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册(41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月1日 轰动一时的“会审公堂案”解决
“会审公堂案”起因是1905年12月8日,粤籍官眷黎黄氏带着15名婢女从四川乘船途经上海返乡,被上海租界捕房以拐卖女孩为由拘捕送往会审公堂。此案由当时的谳员关之、襄谳金绍成与租界英国陪审官德为门共同审讯,关之以证据不足拟判暂押公廨女班房候讯,但德为门却蔑视中国公堂,将黎黄氏等强抢押入西牢。关之在上海道袁树勋支持下力争主权,引发上海社会团体大规模集会,上海市民聚集在老闸巡捕房和工部局市政厅示威,冲入并放火烧了捕房。英国领事团则出动万国商团和水兵登陆镇压。1906年这个案件最终处理者已经从最初的上海道台升格为大清的两江总督周馥。挑起事端的英国副使德为门并未被撤换,打伤中国官员的英方捕头木突生等被清廷工部局以未经审判、是非莫辩为由,不允惩罚。相反,在罢市事件中的华人却被判10年以下徒刑。当天清政府以上海道袁树勋个人名义赔偿英国白银5万两,袁树勋本人也明升暗降,调授江苏按察使,很快改为顺天府府尹。冲突最终结果是中英双方重申承认原来1868年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
2月2日 清学部奏定京师法政学堂
清末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西方的力量来自其法律,为此中国西化改革的核心之一便是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2月2日清学部奏定京师法政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官办的法律学校。1912年京师法政学堂一级正科法律班毕业生吴朋寿回忆,京师法政学堂先设别科与预科两科,重人伦道德,有体育,正科以日语直接听讲。1906年10创办的京师法律学堂开办丙班未几即停办,学生归并入京师法政学堂。京师法政学堂的建立本是1905年4月24日由伍廷芳、沈家本等大臣奏请。当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停止科举,广兴学堂,并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
沈家本等改造旧律先从删改《大清律例》着手,“首先要做的是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由于清政府当时准备宪政,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大清新刑律》草案在1907年初稿完成。说到京师法政学堂的成绩也不能不提到伍廷芳、沈家本,自1907~1912年京师法政学堂共毕业约300余人。清末中国最早设立的3所大学——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均设有法科或法律学科目,以期“端正方向,培养通才”。随着京师法政学堂成立,江西、湖南、湖北、奉天、吉林等25所法政学堂在5年内先后建立,此外有6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法律系科。到1909年,全国共有法政学堂47所,学生12282人。曾担任过司法总长的梁启超在1923年评价时政时说,自民国建立以来,政府所采取措施与政策均不惬人意,相比之下,司法制度差不多是唯一一个成功的领域。■
2月5日 晚清大儒俞樾去世
道光进士俞樾字荫甫,号曲园,“幼有夙慧,9岁即戏为书”,曾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一诗博得阅卷官曾国藩的击节赞赏,此后他便以“春在堂”为其诗文集总名。
俞樾撰述众多,其中《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成为乾嘉学派后期的代表著作。俞樾长于经学和诗词、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在俗小说方面,曾将石玉昆的《三侠五义》改编为著名的《七侠五义》。
俞樾门人章炳麟著有《俞先生传》,章太炎也深受其思想影响。2月5日俞樾卒后葬西湖三台山东麓,临终前他曾作留别诗10首。■ 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