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生物学“6C”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夏石头 肖浪涛 彭志红 黄超 黄志刚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生物学“6C”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0

摘  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高校学科边界,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该研究针对高等农业院校中较为特殊的生物科学专业特质与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生物学 “6C”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方案统筹交叉联动,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学科专业交叉协同,创建跨界培养机制;师资队伍交叉共享,打造一流教师团队;课程模块交叉衔接,重塑精品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交叉磨合,锤炼创新实践技能;过程结果交叉融汇,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多措并举整体提升农业生物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融合;涉农高校;生物科学;创新人才;“6C”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155-04

Abstract: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has broken the boundaries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in universities and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6C"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agricultural biology, which integrates multiple disciplines, in respons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elatively special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in highe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hrough program coordination and crossover linkage, a classified train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 We create a cross-border training mechanism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majors. Cross-sharing of teaching staff can create a first-class teaching team. Crossover of course modules can reshape the high-quality course system. By crossover of practice platform, wehone innovative practical skills. Crossover of process and results brings us to innovat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us multiple measures have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biology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gricultural related-universities; bioscience; innovative talents; "6C" training mode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以及人类社会未来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程度不断提高,高度分化的现代科学与技术正在呈现高度综合的趋势,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著名教育家钟秉林先生认为,“学科交叉”是学科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具备前沿科学发展重要特质,为解决社会重大难题提供研究范式;多学科交叉点可成新学科的生长点和突破点,进而解决人类亟待解决的社会、科学或全球性问题,并催生新学科、新科技和新产业[2]。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科间协同创新对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团队的重要性[3]。多学科交叉融合能促进科学前沿重大突破,产生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既是知识创新的突破点,又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4]。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生物科学专门人才,已成为当今生物科学教育的迫切任务和目标。而当前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也为高等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创新带来了契机。如何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科学人才培养中必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探索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形式与人才培养势在必行[5]。

一  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新形势下,传统意义上“以学科为中心”的高校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门学科专业过分细化,导致知识“隔绝”甚至“割裂”,限制跨学科专业之间合作创新,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知识构成体系相对单一,不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6]。而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说,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对接“三农”欠紧密,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匮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二是专业教材与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体现技术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最新要求的教材与课程还不多,实践课程质量不高,实践操作训练不够,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落后于当前社会需求;三是教学方法创新不足,探究式、讨论式、项目式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应用不多,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授课方式应用不多;四是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不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胜任力欠缺。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直接影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探索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了高校学科边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创业能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生物科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生物学“6C”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路径

(一)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中较为特殊的生物科学专业,必须树立融合新农科、新理科,打破固有学科边界的教育新理念,强化学生面向“三农”、服务社会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和具备跨界整合能力与知识融合的生物科学人才为目标,深入研究高等农业院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生物科学人才培养的组织模式、体现学科最新发展的教材与课程体系、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和科教实践项目平台建设等,制定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探索院校间、国内外合作办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等“跨界”培养机制,创建并实践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生物学人才“6C”培养模式。其内涵在于①CAS(Coordination of aim and schemes):方案统筹交叉联动,构建分类培养体系;②COD(Crossover of disciplines):学科专业交叉协同,创建跨界培养机制;③COT(Crossover of teachers):师资队伍交叉共享,打造一流教师团队;④COC(Crossover of curricula):课程模块交叉衔接,重塑精品课程体系;⑤COP(Crossover of platforms):实践平台交叉磨合,锤炼创新实践技能;⑥CPR(Crossover of processes and results):过程结果交叉融汇,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图1)。

(二)  “6C”模式的实践路径

1  方案统筹交叉联动,构建分类培养体系(CAS)

以培养掌握生物学、农学、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具备跨界整合能力与知识融合的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科学人才为目标,分别按照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分类和人才培养定位,修订和完善了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两个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自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分类培养,通过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处和动物医学院等交流合作互动,构建了跨学科跨院校跨专业、多科交叉深度融合的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实务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农业生物学人才,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下“三农”的人才需求。

2  学科专业交叉协同,创建跨界培养机制(COD)

1)国内国外交叉合作办学。通过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接轨,“3+1”联合培养,国内3年国外1年学习,并建立课程学分互认(国内前3年的课程学分可转换为合作方的相应学分,而合作方后1年的课程学分也可转换为国内第四年相关课程的学分)、专业教师交流(双方互派专业教师到对方学校学习、授课和交流)、毕业文凭双证(可同时获得格林威治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毕业证及理学学士学位证)等交叉合作机制。

2)院校与院校和相关企业交叉融合培养大学生。通过校内外、院内外、校企间的交叉与合作,聘请校外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内如动物医学院等的优秀教师授课,同时聘请相关企业生物学相关专家为兼职双师型教师,签订和挂牌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等,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师资需求,实现了专业师资共享、实习基地共建与大学生的共同培养。

3)多学科交叉融合“跨界”培养农业生物学人才。通过生物学与农学、基础医学等高度交叉融合,实现了多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交叉、专业师资的共享和教学平台的交融,为农业生物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创建了良好的学科环境;同时,积极探索“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的培养机制,强化学生开拓意识与个性化的培养,扎实推进生物科学“国内一流专业”建设。

3  师资队伍交叉共享,打造一流教师团队(COT)

1)以科教平台为支撑,刚性与柔性相结合。以植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结合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每年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全职引进2~3名优秀博士,同时强化一流人才、拔尖人才的柔性引进,并注重发挥其学术领头作用。通过帮拔尖人才聚团队、助青年教师找团队、为引进人才配团队等措施,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2)以学术交流为桥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紧跟国际前沿,结合自身特色参与差异化竞争,以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为桥梁,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交流、从国外著名学校聘请外籍教师来校面授课程、主讲讲座或线上授课等,实现了国外大学优质师资的共享。

3)以传承文化为本色,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通过聘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和校动物医学院的优秀教师讲授人体组织胚胎学、免疫学及实验技术、药学概论、疾病概论、药理学等课程,校内外相结合强化团队意识,积极引导教师将自身发展与学科发展融为一体,以匠心传承学科与专业文化。

4)以服务社会为纽带,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发展为纽带,通过聘请相关企业生物学相关专家为兼职教授,举办“国际植物日植物生产类大学生科研实践成果展”“植物科学与粮食安全”主题科普活动等,学校与企业结合,补强创业型师资力量,不断提升大学生多学科综合实践能力。

4  课程模块交叉衔接,重塑精品课程体系(COC)

根据大学生“跨界”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需求,改革原有理论和实践课程模块与体系,在公共基础教育中分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公共必修课,在通识教育中分设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在专业教育中分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在素质拓展教育中设置素质拓展教育项目。将通识课程模块所占比重增至约8%;增设农学概论、园艺学概论等跨生物学、农学学科与专业的“综合化”理论课程;在生物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增设人体组织胚胎学、普通生态学等跨生物学、基础医学和农学学科与专业的“综合化”理论课程;将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增至约35%,并设置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组合化”实践课程如生物分析技术、自主创新与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和素质拓展教育等,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