国宾馆。杨公堤18号的西湖国宾馆,被称为“西湖第一名园”,毛泽东视之为“第三个家”,他曾几十次来到这里,有时一住就是半年。

杭州人说,这条“杨公堤”以前叫“西山路”,是2003年“西湖西进”工程完工后才改名的。因之前几十年间这以西已没有水,只作为交通之用,故称“路”。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建庭将“西进”称为“一次加法”和“一次减法”:“在西湖水域面积的拓展上,做了一次加法,将5.6平方公里的西湖扩大到了6.5平方公里,我们还做了一次减法,拆除了不应该在湖西景区出现的建筑,把建筑密度降到最少、最低的程度。”

“西进”前西湖仅为5.6平方公里。但从《西湖形成变迁图》分析,西湖在汉唐时面积约10.8平方公里,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山麓,至宋元时约9.3平方公里,明清时减至7.4平方公里。西山路曾在“水中央”,就是与苏堤、白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始建于明朝的杨公堤。清嘉庆以后,杨公堤以西的湖面由于淤泥堆积渐成洼地。水面向西扩展后,已成卧波长堤的西山路,复以“杨公堤”而名。

据说,盖叫天之所以在此结庐而居,是看中这里环境秀美、安静,仅是门前相隔一条小路的那条弯弯曲曲的金沙涧,就令人向往。一直居住在此的徐永泉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涧水不深但相当清澈,村里人煮饭、洗衣都靠它。顺着这条涧,不远处,便是过去杭州人去灵隐烧香的“上香古道”。但不知从何时起,这里的房屋越来越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地下水也被人不停开采,原本清冽的金沙涧不仅水变得混浊,而且几近干涸。因此,对湖西一线所做的减法更重要,这样才能避免陈毅所担忧的“湖西城市”的出现。

(感谢浙江华睿企划有限公司总策划师仲向平提供的帮助,部分资料参考仲向平所著《杭州老房子》) 杭州西湖附近的酒店历史地理西湖天地向平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建筑城中西湖杨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