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中青教赛促进天气分析双语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艳 杨毅 杜梦莹

“双一流”建设中青教赛促进天气分析双语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0

摘  要:该文基于笔者十多年的授课经验及参加第六届甘肃省和全国青教赛的亲身体验,根据兰州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天气分析双语课程的授课现状,首先分析青教赛评分细则与青年教师基本能力和“金课”建设目标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青教赛对于该门双语课程“金课”建设的促进作用,发现青教赛的参赛不仅对于青年教师锤炼教学基本功、教学展示和提升教学能力有重要作用,对于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实现“两性一度”也均能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青教赛;天气分析;双一流;金课建设;两性一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038-04

Abstract: Based on ten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6th Gansu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Youth Teaching Competi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Synoptic Analys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in Lanzhou University,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ding rules of competitions, the basic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and the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Golden Courses". Furthermore, the promoting role of the competi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lden course" of the bilingual course of Synoptic Analysis is explored. It finds that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pet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young teachers' basic teaching skills, teaching demonstrations, and enhancing teaching abilities. And 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wo properties and one level" in the aspects of repositioning the course objectives, optimizing the course content,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and constructing teaching materials.

Keywords: teaching skills competition for young teachers; synoptic analysis; Double-first-class majors; construction of the "golden course"; two properties and one level

自2018年首届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金课”概念被提出以来,建设“金课”就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重要主题之一,也成为广大高校教师课程改革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金课”建设注重“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双语教学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培养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打造“金课”过程中“两性一度”的着力体现[2]。

在高校课程建设和实际教学中做到“两性一度”,对于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素养都有着很高的要求。青年教师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占比较高,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绝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生”角色直接转变为“高校教师”角色,较为缺乏教学意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下简称“青教赛”)被誉为高教界的“全运会”[3],青年教师参与青教赛,对其教学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加强“金课”建设和课程改革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个人切身参赛的经历和体验,主要探讨青教赛对于双语“金课”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 青教赛评分规则与“金课”建设目标的关系

2023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举办了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竞赛设立5个组别,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和思想政治课专项[4]。其规则与评分细则,见表1。

第六届全国青教赛以“锤炼教学基本功”为着力点,评分标准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总分的20分、75分和5分,总计为100分。其中教学设计部分主要考察选手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包括六个评分指标,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多个考察点,该环节目的在于促使青年教师重视和明确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四个评分指标,对应的14个评分细则能够有效推进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则要求选手在现场教学结束后,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反思,从而激励教师,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

(一)  青教赛评分规则对于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分析青教赛评分规则可以看到,这些规则主要是基于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等教学基本功的要求。首先,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评分细则中,可以看到“立德树人”“课堂德育”等字眼,这充分显示了青教赛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视。教学设计中,对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组织的评分规则也是高校教师必须遵从的基本要求,比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组织合理”等。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语言教态等方面对青年教师都有相应的基本要求,如“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承前启后,循序渐进”“教学时间安排合理”等。

青教赛评分细则中除了有明确指引的硬性指标之外,还涉及语言教态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软性指标”,良好的语言教态和文字组织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此外,青教赛还要求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完成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后,及时将学生反映和教师感受进行整理反馈的过程,在不断反思和改进中能够实现教学能力的螺旋式上升[3]。因此,教学反思应是贯穿于每一节课后和每门课结束后的必备环节,也是教师实现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环节。

(二)  青教赛评分规则与“两性一度”的关系

从面上看,青教赛的评分规则不一定直接与“两性一度”目标对应。但“两性一度”却在很多方面隐式显现,属于对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基本要求上的“进阶”。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方面,做到“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既属于基本要求,真正做好又体现了“两性一度”中“创新性”的要求;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进阶,就要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来体现“两性一度”中“挑战度”的要求;教学内容中如果想实现“注重学术性,内容充实,信息量充分,渗透专业思想,为教学目标服务”,则更是需要做到“高阶性”和“挑战度”。在教学组织方面,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安排等都是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也能够充分体现 “创新性”方面。

对应来看,其余规则也均能体现“金课”建设所强调的“两性一度”评价标准,这为广大教师提升课程的含金量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二 青教赛对于天气分析“金课”建设的促进作用

笔者自2010年开始已经执教天气分析课程十余年,2021年开始主讲天气分析双语课程。2023年,带着天气分析双语课程参加了第六届甘肃省青教赛,获理科组一等奖;并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青教赛,获理科组三等奖。参赛过程中的自我思考、专家指导以及同行交流,很大程度上为天气分析双语“金课”课程建设提供了努力方向和新的思路。

(一)  天气分析双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大气科学课程体系中,双语教学课程开设的门数有限,以天气分析双语课程为例,仅在两所高校开设,学分占比约1.9%[5]。由于课程建设周期相对于中文讲授课程较短,如何探索建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符合世界一流学科实际的双语“金课” ,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2017年和2022年分别入选第一轮和第二轮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天气分析是大气科学国家一流专业的核心课,课程为3学分,54学时,该课程的双语建设项目自2020年开始立项。2021—2023年春季学期分别在2018级、2019级和2020级大气科学专业三个平行班实行双语教学,共教授本科生约430人。

由于天气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双语教学既要紧跟国际前沿,更要立足我国实际。因此,天气分析双语教学讲义编写和课件制作时,参考教材选用了Gary Lackmann编著的《Midlatitude Synoptic Meteorology:Dynamics, analysis, forecasting》[6]和寿绍文编著的《天气学分析》[7]。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在有利于跨语境思维方式建立的双语课堂环境下,将问题、案例和情境教学法融入模块化教学,总结为BMPCS方法,即B为双语(bilingual)、M为模块(module)、P为问题(problem)、C为案例(case)和S为情境(situation)。

经过三个完整教学周期的运行,天气分析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教材建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这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事实上也正是本门课程“金课”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二)  青教赛对于天气分析双语“金课”建设的促进作用

以下将基于教学目标的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教材和线上资源建设四个方面,探讨青教赛的参赛对于本门课程“金课”建设的促进作用。

1  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基于天气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元素,对于天气分析双语课程的学科本质和独特育人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确定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以引导学生建立中英文语境互通的跨语境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促使学生有机融合天气学知识。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体现“立足前沿、注重实践”。即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双语思维和利用天气学和动力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价值观方面,基于形成未来气象人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天气分析双语课程体现的是精准预报、灾害防范等学科价值观,因此根据章节内容,从大国情怀、民族自信、科学严谨性和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气象人肩负的光荣使命,同时融入大数据、生态保护等概念,激发学生专业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  课程内容的重建和优化

笔者基于备赛和参赛后的反思,确定以“紧跟国际前沿、立足我国实情、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为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建和优化。首先,在BMPCS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细化。其中,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分析和天气过程分析及预报属于一级模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二级和三级模块。这些不同级别的模块在内容上或承前启后,或彼此既独立又相关联。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将前期动力气象和天气学原理相关的核心知识点在天气分析课程相应章节的应用也建成了基础原理模块,这些模块服务的章节内容不同。具体来说,风、气压和温度场之间的物理逻辑性关系模块主要应用于天气图分析模块中,解决地面和高空天气图中气压场和温度场的实际分析问题;准地转理论(Q-G理论)主要应用于中纬度大尺度天气系统分析,解释气旋和锋面等系统发展和演变的分析问题;季风理论主要应用于天气过程(包括寒潮和降水)模块,能够从季风系统的角度,用于我国冬夏季主要天气过程的分析和预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