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身体·权力:《山海经》的神话建构与文化解读
作者: 段雪婷 石少洁《山海经》描述了众多奇异的地理景观和神话生物,揭示了先民对于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和想象。通过对地理空间的神话建构,《山海经》巧妙地将空间、身体与权力这三个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解读模式。真实的自然环境与虚构的神话世界交互融合之下的四海八荒空间方位的塑造,人与动物身体异化后生成的神话生物的特殊形体,以及神圣的权力象征,反映了先民在接近自然与社会时既敬畏又试图通过神话来解释和掌控某些未知力量的尝试。
一、空间维度的神话建构
(一)《山海经》中的地理空间描述
刘歆《上〈山海经〉表》中说:“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由此可见,《山海经》记载了五方山岳的地理分布,并精确划分了八方海域的界限,其中还记录了众多珍稀宝物与异域土地上生长的奇特生物,涵盖了水生生物、土壤植物、空中飞禽、陆地走兽、昆虫,以及传说中的麒麟、凤凰等吉祥生物的栖息地,此外还描述了四海之外的遥远国度,以及文化迥异的种族和人群。
在《山海经》中,地理景观信息的广域分类构成了全书的两大纲目,即“山”“海”。而狭域分类则涵盖了山海之下的各个具体山峰、水体、国家、动植物种类以及矿产资源等。
就《山经》的五篇内容而言,它们各自构成了独立的体系,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其中,《南山经》与《北山经》各包含三个山系,而《西山经》和《东山经》则各包含四个山系,《中山经》则细分为十二个山系,总计二十六个山系。每个山系的描述遵循一定的模式:首先描述山系的首座山峰,并以此为基准,按照特定方位详细叙述每座山的特产、动植物分布,随后总结该山系包含的山峰总数、总距离,以及相关的祭祀仪式和所需物品。
《海经》由多个部分构成,涵盖了《海外经》四卷、《海内经》四卷、《大荒经》四卷以及额外的一卷《海内经》。在这些经卷中,《海外经》与《海内经》的篇章是依据地理方位进行排列的,它们分别遵循南方、西方、北方和东方的顺序进行分布。而《大荒经》则采取了不同的排列方式,它依据东方、南方、西方和北方的方位顺序来组织内容。这种按四方方位的编排方式,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地理方位的认知,也映射了他们对于世界秩序的理解和想象。
(二)空间象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
空间不仅是地理概念的具象化呈现,更是文化认同与象征意义的载体。以“蓬莱山”为例,其核心价值并非仅在于地理坐标的确定,而是作为中国古代仙境观念的具象表达—既是海上长生之境的终极投射,也是人仙往来的特殊场域,深刻体现着先民对理想世界的追寻与生命超越的哲思。在典籍记载中,蓬莱山通过缥缈烟波、金银宫阙及仙真栖居等意象的系统构建,逐步升华为具有永恒意蕴的神圣空间符号。这种空间象征体系在《山海经》中得到完整呈现,“昆仑山”“不周山”等神话地标经过历代文人的反复演绎与艺术重塑,已然演变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认同的源泉。这些空间的神话化,不仅丰富了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强化了集体的文化认同感。
《山海经》通过讲述神灵与自然界的神话故事,构筑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例如,在“精卫填海”的故事中,东海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深层地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持续奋斗的民族精神。这种叙述手法,通过反复的讲述与传播,使得特定的空间与文化认同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成为民族自我认知和文化传承的关键要素。《山海经》中的空间象征,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在应对自然和社会挑战时所采取的文化应对策略以及文化认同的象征。
二、身体与神话生物的描绘
(一)《山海经》中的人体异化现象
《山海经》中记载了数百种生物,有些生物不仅具有人类特征,还融合了自然界动物的特性,形成了独特的超自然形态。书中描述了“人面马身”的英招、“人面鸟身”的毕方、“人面豺身”的化蛇、“人面虎身”的陆吾、“人面豹身”的诸犍、“人面羊身”的狍鸮等诸多怪物,体现了古人对未知生物的生动想象。人面兽身形象在《山海经》中广泛存在,它们既具有人类的智慧与灵性,又拥有兽类的力量与特性。
《山海经》中的人体异化还表现出多头多身、残缺不全、特殊生理特征等形象,如“三身国”的人只有一个脑袋,却有三个身体;“三首国”的人有一个身体,但长有三个脑袋;“一臂国”的人只有一只手臂、一只眼睛、一个鼻孔;“贯匈国”的人胸中有个前后通透的大洞;“奇肱国”的人只有一条手臂,但有三只眼睛;“交胫国”的人的双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打结的麻花状。这些人体异化的现象,极大地丰富了神话叙事的层次和内涵,也深刻揭示了古人对人类自身形体的独特思考。
(二)神话生物的身体特征与象征意义
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中,神话生物的身体特征往往超越了现实生物的范畴,它们的形态各异,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九头蛇身的相柳形象,其独特的多头特征不仅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内涵,更深刻地象征着权力结构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蛇往往被视为水神的象征,而相柳的九头蛇身形象则可能寓意着对广袤水域的统御与管理,这一形象不仅彰显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深刻敬畏,也映射出他们对自然奥秘的无限想象与探索。
“夸父逐日”的传说则通过夸父这一巨人形象的塑造,以及他坚持不懈追逐太阳的行为,深刻诠释了人类对光明与知识的永恒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与无力感。夸父作为巨人般的存在,不仅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力量与无畏的勇气,更以其最终的陨落,深刻揭示了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的渺小与局限。这一传说不仅是对人类不懈探索精神的颂扬,也是对自然法则不可抗拒性的深刻反思。
(三)身体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山海经》中,神话生物的身体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网络。神话生物的形态与它们所处的地理空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如山神、水神等,它们的身体特征与能力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精妙适应与高效利用。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体现在生物形态上,还体现在神话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山海经》中描述的“精卫填海”,精卫不幸在大海中溺亡,其灵魂并未消散,而是化身为一只具有非凡意志的鸟,承担起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从山上取石填海,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其生前遭遇的一种象征性复仇,更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征服与改造意愿的强烈表达。
三、权力的神话表现与象征
(一)神话中的权力结构与统治象征
通过对神话生物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对于权力的想象与崇拜。《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折射到神界,转化为了两大神灵对于权力的争夺,并有应龙、风伯、雨师、旱神等众多神灵参与其中。《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帝”的统治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刑天”则象征着挑战权威的叛逆力量。
(二)神话生物与权力的象征性关联
神话生物不仅是想象的产物,更是权力象征的载体。《山海经》所描绘的神话生物,凭借其独特的身体特征和行为模式,成为权力象征的载体,并在文化记忆中深刻烙印下特定的权力结构。《山海经》中多次出现龙形生物,有应龙、烛龙、雷神、天神计蒙等,其中烛龙尤为典型。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锺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䏿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锺山下。”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拥有九个头颅,能够呼风唤雨,对自然拥有极强的掌控力,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龙的这种形象,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反映了权力的集中与神圣不可侵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通过神话生物的描绘,权力的结构得以在文化中被强化和传播,从而在社会秩序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神话生物与权力的象征性关联,还体现在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和作用。《山海经》中描述的昆仑山,不仅是众神居住之地,也是权力的象征。昆仑山的神话生物,如守护神兽,它们的存在和行为,不仅守护着神圣的空间,也象征着对权力的维护和对秩序的守护。这种空间与生物的结合,构建了一个权力的象征体系,使得权力的合法性得以在神话叙事中得到确认和巩固。在《山海经》中,神话生物往往还与特定的权力角色相对应,如凶猛的怪兽象征着对权力的挑战,而温顺的神兽则象征着权力的和谐与秩序。通过这种符号化的对立,神话生物成为权力结构的隐喻,反映了社会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四、空间、身体与权力的相互作用
(一)空间对身体与权力关系的影响
在《山海经》的叙事体系中,空间不仅是地理的描述,更构成了权力与身体隐喻关系的象征场域。昆仑山作为众神栖居的圣地,其高峻山势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制高点,更通过垂直维度的空间修辞,具象化地诠释了统治权力的神圣性与绝对性。这种空间的垂直性构建了身体与权力的垂直关系,即身体必须仰望权力,而权力则俯瞰众生。空间的划分与身体的异化现象紧密相连。《山海经》中描述的神话生物,如人面鸟身的怪物,或是四翼六眼的异兽,它们的身体特征往往与特定的空间环境相适应。这种身体的异化现象,既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精妙适应,又微妙地映射出身体在权力结构中的微妙地位。神话生物的某些特征可能象征着对特定空间的控制权,如拥有翅膀的生物可能象征着对天空的统治,而拥有多个眼睛的生物则可能象征着对多维空间的监视能力。
(二)身体在空间权力结构中的位置
《山海经》的神话叙事中,身体不仅是生物存在的坚实基石,更是权力与空间交织关系的深刻象征。神话生物的异化现象,不仅展示了身体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权力和空间的想象。这些生物的身体特征往往与它们所占据的空间紧密相关,它们的身体特征与所管辖的自然环境相匹配,体现了身体与空间权力结构的内在联系。神话生物的身体特征往往与它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相联系,某些生物因身体的异化而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职能,如守护神、预言者等。这些生物独特的身体特征和它们在特定空间中的位置,共同编织出一个权力的象征网络,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三)权力塑造空间与身体的认知
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中,权力的运作深刻地塑造了空间与身体的认知。神话中的“昆仑山”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描述,更是一个权力的象征,它位于世界的中心,是众神居住之所,体现了权力中心化的空间观念。昆仑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座地理实体,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昆仑山的中心地位正是权力关系在空间上的映射。《山海经》通过神话生物的异化现象,展现了权力如何影响身体的认知。“饕餮”以其骇人听闻的巨口,成了无尽欲望与权力贪婪的象征。这种身体特征的夸张描绘,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中权力欲望的一种隐喻,反映了先民对于权力拥有者身体形象的一种想象和塑造。
总之,《山海经》中的神话世界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通过先民的幻想和想象,形成了带有文化内涵的神话地理空间,创造了经过异化变形后的奇特神话生物,建立了极富象征意义的神圣权力。在《山海经》的神话建构中,空间、身体、权力三者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神话空间是神话生物身体得以存在、神圣权力得以运行的基础,神话生物身体改变了神话空间布局并是神圣权力的一种外在显现,神圣权力又进一步塑造了神话空间和神话生物身体。这种特殊的神话建构,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融合为奇幻的神话世界,展现出先民独特的思维形式与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