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李浏兰 刘刚
摘 要: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非常重要,而产教融合是重要而有效的培养途径。该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贯彻研究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培养理念,基于ARCS动机模型构建研究生自我管理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常态化运行机制,探讨产出导向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理论为魂”的实践教学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升数学教育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育硕士;实践能力;产教融合;ARCS动机模型;产出导向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167-04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in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output and education is a key and efficient cultivating path. In this paper,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output and education, we carry out the cultivating concept of attaching equal importance to research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By using ARCS Motivating Model, we construct normal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raining students' basic teaching skills, which is managed by graduate students themselves. We explore output-oriented theory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an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education theory. By the above methods, we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us enhanc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ractice ability; integration of output and education; ARCS Motivating Model; output orientation
教育事业已经由高速发展的规模扩充阶段进入提质阶段,国家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国家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为,田刚院士在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首届学术年会上强调了数学在国家科学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需要依靠教育来提高国民的数学素养,进而培养出领军人才[1]。因此,提高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迫在眉睫,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这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曹雷等[2]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导师指导和学位论文。因此,我们主要从培养理念和上述几个方面查找分析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产教融合探讨提升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 贯彻研究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培养理念
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把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作为目标,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对专业学位不够重视,甚至在管理专业学位时简单套用学术学位的发展理念、思路和管理措施,只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研究能力;有些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把培养重点放在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指导上,不关注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训练,这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教学时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真正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找工作时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甚至比不上本科师范生。陈丹宇等[3]认为:实践性趋弱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生源中非师范生占比高,教育实践能力不足;导师偏好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指导能力有限;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论文选题偏离实践。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该方案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重点是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是产教融合。徐东波[4]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要重视职业性也要重视学术性,突出职业导向,增强育人的实践性;高校应侧重应用性的学术标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雷成耀等[5]认为,教育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既有典型的“学术性”表征,又有典型的“实践性”表征。从这些文件精神和参考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研究性与应用性并重。
培养理念的改变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自上而下改变观念,通过举办培训班对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和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等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理念。
二 构建研究生自我管理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常态化运行机制
(一) 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基本技能现状
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报考人员的前置专业设置相对宽泛。2023年以前,各学校对报考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几乎没有要求,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收的研究生中有本科是计算机科学、行政管理、新闻学、纺织学和市场营销等专业,并且近几年本科非数学专业的考生比率逐年增加,录取比率也在逐年增加。2023年,《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3年修订)》要求报考人员前置专业应与所报考专业领域(方向)密切相关,根据该文件精神各招生单位修改了报考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前置专业要求,都要求与数学密切相关。
虽然可报考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范围变小,但是还是有很多符合条件的学生跨专业报考。这些跨专业考生有些来自非师范类专业,没有进行过教学基本功训练;有些跨专业考生在本科阶段甚至没学高等数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是,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不会开设普通话、书法、几何画板等课程,就算开设了教学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时间也很有限,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掌握教学信息技术。这使得很多研究生的教学基本功不过关,甚至比不上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基本功。
(二) 研究生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学习动机激励策略选取
教学基本功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光靠组织几场比赛并不能完全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行为的开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6]。美国心理学家John M. Keller教授提出了ARCS动机模型,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丰富而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其中ARCS分别是“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和“satisfaction”四个单词的首字母,这四个单词翻译成中文分别是“注意力”“相关性”“信心”和“满意度”[7]。
1 注意力维度策略选取
教学基本训练需要长期坚持,但光靠研究生个人很难坚持下来,这就需要有人监督,但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都有繁重的工作,没办法长期坚持,所以可由一些研究生充当监督者和评价者。注意力维度策略的A61是要求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活动,相关性策略的R52是让先学完的学生担任私人教师角色,这两个策略都是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契合教学基本功训练需要监督者这一要求,所以我们选取A61和R52,并综合成策略AL角色扮演:挑选组织协调能力强且教学基本功较好的研究生进行任务布置、监督检查和评价。
2 相关性维度策略选取
教学基本功训练会定期组织“三字一话”比赛、课件制作等比赛,需要评委评审,或邀请专家来做一些专项指导,因此我们从相关性策略中选取R52和R51(邀请优秀的校友客串当教师)。R52已经综合在策略AL中,这里不再考虑。合作的实践基地本身是当地的名校,有很多名师,所以我们把R51修改成RL榜样示范:邀请校友和实践基地优秀教师当客串教师或比赛评委。
3 信心维度策略选取
教学基本功训练中需要长期布置任务并执行,信心维度的策略C21(提供一种可被征服的挑战)、C32(教学生制定能够圆满完成的工作计划)、C33(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和 C53(使学生懂得既追求卓越,又接受自己的不足)都是指目标制定和任务的执行,但学生各有长短,所以任务的布置和目标的选取要切合学生实际,并要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比如语言表达天赋确实不够好的人,我们不能要求其口才卓越,普通话像播音主持人一样标准,只要能清楚表达并达到教师资格证要求的普通话等级就可以。因此,我们把教学基本功分成普通话、板书板画、课件制作(融入信息技术的使用)等多种,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分别制定各项技能达到的最终目标和分层次目标,并根据分层目标设置训练计划。为了便于操作,我们综合策略C21、C32和C33为CL目标制定与执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根据个人情况确定难度适宜的目标并形成可执行的工作计划。
4 满意度维度策略选取
满意度维度策略主要用于强化动机,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持续,策略S12用言语强化自豪感,本质上还是口头的奖励和强化动机;S13本质上是行为上的奖励和动机强化;S21(对内在兴趣任务给予意外的、非关联的奖励)和S22(对枯燥的任务给予外部的、可预期的奖励)都可以强化动机。因此,我们把S12、S13、S21和S22都综合成策略SL竞赛强化:定期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学技能竞赛等,每次竞赛都对学生进行点评,点评中要对比上次的比赛表现,对于学生的进步进行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或者将某一项教学技能进步特别大并且成绩优异的同学加入研究生督导队伍。
(三) 研究生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内驱力挖掘
综合前文策略选取和编码,我们建立了适合研究生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动机激励机制。利用目标制定与实施策略CL,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根据角色扮演策略AL,由研究生干部分别组织普通话、板书板画、PPT制作(包含信息技术的使用)等多项教学基本功比赛,选取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再从中挑选出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各项技能的任务布置和监督者;利用超星平台构建数学教师素养提升平台,由任务布置和监督角色扮演者分别在平台定期发布任务,比如普通话训练任务可以是朗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其中的某一段等,持续下来学生可以记住其中的很多内容。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普通话、板书板画、课件制作等任务布置和监督检查,学生就能在教学基本功方面不断进步。根据竞赛强化策略SL和榜样激励策略RL,数学与统计学院定期组织相关比赛,邀请实践基地导师和研究生校内导师担任评委,检查学生是否进步,只要有进步就加以表扬和奖励。通过氛围营造、教师指导、朋辈示范,该模式可有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最终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常态化教学基本功训练模式,让优秀的学生引领数学教育硕士进行日常的“三字一话”、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等教学基本功训练。网络平台记录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成长过程,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