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助力孩子契约精神的培养
作者: 乔娜关键词:亲子关系;契约精神;需求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1-0078-02
家长最想帮助孩子改变的行为是什么?学校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位于前三名的是写作业拖延、没有时间观念、说话不算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行为都是缺乏契约精神的表现。
202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诚信教育、契约教育的必要性。契约分为单向契约和双向契约,单项契约是对某个个体行为的单方面的约定;双向契约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双方彼此做出的行为约定。在家庭教育中,双向契约实施的效果更好。有位家长分享:“双向契约最大的改变是我和孩子不再相互指责,我不再执着于孩子做得不够好的部分,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孩子按照契约已经完成的部分,我也不光聚焦于孩子的事情上,因为我还有我的契约需要完成,变得没那么焦虑了,整个家里的氛围都变得更轻松。”
在家庭中,和孩子制订契约时需要注意什么?下面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目标
制订契约目标时,切记目标少而精,不要让孩子觉得任务太难。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最小可觉察,可以解释每次向前一小步为什么更容易成功。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手上拎了一桶水,我往里面加上一小勺水,你几乎感觉不到这个重量变化。如果你现在拎了一桶水,现在我再加上一桶水,你立马就能感觉到不同了。一小勺水就是在最小可觉察的范围之内,是人们几乎察觉不到的。前进一小步也是这样,改变的量很小,让孩子愿意接受,长期累积下来,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二、奖惩
奖惩可以投其所好,应该物质和精神并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基本的两层需求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求,对应的是物质上的需求,上面三层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对应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五个需求都可以作为奖励,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物质需求的刺激。
物质奖励有用,但不能一直用,长期的物质奖励也有负面影响,最终还是要精神奖励。精神奖励不只是夸奖、奖励小贴画等,还可以通过心愿卡片的游戏形式,比如设置“免责卡”,即孩子通过完成契约可以获得一张免责卡,当家长对孩子不满意,又想唠叨孩子的时候,孩子出示这张卡片,家长有多少话也得咽回去。同样地,家长完成契约也可以获得心愿卡片,比如“温和卡”,即孩子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出示这张卡片,孩子就要控制情绪,温和地处理事情。心愿卡片可以根据家庭情况灵活设置。
精神奖励还可以采用“善用提问”的方式,家长没有直接说,但是孩子会产生“我很棒”的感觉。比如,当孩子完成契约时,家长可以这样问:“你每天都能完成作业,感觉怎么样啊?”“你拿到奖励的时候,感觉怎么样?”这些问题重点在孩子的内心体验和完成过程,当孩子回顾这些过程时,能力感油然而生,关注点从外在的奖励转移到了内在的体验,这就激发了内在动力。
除此之外,成功日记也是精神奖励的好办法,把优点写在特定的本子上,挂在家里显眼的位置。当孩子情绪低落了,失败了,都可以拿来翻看,孩子想起以前他做过的成功的事情,就会恢复勇气和信心。每天不需要太多,只需要写孩子的一个优点就行,持续下来,家长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有所改变,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也会改变。
三、执行
制订契约不是为了约束孩子,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契约不能执行的时候,要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资源可以帮他。沟通是执行的关键。
另外,执行契约时,家长要做好榜样。有一位爸爸曾讲,他们家没有坚持下去的事情。刚开始执行得很好,可是有一次孩子考试没考好,妈妈一下子发火了。约定的是家长发火要罚500块钱,孩子就说你违约了,要罚钱,妈妈理直气壮地说:“我违约还不是因为你考得不好。”“我们的契约约定好的啊 ,你发火就要罚钱的。”争论之后,孩子发现,反正妈妈也不认罚,那个契约我也不想执行下去了。
在“契约”教育里,父母和孩子共同商榷,共同遵守,建立起互动、良好的双向关系。这体现的是个体生命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成全。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