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品牌服装中的不安全因素
作者:王恺( “免检”曾是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享有的“超国民待遇” )
特殊待遇下的茫然失措
肖诚,上海某知名的国际品牌代理人,这样描绘自己平时的生活:两点一线,只在上海的南京西路和外滩的顶级商厦里活动,那是他心中上海最精华的地方,足迹基本上不出此区域——日常各种需要办理的事务,都是由相关部门上门解决。他说:“我们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
他所代理的品牌是国际一线品牌,2003年来上海开店,是由位于意大利的总部直接和上海市相关部门确定,从确定在中国销售到专卖店开业,只花了半年时间,而在俄罗斯,同样的行为花了多一倍的时间,“当时我们说这是‘绿色通道’”。许多相应的程序简化,光免检的项目就达到5项。
这种待遇并不仅为一个品牌所享有,长期从事跨国知识产权官司的浙江凯麦律师事务所邹峻律师说,一些城市为了提升自己形象,确实给予了国际知名品牌“超国民待遇”,有的干脆为其挂上“免检”招牌,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市场销售基本依靠企业自律。
肖诚所代理的品牌,和别的几大品牌一起,都有产品在上周被上海市工商局检查出不合格,主要问题是pH值超标、甲醛过量或染色度不牢,均属于2005年初中国颁布的《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所规定的必检范围内的问题。
以往的优厚待遇,使众多品牌在这次受检查后茫然失措,肖诚解释说:真没想到会在服装安全上出问题,他多年的品牌代理生涯中,第一次面对这种问题。“以往在媒体前做宣传,碰到的最激烈指责,也就是说我们的买手对服装进货不够敏感,比不上香港地区专卖店的货品时尚。”
事实上,上海市工商局的检查并非首开先河,早在2006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就针对HOGO BOSS等知名品牌进行过检查,同样问题也存在在这些品牌上,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宣布:这是国际一体化标准下,中国监管者对销售到本国产品的质量监督。之后监管将长期进行,对待欧洲的顶级名牌产品也将一视同仁。
可以成为双刃剑的标准
肖诚没想到,此次检查的主要对象均位于上海的顶级商厦:恒隆广场、锦江迪生里的40种名牌服装的59个样品,大多是国际一线品牌,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国际化生产的时代,但这些品牌的生产并不一定国际化。
法国奢侈品推广协会的刘钊说,现在多数名牌服装的生产呈现国际化趋势,比如可能在法国设计,在中国购买服装原料,在越南加工成型。但是,这些国际一线品牌的生产却还是保持了“老欧洲”的模式,基本在意大利和法国、英国内部运转,“为的是保证品质”。也就是说,是欧洲的原料和成品出现了检验不合格。
本次出事的一线品牌,检验标准依据中国的《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像恒隆广场售价1.71万元的夏奈尔真丝套装pH值超标,很可能存在刺激皮肤并易使皮肤受到其他病菌侵害的隐患;而另外两个品牌的甲醛含量不合格,也会对人造成隐性伤害。
《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其实从2005年起就开始强制执行,只不过是这些一线顶级品牌没想到检验不合格会降临到他们头上。纺织协会的一位专家表明,《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在国际化“生态纺织潮流”刺激下,中国为与国际接轨而颁布的标准。他说:“并不是我们管得严,而是非如此不可。”
生态纺织的概念其实只有15年历史,1991年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推广生态纺织,从原材料使用、染料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上均提出很多新规定。新规定出台后,并非所有欧洲生产厂家都能在十几年里达到这些标准,纺织协会的这位专家说:“这大概是这次这些名牌被检查出来有问题的原因。”
当然,这个标准也使中国自己的纺织业面临更大挑战。多年来,中国服装检查一直只查外观和一般的物理指标,90年代后,欧洲已经率先对进口服装执行了“生态标准”。比如德国和奥地利对染料提出了特别规定;荷兰规定,衣服要标明第一次洗涤前和洗涤后的甲醛含量,“极其仔细,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整个纺织业的改革”。
《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出台,其实更重要目的是为使中国纺织行业跟上先进标准,加速行业的更新换代,以适应进出口需求。“事实上,所有的标准都是双刃武器,可以对内,也可以对外,只是我们过去一直没有对外执行过这些标准罢了。”纺织协会的这位专家这样解释此次的国际名牌服装的安全问题。
服装安全规定中的国际化差异
“我们国家目前刚开始接受生态纺织的概念。”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说。在他看来,被动进入这个体系的中国,要完全符合欧盟所推出的标准,尚需要10年左右时间。
欧盟、美国和日本有各自的纺织品安全规定,这些规定都以生态纺织的大概念为前提。纺织协会的专家表示,强制执行《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实在是不得已,“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纺织品出口大国,你只能按照国际准则行事”。因为执行得晚,目前检测,每年至少有一半产品存在各种问题。“很多中国的纺织厂说这个标准严格,我们的想法是,与其被人家检测出来,不如自己先严格过关,这也是为了中国纺织品的长远发展。”在他看来,美国经常推出的纺织品“特保”政策尚不足虑,“那是短时期起效应的,而欧盟大力推广的生态标准肯定是长期标准”。面对绿色壁垒,你只能“严于律己”。
在这位专家看来,日本是所有国家中要求最严格的,光检测纺织品的机构就有七八家,共有3套检测规范,要求对染色牢度、起球度、增白剂、甲醛等系列标准多次抽查,还有一些更琐细的检查,如服装中残留断针,如果查出来,要予以重罚,“我由此见过中国企业是怎样严格控制质量的——检查质量的人员和生产人员一样多”。
欧盟国家是在纺织品生态方面设立最多壁垒的国家。“这些壁垒你只能去服从,因为它肯定是将来发展的趋势。”《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由此才对生态方面的规定特别详尽,几乎欧盟要求检测的我们都强调了标准,甚至比其要求还要严格,比如我们的某些等级划分为4级,而欧盟只有2个级别。
(本文部分人名采用化名) 一线品牌纺织品牌服装安全因素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