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梁志鹏信息技术与美术融合教学,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中,掌握先进的数字艺术技能,推动了学生在数字作品创作、审美能力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案例“手机摄影”概述
信息技术与美术融合教学的素养目标一是计算思维的培养,二是对形状美、色彩美、造型美的感知力的培养。教师依据教学素养目标,从生活实际出发,创造了一个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以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为核心,融合艺术感知、设计、欣赏等审美要求,让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教学互相促进。
手机摄影课程采取“双师”课堂和项目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处理与美术的构图、色彩、光影等知识,创作摄影作品,将技术的创造力与艺术的表现力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美术素养。另外,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但消除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缓解了该方面的管理压力,还宣传学校,发挥了德育和美育功能。
二、“手机摄影”教学过程
本案例是在校园拆旧建新工程即将启动的背景下,运用手机摄影记录校园的项目式学习。其教学对象是微光影社团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长为半年,共15课时,学习形式为每周一节的社团课。
(一)创设情境,确定项目主题
首先从记录校园的角度进行引入,思考如何用手机拍出优美的照片。其次展示校园内的人、景、物等不同组别照片,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抢救质量不高的照片。最后,基于实际校园生活情境,师生共同确定了项目主题——校园留念。
(二)需求分析,项目规划
在确定项目主题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填写“小组分工表”,明确每位组员负责的工作,引导学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知识准备:登录线上课程学习平台,通过视频和史料初步了解摄影文化与发展史;利用平台提供的微课、案例,探究手机拍摄的方法、技巧,探究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后期处理的方法,学习照片的构图、色彩等知识。
设备准备:了解不同手机的性能特点,选用主拍摄手机、备用手机,选用一台或多台计算机及相关图像处理软件等,准备相机支架、背景幕布、服装鲜花等道具器材。
方案准备:小组讨论,根据创作手机摄影作品的步骤,以作品设计、校园拍摄、后期处理这三个环节为主线进行规划,形成实施方案。
(三)合作探究,项目实施
活动1:作品设计。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撰写作品设计、创意文案,确定拍摄照片组的主题、内容与创意,并填写拍摄计划表。
活动2:校园拍摄。根据拍摄计划表,利用实践课和课余时间进行拍摄,并将设计落实为作品。
活动3:后期处理。学生根据实际需求对照片的构图、色彩、光影进行调整和修改,美化图像。
在摄影作品的创作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探索出了更多具有创意和个性的手机摄影和后期处理方法。同时,教师也提供了必要的指导,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结合美术知识分析构图、色彩,结合信息技术知识引导学生实现创意转化,完成特效制作,将普通的照片变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四)成果展示,分享交流
各小组上传作品至课程学习平台并进行线上展示,派代表上台介绍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拍摄经历以及遇到的问题。每组展示后,其他学生可以对其作品进行质疑、点评和建议,形成积极的反馈,以便及时进行修正完善,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技术创作和审美鉴赏能力。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五)活动评价
各小组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手机摄影技巧、后期处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作品的质量(构图、色彩、光影)等多个方面,师生按照评价量表打分,选出评分排名前3的优秀作品对其进行专业冲洗,并配以精美的相框悬挂在班级教室的显眼位置。
三、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融合教学打破学科边界,拓宽思维视野,在教会学生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影像艺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实践研究”(编号:2023ZQJK122)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