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因何而贵?

作者:贾冬婷

西湖因何而贵?0

( 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金沙堤的玉带晴虹桥 )

近城

唐之前,西湖在杭州城墙外,仅是一个随海潮出没的泻湖,随时有被废弃的可能。西湖和杭州产生关联的最初印记,在西湖以东的浣纱路、井亭桥西侧可寻,这里保存着一口古井“相国井”,据传这是唐朝曾任杭州刺史的李泌所开六井中最大的一口。李泌见当时杭州人普遍饮用卤水,即组织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掘地为沟,沟内砌石槽,石槽内安装竹管,引西湖水至城内各地,并置六井,这样只要西湖水不干涸,水池虽日汲千万担亦无枯竭之虞,西湖成为城内居民的主要水源。

又一任刺史白居易到杭州时,距李泌开六井已41年,6井与西湖的通道严重淤塞,有人建议废弃,白居易考虑到民用灌田和民用取水的关系,疏浚六井。之后,他在钱塘湖上修建拦湖大堤,将原来的湖堤加高数尺,减少了杭州的水患,又发展了城市交通,即在宝石山东麓的“白公堤”。但它与今天人们口中的“白堤”并不是同一处,但因白居易诗中屡次提及而更闻名。无法分辨是作为官员的白居易还是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对西湖的作用更大些,可以确定的是,最初的“西湖”一名就是由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他在《杭州回舫》中写道:“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随着西湖的扬名,唐代西湖的园林名胜已初具规模,主要集中在灵隐天竺、孤山、凤凰山一带。灵隐天竺间造了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见山亭、冷泉亭,而这一带也是名院大刹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成了游人杂沓之地:“灵竺山水灵秀,钟毓其间;寺院林立,处处流连骚人墨客。”孤山当时只有一条白沙堤与城区相连,堤的东端已有断桥,西侧是“西村唤渡处”,渡口旁有苏小小墓,孤山山阳有孤山寺,楼阁参差,一如蓬莱景色。

吴越国三代五王笃信佛教,杭州近一半的古寺名庙修建于此时,杭州始有“佛国”之称。灵隐寺得以重开殿宇,加以扩建。西湖边遥相呼应的雷峰和保二塔也建于此时,因风格各异,后人说:“保如美人,雷峰如老衲。”北宋时期,西湖迎来了它的又一位重要人物——苏东坡——他两次来杭州任通判和知州。此时西湖淤塞严重,几近荒芜,苏东坡则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上书朝廷《乞开杭州西湖状》,对西湖进行大规模整治,挖出来的淤泥堆积成南北向的一道长堤,上筑六桥,“相去数里,横跨南北两山,夸植花柳”,后人称之为“苏堤”。为防止湖面被侵占,苏东坡在湖中立石塔三座,规定塔之间水面禁止种植菱藕。不过,现在的三潭印月的三塔为明朝重建。苏东坡歌咏西湖的诗多达160首,尤其是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千古绝唱,西湖又多了一个别名“西子湖”。后人评说,“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

西湖因何而贵?1( 杭州南山路上的南山书屋 )

及至南宋,由于杭州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所在,西湖被迅速开辟成为一个风景区,这个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即是别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楼外楼”。王室、官臣、城市富商,都竞相在西湖边建宅院、园苑、亭台楼阁等,共计100多个。以皇家园林为例,西湖之南有聚景园、真珠园、南屏园,北有集芳园、延祥园、玉壶园等。面向市民的大型的娱乐场所叫“瓦子”,此时如钱湖门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桥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处开始营业。佛教寺院增至480余座,香火极一时之盛。也是在南宋时期,文人们从湖山美景中截取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渲染,形成延续至今的“西湖十景”。

明末清初,西湖又增设了杨公堤、湖心亭等,各景点已大致形成,与今天的西湖非常接近。清“康乾盛世”时期,西湖西线风景区一带盛行兴建庄园,王庄、汪庄、郭庄、蒋庄等,此时西风东渐,不再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别墅,而是“中为主,西为辅”。

民国初年,杭州城墙被拆除,西湖自动“迁至”城内。杭州不再“螺蛳壳里做道场”,达官贵人在北山路一带,仿照上海的花园洋房兴建起别墅。旗营改建为新市场,接着拆除清波、涌金、钱塘三门间的城墙,以原城墙砖石建湖滨路、南山路,辟湖滨公园,从此西湖和杭州连成一片。

还湖

杭州市规划院总规划师汤海孺对记者说,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专家穆欣主持第一版杭州城市规划,他在图上画了一个圆,圆心是西湖中央的湖心亭,提出整个城市“以西湖为中心”。汤海儒说,这更多的是从单中心向外扩散的构图出发,而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则是棋盘式的。在苏联专家“专业化分工”的思路下,他们所主导的这版规划对杭州的定位也是单一的——“休疗养城市”,当时的省委书记江华提出“打造东方日内瓦”。如今,沿西湖以西杨公堤一线的山水之间,隐约可见的疗养院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三潭山疗养院,省总工会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等,大屋顶、琉璃瓦,留有苏式建筑的印记。

历代在西湖环湖一带,多被私家园林、别墅等占据。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建筑大多由政府接管,同时又新建或改建了不少建筑物。此后几十年里,围绕西湖的功能开始城市化,工厂,学校,住宅,旅游无所不包。浙江华睿企划有限公司总策划师仲向平记得,北山路的洋房里出现了“七十二家房客”的情景,南山路上搬来了美术学院、浙江省军区等,西湖边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据统计,北山路、西山路、南山路、湖滨路环线以内的环湖地带,总面积261.36公顷,当时有80多公顷被6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占用。特别是“文革”中,主张“先生产,后生活”,西湖风景旅游区的一面完全荒废了,西湖周边也成了工业化“大跃进”的试验田。仲向平说,工厂有些利用学校,有些利用寺庙,比如灵隐寺、孤山寺都变为电子工厂,他当时就在孤山最高处的“清白山居”装机床,当时这里是电影放映机厂。

西湖的过度“城市化”带来杭州人“近湖不见湖”的尴尬。比如湖滨路的一公园,当年就曾被高高的围墙和许多房屋所遮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游客慕名来到“湖滨”,却压根儿看不到西湖。像一公园一样,当时六公园至少年宫广场一带有浙江省高级法院、省总工会等机关和住户用房;望湖楼旧址楼宇成为单位用房及营业店面;西泠桥畔绿地建有北山幼儿园;从苏堤跨虹桥到卧龙桥、郭庄,也都是部队、机关单位用房,还有一个菜场。仲向平形容说,“三面云山一面城”中的这“一面城”像一堵墙一样将西湖密密匝匝堵上,高处看,西湖就像一个洗脸盆。

1982年,杭州市第一次决定搬迁占用环湖地带的单位和住户,“还湖于民”。杭州市决定首先对占用一公园绿地的两处单位建筑实施搬迁,当时在杭州市城乡建委任职的城建专家陈洁行教授参与了搬迁全过程,他记忆犹新:“人们常说杭州是人间天堂,这些单位和住户所在的临湖地带无疑是‘天堂中的天堂’。说服他们从湖滨搬迁走,难度可想而知。”像曲院风荷公园内一处大院,历经3届市政府的努力,到90年代末才搬迁。从1984年到1999年的15年间,环湖绿地建设工程共搬迁了数十个单位,拆除旧房屋5.81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3.6万平方米。

仲向平说,80年代的这次“还湖于民”是以大量拆掉旧房子为代价的,比如湖滨一公园到六公园,拆掉了50多栋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而2002以来,以雷峰塔重建为开端的新一轮“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则以保护历史为前提,并且更多借助了商业的力量。 杭州经济苏东坡向平白居易西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