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林业院校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梁启斌 王俊峰 侯磊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林业院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拥有明显的学科专业优势、成熟的课程基础、完善的实践条件及优质的师资力量。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层次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融合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学实践,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理念,实现对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系统塑造,增强生态文化自信,培养生态创新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生态文明建设英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态文明;林业院校;通识教育;生态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142-04

Abstract: Building an eco-civi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Forestry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bases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ey have obvious disciplinary and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mature curriculum foundation, perfect practical conditions and high-quality teachers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We could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uch as the targeted setting of different level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eaching practices, digging deeply into the ecological concepts contained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civilization; forestry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ulture confidence

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1-2]。林业院校是以林学、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传统学科为优势、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及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林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专业优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挖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大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和担大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

一  生态文明视域下林业院校开展特色化课程思政的逻辑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资源环境生态约束、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求新时代青年具备生态文明观,林业院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培养生态文明建设者的重要基地,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与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同频共振。

(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应对资源环境生态约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3]。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阐明了生态文明的实质,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4]为题,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须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二)  林业院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培养生态文明建设者的重要基地

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生态学和环境学原理的基础上,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民众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和代际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下高校应对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林业院校拥有林学、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业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等学科专业,应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及专业优势,在立足行业的基础上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能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及乡村振兴等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林业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拥有明显的学科专业优势,同时还具备成熟的课程基础、完善的实践条件及优质的师资力量,始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祖国培养具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理念、扎实的生态环境专业知识技能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三)  林业院校专业课与生态文明课程思政内涵的同频共振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国内外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需求,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和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构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林业院校的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环境学导论、环境污染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等课程讲授生态学和环境学等专业知识,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是相关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元素点,通过深挖每门课程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政元素,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悄然融入生态文明观与价值观教育,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学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实现育才和育人的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林业院校实施特色化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反思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理念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为更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亟需反思当下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方式单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挖掘不充分等问题。

(一)  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学科壁垒困境,尚未形成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

现代高校建立了精细分化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科壁垒,导致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群体、不同专业学院群体相互隔绝,固定在狭小的专业分工视域,深陷狭隘的学术境地[5]。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林业院校的林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门类,但相关专业的不同课程均局限于专业视野,阻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阻碍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教学资源未能有机整合到生态文明建设方向,致使校园内的生态文明教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林业院校应打破课程间基于专业差异而导致的“育人壁垒”,编织起不同学科多课程协同的育人矩阵,构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大思政”格局,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二)  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单一,尚未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复杂性本质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但前期研究及教学实践中着重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将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专业知识“填鸭式”灌输于学生,忽视学生对思政元素的体验和实践,致使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教育都是讲大道理,内心深处产生抵触心理,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生态文明教育走出教室,依托林业院校既有的林场、动植物标本馆、中水处理设施和生态文明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将生态文明观“内化于心”,还要将其“外化于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6-7]。

(三)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观的挖掘不充分,缺少生态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8]。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儿女具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优秀品格,具备“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掘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生态道德观是生态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林业院校开展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及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深入挖掘诸子百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知,结合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深入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  生态文明视域下林业院校实施特色化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针对当下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方面的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实践路径。如林业高校构建三类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推广至非林业高校作为公共选修课,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基于林业院校现有林场等实践基地,开展多元化的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此外,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生态文化自信。

(一)  依托林业院校资源优势,设置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

高校是我国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主阵地,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需求,林业院校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要求[9],依托林业院校拥有明显的学科专业优势、成熟的课程基础、完善的实践条件及优质的师资力量等资源优势,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三类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一是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如清华大学的生态文明十五讲、云南大学的人类与生态文明、南开大学的生态文明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生态文明导论等。不同高校的生态文明通识课程教学内容各有侧重、课程名称和教学要求不一、教学方式多样,林业院校的通识课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融汇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跨越学科专业壁垒,结合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开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了解生态环保领域基础知识,激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领域投身祖国生态文明建设。二是生态环保选修课,如生态类、林学、生物学等学科专业的同学开设环境学导论、环境污染控制等选修课,让这些专业的同学在学习专业知识外,进一步了解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环境保护类的知识,而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专业的同学则与之相反。通过生态环保选修课的学习,使不同专业的同学融会贯通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为今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三是通识教育专题课,通过生态文明讲座等形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讲授全球变化、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低碳节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不同主题的生态环保知识,也可以讲解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伟大建设成就案例。通过上述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生态观塑造,扩宽学生生态环保知识面,提升生态环保技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