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论山河
作者: 关源《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以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故事背景,生动地展现了梁山好汉从反抗压迫到聚义抗争,再到接受招安,直至走向悲剧的全过程。小说在歌颂他们英雄气概与忠义精神的同时,将酒文化提升为贯穿全书的叙事媒介。“酒”不仅成为展现人物豪迈气概的核心意象,更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表达的重要载体。《水浒传》延续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传统,在小说中引入大量诗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酒店诗词,成为《水浒传》中的一大特色。酒店是饮酒聚会的重要场所,在当时又可称为酒楼、酒肆等,据统计,《水浒传》中专门描写酒店的诗词就有十处之多,为我们呈现出各式各样不同档次的宋代酒店的风貌。
一、简单朴素的乡村酒店
北宋商品经济发达,人们往来通行频繁,因此随处可见各种乡村酒店供行旅之人食宿,这些酒店通常沿官道或河边而建,规模较小且装潢简陋。《水浒传》中描写这类酒店的诗词出现最多,如第四回中,鲁智深犯了酒瘾,寻得一家傍村的小酒店,诗云:
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边。
白板凳铺宾客坐,矮篱笆用荆棘编。
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
更有一般堪笑处,牛屎泥墙画酒仙。
短短几句,就用一系列物象描绘出了农家简陋小酒馆的鲜明特色。首句交代了这家酒店位于村旁的古道边。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常有行旅之人往来奔波,因此河道、官道边通常会设立一些供人食宿的小酒馆,即使是偏僻的乡村也不例外。这首诗中所描述的酒店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桑麻”指的是桑树和麻,都是农作物的种类,在古典诗词中经常被用于指代农事。这首诗的开篇两句就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农家风格。接着,作者更为细致地描绘了这家小酒店屋内屋外的直观样貌:酒店外面用荆棘编的矮篱笆围成,店内的座位都是最简单的白板凳。随后,作者列举了两种具有农家酒店特色的物象:破瓮装着的黄米酒,柴门上挑着的布青帘。黄酒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酒,由稻米、黍米、粟等谷物酿制而成,黄酒的生产正是在北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青帘是旧时酒店门口挂的幌子,由于是乡村酒家,因此多由青布制成,是酒店的标志,“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郑谷《旅寓洛阳村舍》)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见酒店悬挂青帘的传统早已有之。全诗的最后一句“牛屎泥墙画酒仙”,颇为生动有趣,牛屎泥墙本是肮脏低俗之物,画酒仙却是高雅的趣味,俗与雅本不相容,这样的组合更体现了乡村酒店的别具一格。
再如,第九回中,鲁智深在董超、薛霸押解途中欲害林冲之时相救,随后四人出了林子来到一家村口小酒店,但见:
前临驿路,后接溪村。数株槐柳绿阴浓,几处葵榴红影乱。门外森森麻麦,窗前猗猗荷花。轻轻酒旆舞薰风,短短芦帘遮酷日。壁边瓦瓮,白泠泠满贮村醪;架上磁瓶,香喷喷新开社酝。白发田翁亲涤器,红颜村女笑当垆。
这首词同样描写了一家乡村酒店,首句交代了酒店的地理位置,即驿站旁边的村口,与前一首诗一样,都位于商贸往来、交通便利之处。接着,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酒店外的自然环境,周围栽种着槐树和柳树,带来浓浓的绿荫,葵花和石榴花竞相开放,形成斑驳的花影。院子里晒着芝麻和麦子,窗外的荷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花十里飘香,好一派生机盎然的盛夏乡野风光。接着,作者展现了这家酒店的样貌与陈设:“酒旆”“芦帘”都是酒店悬挂的重要装饰;“村醪”即村酒,乡间酒酿,又引申为浊酒;“社酝”是指每逢重要时节,村民们用自酿的美酒祭祀土神,祈求五谷丰登。随风起舞的酒旆、遮挡酷日的芦帘、贮满村醪的瓦瓮、盛满社酝的瓷瓶、洗涤器具的白发老翁,以及卖酒的乡间少女,这些独具特色的物象及人物,为我们呈现出一家淳朴又兴旺的农家酒肆风采。
自唐宋以来,有很多诗词写到酒家、酒肆等,但大都将其作为诗歌中的一处地点,成为诗人写景抒怀的媒介,如“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这首诗写的是柳絮纷飞的季节里,诗人与朋友在江南水村的山郭小店里饮酒作别的情景,由酒店这一特定地点引发诗人的留恋惜别之情。再如,“酒绿花红客爱诗,落花春岸酒家旗。寻思避世为逋客,不醉长醒也是痴”(韦庄的《题酒家》)等,都是将酒家作为乡村田园风光的一部分,表达隐逸的情怀。而《水浒传》中的这类诗词有所不同,酒店被放在全篇诗词主题的位置上,从平民百姓的视角对酒店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店内装潢、酒食味道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与其他诗词中的文人士子情怀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这些乡村酒店诗词作为《水浒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息息相关。小说中的好汉大多出身低微,更有甚者因为得罪官家或遭人陷害不得已而流落江湖,为了躲避官府追踪,这些人必然要远离都市长途跋涉,因此小说中写到了许许多多偏僻的乡村酒店。
二、富丽堂皇的城市酒楼
北宋年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市井文化蓬勃发展,从而形成了酒楼茶坊林立、勾栏瓦肆遍地的繁荣局面。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酒楼星罗棋布,是达官贵人最为喜爱的消费和娱乐场所,“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描述的就是北宋都城东京汴梁酒楼之兴盛,此外,《梦粱录》《清明上河图》等文学艺术作品都对此有所记载。在《水浒传》中,作者用诗词描绘了高档的城市酒楼盛景,如琵琶亭、浔阳楼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第三十九回宋江醉吟反诗的浔阳楼,作者以词的形式描绘了浔阳楼的风采:
雕檐映日,画栋飞云。碧阑干低接轩窗,翠帘幕高悬户牖。吹笙品笛,尽都是公子王孙;执盏擎壶,摆列着歌姬舞女。消磨醉眼,倚青天万叠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烟水。白苹渡口,时闻渔父鸣榔;红蓼滩头,每见钓翁击楫。楼畔绿槐啼野鸟,门前翠柳系花骢。
词的前四句描绘了浔阳楼雕梁画栋的豪迈景象,“碧阑干”“翠帘幕”更可看出装饰的精美与奢华,开篇就为我们呈现出一种与乡村酒店截然不同的气势和风采,出现在酒楼中的自然都是不平凡的人物,因此接下来作者描绘了欢聚的盛景,“吹笙品笛,尽都是公子王孙;执盏擎壶,摆列着歌姬舞女”。在这样的酒楼中,不仅仅是吃饭喝酒,更有笙笛相和,歌舞作伴,这正是贵族阶级歌舞升平的景象。在词的后半部分,作者将视角转换到酒楼之外,将浔阳楼边万叠云山、烟波浩荡的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江边的渔父鸣榔、钓翁击楫看似与酒楼并不相关,却为高高在上的酒楼更添一份自在与祥和。全篇词作多角度地呈现了浔阳楼的风貌,将“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的气概赫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浔阳楼这一场景的出现,正与小说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首先,宋江的仕途身份与江湖地位形成鲜明对照。身为郓城县押司,他虽与官府保持密切联系,但素来喜好结交江湖好汉。凡有豪杰投奔,不论出身贵贱,他皆以礼相待、倾力相助,因常在人危难之际施以援手,故得“及时雨”美誉,在各个阶层都享有盛名。宋江虽是戴罪之身,但一路受到大家的尊敬,又有江湖好汉帮扶,身在江州的生活自然与他人不同,因此出现在浔阳楼这样高档的酒楼合情合理。其次,浔阳楼题反诗的这一事件是《水浒传》中的经典情节,这是宋江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形下对于世道不公的反叛,是宋江从谨小慎微到暴露自己野心和志向的一次彻底转变,是英雄反抗意识的觉醒。“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样的诗句自然要与浔阳楼吞吐日月的气势和风采相衬。
浔阳楼是江南名楼之一,因地处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而得名,它背靠庐山,濒临长江,可谓人杰地灵之地。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登楼题咏,最早见于“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韦应物《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一诗。白居易的《题浔阳楼》更是使其名声大噪,诗人通过写登上浔阳楼所见的景象怀古抒情,更流露出无法施展抱负而愧对天下江山的抑郁不得志之情。与这些登楼抒怀的诗词不同,《水浒传》中所呈现出的酒楼诗词尽皆铺陈酒楼内外的富贵奢华与万千气概,将小说的情节推向了一个高潮。
三、别具一格的特色酒店
此外,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酒店,比如第十一回中林冲雪夜上梁山时看到的雪中的酒店,词云:
银迷草舍,玉映茅檐。数十株老树杈枒,三五处小窗关闭。疏荆篱落,浑如腻粉轻铺;黄土绕墙,却似铅华布就。千团柳絮飘帘幕,万片鹅毛舞酒旗。
词中只字不提雪,却是句句写雪,以多重形象的比喻将大雪中的茅屋草舍小酒馆描绘得生动多姿。首先,银和玉的比喻突出了雪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特点,寒冷的雪天外出之人甚少,小酒馆显得较为零落和萧条,词中“老树杈枒”“小窗关闭”“疏荆篱落”“黄土绕墙”等字眼就是明显的体现,尽管荒凉简陋,但作者又说“浑如腻粉轻铺”“却似铅华布就”,腻粉和铅华都是古代使女子变白的化妆用品,这样的比喻使得小酒馆更为精致独特。最后一句写飘扬的雪好似千团柳絮、万片鹅毛,与帘幕酒旗交相辉映,使茫茫大雪中的酒馆更添一份大气与苍凉之感。
这首酒店词出现在林冲雪夜上梁山之时。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身份显赫,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且为人忠心仗义,受到大家的尊敬。他多年来在官场上谨小慎微、忍辱负重,却屡次遭奸人陷害,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在经历多次的贬谪与磨难后最终走投无路决定投奔梁山,此时大雪中孤独的酒店正与林冲此时悲凉与绝望的心情交相辉映。正是在这家酒店中,林冲醉酒后感慨万千,在墙上题写感慨自己身世的诗句:“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这正是林冲此刻心境的最好写照。也正是在这家酒店中,林冲结识朱贵,由朱贵引上梁山,于绝境中又拥有了绝处逢生的希望。
再如,第十五回中描写湖泊中央的水阁酒店,词云:
前临湖泊,后映波心。数十株槐柳绿如烟,一两荡荷花红照水。凉亭上四面明窗,水阁中数般清致。当垆美女,红裙掩映翠纱衫;涤器山翁,白发偏宜麻布袄。休言三醉岳阳楼,只此便为蓬岛客。
这首词先是交代了酒店位于湖泊中央,以槐柳和荷花为代表写出了水阁酒店周围的美好景致,接着“凉亭上四面明窗,水阁中数般清致”点明了凉亭样式的水阁酒店明净清雅的特点,然后又写了酒店中的当垆美女和涤器山翁。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作者用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典故,衬托此间景致的美好,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宁静清幽的酒阁所在。
北宋时期,东平湖与梁山泊一脉相通,统称“八百里水泊”,石碣村就在这依山傍水,周围茫茫的芦苇中,小说中这一回目的主人公阮氏三雄就生活在这里,他们三兄弟多年以打鱼为业,武艺高强、侠肝义胆,是底层的穷苦人民。他们本只想安居乐业,平静地生活,却因水路被梁山泊的人控制,生活一度陷入窘境。后经由吴用劝说,他们参与了智取生辰纲的活动。作者在此处对石碣村水阁酒店优美环境的由衷赞美,正蕴含着阮氏三兄弟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无限向往,摆脱追名逐利束缚的淳朴心愿,正如《水浒传》卷首词中所说的那样,“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这些独具特色的酒店,与简单朴素的乡间酒店和富丽堂皇的城市酒楼不同,它们往往处于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或拥有独树一帜的外观风貌,往往与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并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境,或者人物的性格与品行。
《水浒传》中的酒店诗词在小说诗词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学术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这些诗词具有鲜明的社会史料特征,通过对酒店空间、宴饮场景的描绘,生动地折射出宋代商品经济勃兴背景下市井的生活风貌与酒文化特质。其次,从文学表现维度看,作者对不同类型酒店(如村野酒家、州府酒楼)的描摹呈现出差异化特征,既精准地刻画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的互动关系,又通过意象组合构建出独特的诗意空间。最后,酒店诗词作为叙事链条的重要环节,不仅承担着推动情节演进的功能,更以隐喻手法深化了作品“聚散离合”的主题意蕴,体现出文学性与功能性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