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苟且,也正是诗和远方
作者: 张琬玮夜里失眠,翻开床头的书,看到一串这样的文字:
那时我们还年轻。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以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北岛
被如此的意境与情怀征服后,我不由得去查了查作者背景。北岛,1969年到1980年,在北京市六建当了11年的建筑工人。我心中满是诧异又带一丝不解:“那时我们还年轻”?穿过苍松古柏?沐浴夕阳?眺望云雾飘荡的远方?你年轻的时候分明是在工地上搬砖好吗?我只是感慨,如果我每天过着作者那样的生活,我的内心世界应该不会有什么苍松古柏吧。有点儿感动,有点儿佩服,甚至有点儿羡慕。这应该就是心中有远方的人,心所处地便是苍松古柏。
人生总是不押韵的,总是充满苟且和泥泞,粗糙而缺乏修饰。生命很难全部都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可这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甚至隐隐觉得,正是那举起的重锤将诗歌中的杂质一点点都砸出去,最终只留下纯粹。诗歌可以纯粹,生活却难觅纯粹,只有避无可避和无可奈何。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依然可以用诗来接近他不能到达的远方。只因他有“诗和远方”的情怀,心里装着星辰大海。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远方。那是对世界的渴望,是心向往之的远方。
远方,灯火辉煌却触不可及,但那颗向往的心,永远在追逐的道路上。三毛洒脱不羁,她的一生似乎都在流浪。正如三毛作词的那首歌《橄榄树》所唱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这首歌大概是三毛对自由奔放的流浪生活的一种真实表现。三毛其名源于漫画家张平乐的漫画《三毛流浪记》,她认为这个平凡的名字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她热爱那种旅行式的流浪,于是就以三毛为笔名。她是一个天生的流浪者,终其一生,她都行在路上,从西班牙到撒哈拉再到加那利群岛,这个洒脱不羁、纯粹无畏的女子,一直怀有的是一颗对自由的炽热之心。三毛曾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无论去向何处,自由便是她所向往的远方。无论远方是怎样的,是苟且,是动乱,她仍愿意走遍千山万水,看尽世间万象。
突然想到了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因为它饱含情怀的话语,被网友称作史上最有情怀的辞职信。写信的人是位老师,有人认为她放弃了安逸平稳的职业,做了一件不值得又令人费解的事情。但在她看来,她只是做出了自我的选择,那是不留遗憾且无悔的,去体验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感受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触碰各色的灵魂,尝试更多的与众不同。是那颗蠢蠢欲动的向远方的心,促使着她前进,带领你我追寻。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少年所说的“云游四方”,我们得到的不一定是追求的宝藏,而是最珍贵的经历,享受走过的每一步,和体验收获的一切。远方之所以成为远方,在于其不可轻易触及,但那才是我们最向往之地。大多数人因心中所愿不能匹及苟且的现实就随波沉浮,心有方向但脚很难踏出那一步。尽管如此,却仍有为此而前赴后继的人,只因他们为心中的远方而挣扎,不愿为现实而低头。也许,眼前的苟且,正是诗和远方。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大赛》中,端庄知性的张安琪,在讲述最平凡的基层职工时,脱口而出:“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其实,每个生活在周围的平常人,都身在井隅之中。但他们哪怕是在井底,哪怕是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都有跳一跳的勇气和胆量,因为跳出了井口,就会看到满天的灿烂的星光。
生活本不易,一路前行一路珍惜。即使生活不易,我们也要不忘那颗怀揣梦想的心,追逐远方。我想,只要心中有方向,远方就不再是遥不可及,因为我们都是不屈服之人。正如朴树在《生如夏花》中所唱的:“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愿你我一道,踏向远方途中,皆如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