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蛙事件发生之后……

作者: 吴祖桂 谭发礼

关键词:班级管理;师生沟通;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8-0079-02

一、事件缘起

“老师,有几个同学在阳沟后面捉青蛙,还把青蛙装在文具盒里……”我刚走到二楼走廊,心怡同学跑过来焦急地告诉我。不等说完,我急步前往教室,刚靠近教室门口,便听见里面嬉闹的声音。顿时,我心中燃起熊熊怒火,想着定要好好收拾他们。

迈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场景——几个男孩子头发湿漉漉的,水珠从发尖颗颗滴落,但仍然执着地在地上找寻从文具盒中掉落的小青蛙。地上还有几滩水。见我进去,他们立马安静了下来,起立站好。旁边的几个女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男孩子们捉青蛙的事情,“他们在阳沟后面捉了很多青蛙,还有一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也在捉;他们把水倒在地上,再把青蛙放进去;欣煜现在还在下面捉青蛙……”我用手势做出一个示意他们安静的动作,并给女生们安排了绘画任务。然后,让思涵把楼下仍在捉青蛙的同学叫回来,并让另一位学生去我寝室拿吹风机。

一切安排妥当后,我带领着班上四个捉青蛙的男孩子到一楼,并用广播通知其他班级捉青蛙的学生马上到一楼办公室集合。不一会儿,大概有十多个孩子陆续到达办公室。每个孩子的头发都凌乱无比,并且雨水正沿着发丝流淌着,也许更多的是奋力抓青蛙后的汗水。我依次给他们把头发吹干,然后联系各班班主任将自己班的学生领回教室。

这十多个捉青蛙的孩子中,只有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平常就给人邋里邋遢的印象,今天更是如此。只见她头上虽然绑了三根头绳,但是却没有一缕头发是柔顺的,整个头上都是乱糟糟的,头发结成一团一团的。加上淋雨出汗,散发的酸味儿更刺鼻了。我尝试着解开她的头绳,其中一撮用口罩耳挂绑着的头发实在解不开,不得不用剪刀把口罩耳挂剪掉,才勉强把头发放下来。我为她吹干头发,便把她带回教室。然后我开始用教室里的备用梳子给她梳头发,大概花了十多分钟,才将这一头长长的头发理顺,并给她扎了一个高马尾。为她绑头绳的时候,我见她用手在脸部快速地擦拭了一下,连忙轻声问她:“是不是我弄疼你了?”她哽咽着答道:“没有,不疼。老师,谢谢你。”随后我让她回自己教室上课。看着她离开的背影,瞬间,我感觉这个女孩其实也挺好

看的。

二、布置作业

等一切都处理完,我想该如何来教育我们班这四个孩子呢?说实话,一开始听到同学们告状的时候,我气得火冒三丈,体内的洪荒之力仿佛顷刻间就要爆发。但当走进教室,看到他们湿漉漉的头发、半湿的衣裳、湿透的裤腿、穿着凉拖鞋的双脚,我便只想着一件事:“吹干再说,恰逢这两天下雨降温,可千万别着凉了。”

真等吹干了,我起初的那股火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每次学生“犯错”,我总想着:“他们只不过是六七岁的孩子,能有什么坏心呢?无非就是贪玩,但是道德底线不能丧失。”我常想,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明白并真正懂得在今后该如何为人呢?我向来不崇尚武力,但是一直苦恼于没有找寻到更好的办法,由此容易被人误以为我对我的学生一贯纵容。思来想去,我决定让他们把今天捉青蛙的经历写下来。等看完他们写的,我再作打算。

中午,四位学生陆续交来了他们写下的“经历”。从他们简短却又真诚的语言中,我感触颇深。他们不约而同地写道:“我不应该捉青蛙,小动物们也是生命,我再也不捉青蛙了;我捉青蛙是想把青蛙养大……”“想把青蛙养大”这一点深深打动了我。这样单纯有爱的想法无疑是对我一直以来所坚守的想法的肯定——“孩子能有什么坏心呢?”但其中一位学生写道:“是一年级的刘莹先去捉的……”这句话引起我的高度警觉,“我的孩子还在推卸责任,这一点是绝不能放过的。”

三、教导有方

认真看完他们写的,我想接下来追究“捉青蛙”行为的对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相信在孩子们的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作为老师,我更看重的是教导他们勇于承认错误,遇事要有担当,懂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我借此举办一次“守护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班会前,请同学们通过查阅网络、请教他人等方式去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环境,并通过手抄报、故事、笔记等形式记录下来。班会上,让同学们分享他们搜集的资料,并相互进行补充。分享完资料,再邀请他们小组讨论,谈谈各自的收获。最后我以视频及图片的方式分享我养育孩子的经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成长过程。

一次看似平常的孩子贪玩捉蛙事件,却能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去体会、去感悟更多的内容。从捉蛙行为中可以捕捉孩子们“善于观察”的优点,不得不说,当听到孩子们在捉青蛙的时候,所有老师第一反应都是:学校哪里有青蛙?然后,从捉蛙目的中去挖掘孩子们“乐于探索”的精神,他们好奇生命的成长,他们渴望养活新生命。最后,从捉蛙反思中去感悟孩子们的“性本善”的品质,他们能从老师的做法中感受到爱并主动承认错误,对由于照顾不当而死去的小青蛙心怀愧疚……

我很庆幸,庆幸自己悄无声息地浇灭了自己心中的怒火,庆幸自己在教育路上有了新的收获:劈头盖脸的批评只能让学生规矩一时,顺应学生心理的关心与厚爱才能让孩子心存感激,益其一生。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