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线任务驱动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探讨

作者: 杨学东

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改革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以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高中生物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和实践一种能够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理论学习与素养提升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主线任务驱动的合作探究式教学通过教师设置围绕主线的具体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接下来以“过敏反应”为教学案例,介绍该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环节

本课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包括理解过敏为异常免疫反应及生命适应的复杂性,认同结构决定功能的生命观念;演绎推理、归纳概括过敏成因机制,构建过敏机制模型的科学思维;关注卫生安全,提升公众认识与预防意识,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社会责任。

从教学活动来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过敏反应的概念、机制、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教学难点是对过敏反应机制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已具备免疫调节知识基础,但对于免疫失调内容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仍存疑惑。因此需要指定任务,引导学生探究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过敏反应的认识和理解。据此设定了以教师自身过敏性鼻炎这一真实情境的教学主线,围绕主线一共设计了八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探究任务。

二、实施环节

1.任务一:了解引发过敏反应的过敏原

教师简介过敏性鼻炎,提供过敏原的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并总结过敏原的概念、种类和特性。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和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

2.任务二:分析过敏反应发生的过程

教师播放过敏性鼻炎发生过程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并总结过敏性鼻炎发生的过程。学生通过感知观察和过程探究,锻炼科学思维,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生命观念。

3.任务三:构建过敏反应的机理模型

教师展示过敏性鼻炎和海鲜过敏的发生过程,学生观察过程,阅读课本,尝试小组合作构建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模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能力。

4.任务四:归纳过敏反应的概念

教师要求学生尝试根据前面任务掌握的知识,归纳出过敏反应的概念。学生回顾前面掌握的过敏反应过程、机理等相关知识,思考讨论,小组合作归纳概括出过敏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落实生命观念素养。

5.任务五:概括过敏反应的特点

老师提供就诊时医生关于过敏反应特征的描述,学生分析医生描述,小组思考讨论,并总结出过敏反应的特点,以此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落实科学思维素养。

6.任务六:寻求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

教师展示医生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合作思考讨论,预防、治疗过敏反应的方法有哪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社会责任素养。

7.任务七:比较过敏反应和体液免疫

教师提出过敏反应是异常体液免疫的说法,小组思考讨论该说法的科学性,并尝试列表比较过敏反应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及其联系,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和辨析能力,落实科学思维素养。

8.任务八:判断有关过敏反应说法的正确性

教师提出过敏反应是免疫力过强导致的说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对该说法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落实学科科学思维素养。最后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关爱自身和他人健康,维护公共卫生,防止过敏原的传播,做到健康中国,健康有我。

三、评价环节

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方法,对学生在参与各个探究任务时的参与度、合作态度等行为表现,进行及时的过程性评价。学生通过汇报、展示、测验等多种形式及时呈现学习成果,教师组织学生互评、自评,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进行结果性评价。

责任编辑黄博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