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春》之结构,观春景层层铺展
作者: 蒋茜春,是历代文人墨客竞相描绘的宠儿。有人眼中的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缤纷绚烂,朱熹仅用一句,便将春日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盛景如画卷般展开,让读者瞬间置身于姹紫嫣红的花海之中;亦有人叹“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程致道笔下的春风仿若醇厚的美酒,悄无声息地润泽万物,给读者以细腻而微妙的沉醉之感。
当我们拨开那层层叠叠、繁茂馥郁的文字繁花,悉心探寻,在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的历史节点,朱自清先生目睹着寒冬虽未尽散,可春的希望已如地火在暗处奔涌。在这渴望新生、祈盼希望破晓而出的关键时刻,他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对家国未来的深切期许,执起如椽巨笔,蘸着时代的墨汁写下了《春》,从开篇至落幕,皆为匠心独运的编排,仿若轻启一扇雕花绮窗,将春景的层层锦绣尽收眼底。
初读《春》,仿若踏入一场精心编排的春日绮梦,其结构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层次井然,步步生景。开篇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起笔,简单的叠词反复,却似声声急切的呼唤,将盼春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春之乐章奏响的激昂前奏,瞬间抓住读者的心,使之不由自主地跟随着笔触,唤醒自身蛰伏一冬的对春的热望。紧接着,依循着春的苏醒脉络,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写起,“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仿若一个神奇的画师轻点笔墨,勾勒出春之初醒的朦胧轮廓,这是远景式的铺陈,给读者以宏观的春之印象。
继而,镜头逐渐拉近,春景如繁花般层层绽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依次映入眼帘,细腻入微,各有千秋。春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与俏皮劲儿展露无遗,仿若一群绿衣童子,在大地上嬉笑打闹;春花则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缤纷色彩如颜料倾洒,视觉盛宴扑面而来,又以蜜蜂、蝴蝶的忙碌,添上灵动的生机;春风更是妙笔生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入手,将无形之风化为丝丝柔情,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花草的芬芳、鸟儿的啼鸣,直沁心脾;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绵绵密密,润物无声,织就一片朦胧诗意;笔锋一转,将视角投向人间的“春”。“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孩子的欢笑、风筝的飘舞,为春日注入烟火气息;还有那“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的肆意玩闹,是生命活力在春光下的绽放。再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一组排比段收尾,从新生、娇美、蓬勃三个维度对春进行升华,既呼应开篇盼春之意,又将春的内涵拓展至对生命轮回、美好希望的礼赞,完成了主题的深化与升华,如百川归海,磅礴而深沉。
以盼春起笔,经绘春的层层渲染,至颂春收尾,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五幅春景图从初春小草怯生生的萌芽,至仲春繁花的忘情盛放,再到暮春细雨的缱绻润泽,条理分明;以情愫为彩墨,从心底对春的殷切期盼,到沉醉于春景的忘情赏玩,终至全身心融入春潮的热爱眷恋,层层晕染,渐入佳境。单幅观之,各有风姿,或灵动,或明艳,或轻柔,或静谧,或温馨;合而视之,却又天衣无缝,宛如一部恢宏的春日交响曲,有激昂奋进的快板,有舒缓悠扬的慢板,高低错落,和谐共鸣。每一位读者都能于其间捕捉到春的色彩、气息、声响,沉醉于这场春景的盛大邀约。
如今,当我们悠然漫步于春日繁花之下,尽情地享受这蓬勃春光的时候,心中定要铭记,这份春日的美好并非凭空而降。回首往昔,在历史的凛冬之中,是无数先辈们怀揣着如朱自清先生笔下那般对春的炽热期盼,挺身而出,以热血为笔,以生命作纸,在黑暗中奋力书写光明的未来。他们或于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为家国争得独立自由之身;或在荆棘满途的科研路上默默耕耘,为民族点亮科技进步之光;或在贫瘠荒芜的土地上挥洒汗水,为民生开垦富足希望之田。正因有了先辈们的不懈努力与英勇抗争,寒冬才得以逾越,春天的大门才被轰然打开,我们方能安然沉醉于这岁岁常新的春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