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健康普测的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

作者: 郭泾宗 刘照梅

基于心理健康普测的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0

摘要:心理健康普测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意义重大,对预警学生需要依据问题严重程度开展跟踪辅导和危机干预。通过一则因家庭原因长期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初中留守女生的心理干预案例,详细阐述了从评估诊断到运用辩证行为疗法技术(DBT)进行多阶段干预的过程,并对干预效果进行反思,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DBT;非自杀性自伤;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1-0049-04

一、个案概况

(一)基本情况

小慧(化名),13岁,八年级女生,留守儿童,父母均在上海打工。小慧和叔叔家的弟弟在家留守,由祖父母抚养。因心理健康普测综合评分高被评估为高危预警,心理教师随后对她进行危机评估和访谈。

(二)危机评估情况

PHQ-9测评:做事没劲,兴趣缺失,心情低落,睡眠饮食均受影响,常有自杀念头,总分21分,抑郁核心症状显著。

PIMPS自杀风险评估:无自杀计划,但多次自伤,社会支持不足,风险分值4分,需危机干预。

心理访谈:小慧长期留守,平时与父母通话较少且常因成绩争吵,感觉自己是负担。祖父母重男轻女,小慧与他们关系很差。小慧与人冲突时会自伤,感觉自伤后心理舒服些,偶有自杀念头。访谈时心理教师注意到,小慧一直低着头,缩着脖子,抱着抱枕不放开;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但表达清晰,逻辑分明;谈及伤心事,会一直流泪;手臂上清晰可见多次自伤的痕迹,有模糊老旧的伤痕,也有刚刚愈合的新伤痕。

二、分析与评估

(一)原因分析

个体原因:小慧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自我效能感较低,长期的认知和行为偏差导致她产生负性思维,总是体验到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并做出冲动自伤的不良行为。

家庭原因:长期的留守生活导致小慧没有安全感,被关爱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烦恼和负性情绪无处诉说。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爷爷奶奶重男轻女,教育孩子简单粗暴。负性生活事件频发,领悟社会支持力量较弱,心理韧性不足,都是导致小慧经常自伤的因素。

(二)个案问题评估

心理教师评估小慧抑郁症状明显且持续时间长,经常自伤,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但无思维迟缓和社会功能衰退,自杀倾向不强烈,转介医疗机构。医生诊断中度抑郁,采用药物和心理辅导结合治疗。

三、个案干预

在同时完成学业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小慧主动寻求学校心理教师的帮助。在开展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心理教师主要运用辩证行为疗法(DBT),帮助小慧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自伤行为的目的。

(一)第一阶段:正念觉察,聚焦当下

1.探讨目标,设定方案

第一次来访,心理教师深入了解了小慧的基本认知,和她一起讨论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她认识到:人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想法和认知引起的。同时,表示理解小慧长期留守的孤独和痛苦,鼓励小慧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告诉小慧,在接下来的这段日子里,将采用辩证行为疗法帮助她减轻痛苦情绪,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减少并消除自伤行为给自己带来的身心伤害。提出需要小慧学习并认真练习三种技术,分别是正念、情绪调节和痛苦耐受。

2.练习正念觉察

第二次和第三次来访,心理教师向小慧介绍什么是正念、正念的作用,并让小慧体验了正念吃葡萄干和身体扫描。目的是帮助小慧聚焦当下,觉察自己的内在体验,增强自我觉知和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

以下是辅导片段:

师:以往吃葡萄干和这一次正念吃葡萄干,你的体验有什么不同?

生:以往吃葡萄干就是抓起一把葡萄干塞到嘴里,觉得很甜很好吃,而这次的经历极其真实且非常生动。跟随着你的指导语,我仔细观察了葡萄干的样子,感受触摸它的感觉,闻到它散发出来的甜香,然后细细品尝,感受留在唇齿间的酸酸的、甜甜的、细腻丝滑的感觉。咽下去以后,口腔中仍然存留着甘甜,有一种不舍的感觉。

师:是的,正念吃葡萄干会让我们体验到以往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在做正念吃葡萄干练习的时候,你的心智有没有游走的状态呢?

生:有。当我观察这颗葡萄干的样子的时候,我想到有一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看春晚。因为我和妹妹争葡萄干,妈妈骂了我一顿,说我没有当姐姐的样子,不让着妹妹……我还想到妈妈把山楂饼和葡萄干撒在八宝粥里,特别好吃……

师:正念的时候,心智游离是正常的现象,告诉自己没关系,专注呼吸,将注意力再次带回到当下观察的物品上或当下的感觉上。

生:可是老师,葡萄干练习和从不愉快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有什么关系呢?

师:长期坚持这样的正念训练对于我们调节情绪非常重要。从刚才的体验中我们发现,只需改变我们的注意方式,我们的体验就会发生改变,这将使我们在对待消极情绪方面获得全新的选择。同时,正念可以帮助我们觉察那些我们原本可能错失的事物,这意味着我们更有可能在落入抑郁、焦虑和精疲力尽之前,就辨识出早期的预警信号。

3.布置正念作业

每次来访结束后,心理教师会给小慧布置在一周的时间内坚持每天练习正念,将正念觉察带入日常的每一个活动,并每日记录正念日记的作业。表1是小慧正念觉察的内容摘录。

(二)第二阶段:情绪调节,减轻痛苦

经过两周的正念练习,小慧已经可以很好地觉察内心,聚焦当下。第四次来访时,小慧说起这一周和奶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她又一次用小刀割伤了手臂。接下来,心理教师利用合理情绪疗法让小慧明白,引发自己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内心对这件事的看法,然后帮助小慧进行情绪调节。

以下是辅导片段:

生:当时我难受极了,我感觉自己快要爆炸了,就拿起了刀。那一刻我觉察到我很难克制住伤害自己的冲动。小刀划伤皮肤的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皮肤裂开的声音,我看着鲜血流出来,感觉很爽,真的很爽。我笑了,边哭边笑,眼泪流进嘴里,很咸,咽下去,苦涩,冰冷。我感觉自己真可怜,真没用,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到头。

师:听你这么说,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个委屈难过的你!你的内心一定是痛苦到了极点,才忍不住要伤害自己。能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引发了你和奶奶之间的冲突?

生:晚饭的时候,爷爷烧了鸡翅,奶奶不停地往弟弟碗里夹,催促他多吃。我看着就来气,于是把筷子一摔,骂了一句。奶奶就开始骂了,不仅骂我,还骂我爸爸妈妈,说我不懂感恩,没有教养,说我就是个惹事精、赔钱货。总之,她说了很多难听的话,什么难听骂什么。

师:奶奶只给弟弟夹菜而没有给你,这让你非常生气。老师能想象到,当时的你一定很难过,所以你摔了筷子,还说了句脏话。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开始你怎么做,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了呢?

生:如果我不摔筷子,不骂他们,就不会发生。

师:是呀,奶奶给弟弟夹菜不给你夹,确实令人很气愤,但是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夹。

生:这根本就不是夹不夹菜的问题。

师:那是什么?

生:他们就是偏心,他们都不疼我。(大哭)

师:所以让你生气的原因不是奶奶给弟弟夹菜,而是你心里的想法:你们偏心,不疼我。可能你还想到了爸爸妈妈把你长期留在家中,他们也不疼爱你。你之所以使用粗鲁的语言,就是为了传达你的愤怒和不满,对吗?

生:嗯。现在想想,我不该摔筷子,更不该骂脏话。

师:小慧,你太棒了。因此,影响我们情绪与行为的关键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该事件的理解和看法。如果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我们能及时觉察到自己的想法,并改变它,就可以有效地管理我们的情绪。这是老师要教给你的情绪管理的第一步:觉察和感知情绪。

接下来,心理教师告诉小慧管理情绪的第二步就是要学会接纳和宣泄情绪。面对长期留守带来的孤独感和感觉不被爱等负面情绪,要承认痛苦是存在的,不去夸大也不去弱化,不必过于敏感、在意和紧张,也不要否定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越压抑,越否定,越容易被情绪主导,只有对消极情绪的存在进行积极的理解和接纳,静观当下,接纳现状,情绪才能得到更好的调整。

在遭遇负面情绪时,掌握倾诉与表达的技巧非常重要。心理教师建议小慧一方面可以向朋友求助或通过写日记来倾诉烦恼,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空椅子技术表达情绪。在自己的对面放一把空椅子,假设对面坐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把自己想说的话对着椅子进行宣泄式的倾诉。也可以假设对面坐的是自己,然后进行自我对话。

接下来心理教师引导小慧现场体验了一次空椅子技术,小慧把椅子当成妈妈,一边哭一边诉说,情绪得以宣泄。

(三)第三阶段:痛苦耐受,对抗冲动

在第五次和第六次的心理辅导中,心理教师引导小慧采用痛苦耐受技能来控制冲动的自伤行为,帮助她度过心理危机。

1.教授管理冲动四部曲

师: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负面情绪达到一个峰值,再次产生自伤冲动的时候,可以利用以下四个步骤管理冲动。

(1)按照冲动的强烈程度,从1到10分评估冲动等级。

(2)设置一个15分钟的闹钟,并承诺在15分钟之内不要冲动行事。

(3)在接下来的15分钟之内,运用RESISTT技能帮助自己度过危机。

(4) 当闹钟15分钟铃声响起,再次评估冲动等级。如果等级下降到可管理的水平,不再自伤,那就给自己一个奖励;如果没有,再设定15分钟,继续练习技能。

2.教授RESISTT技能

RESISTT技能是帮助个体管理和调节情绪的技能组合,这个过程中,心理教师重点和小慧探讨适合她自己的个性化技能。比如“重构”,小慧认识到,当自己处于正在挣扎并引发强烈的情绪时,可以进行自我对话——“我能挺过去”“我能挺过去,我可以坚持”;关于“正念做一件事”,小慧列出了自己喜欢做的行为清单:散步、听音乐、画动漫、和小狗玩耍等,通过正念做这些事,将自己从痛苦的情绪中转移出来。如果很难控制住自伤行为,小慧想到可以用红笔画手臂或用皮筋弹一下手臂来替代自伤,或是洗个热水澡转移注意力等,这样可以产生强烈的身体感觉,能分散大脑对痛苦情绪的注意力。

每次辅导结束,心理教师都会布置作业,要求小慧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实践,并记录自己的觉察和感受。

八次辅导之后,小慧管理情绪和冲动行为的能力不断提高,自伤次数明显减少。小慧已经能够接纳留守生活及其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影响,并停止自我伤害。

四、心理干预反思

首先,心理健康普测是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据,针对预警学生,需依照其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危机开展跟踪辅导或危机干预转介,以防恶化。

其次,经心理普测与约谈发现,农村初中如小慧这类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学生占比较高。为了减轻心理教师负担,提高干预成效,建议采用辩证行为疗法(DBT),结合团体辅导(一周一次,教授正念等技能)与个体会谈(两周一次,检查作业并分享应用感受),心理教师同时做好陪伴。

再次,像小慧这样的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力量弱且领悟社会支持力差,心理教师不仅要缓解其痛苦情绪,控制冲动,更要引导其增添积极体验,增强领悟社会支持的力量。

最后,加强社会支持。当人们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时,他们往往会更好地应对逆境。建议学校和班级为这些学生安排心灵伙伴与导师,在其需要时给予倾听陪伴支持,并通过家访、约谈、讲座等指导家庭教育,从根源预防心理问题的滋生。

参考文献

[1]约翰·蒂斯代尔. 八周正念之旅:摆脱抑郁与情绪压力[M]. 聂晶,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2]谢里·范·狄克. DBT 就这么简单:辩证行为治疗简明实操手册[M]. 王纯,吴恩楚,郭洁妮,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

[3]世界卫生组织. 问题管理家(PM+)[M]. 钱玮,童慧琦,译.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