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镜意象
作者: 郭泳珊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典型的文学意象,关于“镜”的概念解析,许慎《说文解字》就释道:“鏡(镜),景也。”段玉裁曾注:“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中,镜子具备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清明和神异特点,因此很早就被赋予劝惩、自省、闺怨等意象特征。中国最早记载镜意象的作品可见于汉代东方朔的小说《神异经》,这部小说虽历来被认为是托东方朔之名的伪作,但据考证,这应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镜意象小说;东汉郭宪《洞冥记》有载“照见魍魉,不获隐形”的四尺金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载汉宣帝之宝镜,可见妖魅,帝崩后不知所终;晋王嘉《拾遗记》、干宝《搜神后记》均有记载镜之奇事。
然而,唐传奇之前的镜纪小说对镜意象的刻画尚缺乏系统化的呈现,对志怪主题的文本叙述也表现出幼稚化的特点,而《古镜记》的出现则极大改变这一局面。《古镜记》乃隋末文人王度所著之传奇篇章,该作品巧妙地以“镜”为核心线索,贯穿并编织了十多个围绕镜子的奇异故事,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以镜为主题或主要意象的小说中颇为引人注目。王度《古镜记》的出现,赋予了镜意象新的形象特征、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蕴,使镜意象由只具备中介功能的间接客体变为参与事件主要发展历程的书写主体,使小说实现了从志怪演进为传奇的一个伟大飞跃。因此,《古镜记》从镜之用途描写、镜之人格呈现以及镜之文化意蕴这几方面,对镜这一意象展开新的呈现和突破,极大地超越了前代的镜意象书写,对后世有关镜意象的小说创作影响显著。
一、镜之用途描写
镜究竟起源于何时,由谁发明,最先是何种用途,目前考古学界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据科学考古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铜镜是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25号墓地的“七角星纹镜”,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中,镜很早就出现在中国神话传说之中。通过对《唐传奇》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进行研究可得,中国古人对于镜之形的描绘较少,不够具体和细致。譬如,《洞冥记》对镜外形描述仅有“上有金镜,广四尺”的描述,而《古镜记》做出了较为具体详细的描写和刻画。对于镜之形,《古镜记》中如是写道:“镜横径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依方陈布。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绕轮廓,文体似隶,点画无缺,而非字书所有也。侯生云:‘二十四之象形。’”由《古镜记》中对镜外形所采取的神异化描绘可知,镜与早期巫术、道教、佛教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和独特的清明特征。因此,它很早就被赋予驱邪除妖、治病救人、反省自身、预测未来等奇异功能,并形成了形形色色、多样丰富的镜子种类。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们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叙事功能和文学功能,并经历了一个演变的时期。
关于镜的用途,《古镜记》中的镜意象是巫术之镜的集大成者,涵盖了镜的许多奇异功能。它可以驱邪除妖、治病救人、平定风浪、预测未来,甚至镜中还有镜精,可谓将原始巫术中镜的神异功能结合在一起,并推向了高峰。《古镜传奇》收录了十二篇短篇故事,其中前六篇叙述主角王度于大业七年(611)自汾阴侯生之手获赠一枚古镜,此镜具有驱除邪恶、镇压妖孽的神力。王度携镜同行,途中逐一揭露了老狐与大蛇幻化的妖精真相,并成功驱散了疾病。随后,王度的弟弟王绩踏上山水之旅,他借用了那面古镜随身携带。在旅途中,王绩利用古镜的力量再次驱除了许多妖孽。最终,王绩返回长安,将古镜归还给了王度。然而,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古镜在匣中突然发出哀鸣之声,随后便神秘地消失了。因此,以镜的出没为线索,《古镜记》篇中强调了古镜如伏妖、照见腑脏、治病等奇异的功能,可谓“巫术之镜”内涵的深刻反映。
在《古镜记》中,镜被主要定性为降妖镇邪的宝物,注重书写宝镜降妖除魔的一系列故事。例如,《古镜记》的第一个故事便是古镜将狐狸幻化成的婢女鹦鹉照回原形,体现出其除妖辟邪的功能。《古镜记》还曾记载:“其家良贱数十口,一时遇疾。度悯之,赍此入其家,使龙驹持镜夜照。诸病者见镜,皆惊起,云:‘见龙驹持一月来相照。光阴所及,如冰着体,冷彻腑脏。’即时热定,至晚并愈。”这里便生动地描绘了古镜的照妖除病功能,其中体现了深刻的原始巫术思想。
镜在小说中既可鉴照妖邪又可透视脏腑、治病救人,这些神异功能并不在于渲染灵异,其背后隐晦曲折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乱象,表现作者希望借助有非凡神力的宝镜平定动乱、拯救民生疾苦的济世心理。由此可见,文学的书写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现实和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反映。作者对于镜意象神异功能深入全面的描写,想象诡谲,引人注目,不仅体现了艰难曲折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作者真挚至深的济民济世情怀。
二、镜之人格呈现
前文提到,《古镜记》较之以往的志怪小说的一个极大的突破在于其赋予了镜意象人格化的色彩,确立了小说中镜意象的象征品格和人格化身份,使镜意象由只具备中介功能的间接客体变为参与事件主要发展历程的书写主体,预示着小说从志怪演进为传奇的一个伟大跨越。
《古镜记》中镜有镜精,名唤“紫珍”,戴红帽,着紫衫。大业九年(613),王度任御史兼任芮城县令之际,命人拿镜巡视,治疗疫情,镜在匣中嘶鸣,后又托梦王龙驹告知王度疫情详情;大业十三年(617),镜去之际,在匣中悲鸣不已,如同重情之人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通过这两个标志性事件,文本构建出镜精通灵的特质—既能与生者对话,亦可沟通幽冥。这种艺术加工折射出中国古代独特的灵魂观:镜中影像不仅是物质反射,更被视为灵魂的具象载体,人们相信镜鉴与魂魄存有神秘关联,镜面映照实为灵魂本质的投射。在巫术文化中,巫师们也秉持着既然镜子能够捕捉影像,也理应能够捕捉到灵魂的观念。由此,巫师们经常利用镜子来安置或召唤灵魂,或者深信镜子中封存着灵魂。
《古镜记》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将一组镜的故事纳入了一个富于象征和寓意的结构之中,将镜的出没与天道运行和朝代兴替相对应,并首次将镜作为一个人格化的主人公为之作记,历述其来历、行踪及其在人间的事迹,写法如同一篇人物传记,在体制形式上可称唐传奇的开山之作。在王度的描绘中,镜子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质,拥有了人的形态与情感。《古镜记》通过对镜进行人格化处理,仿佛撰写了一篇关于镜的人物传记。此时,镜这一意象已超越了仅作为驱邪镇妖工具的角色,直接成为故事的核心主角,这一转变相较于传统的镜意象有着显著的革新。正是这些故事的广泛传播,使得镜子能够揭示和驱逐邪恶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变得广为人知。
汪辟疆先生在《唐人小说》中就曾指出:“古今小说纪镜异者,此为大观矣。其事有无,姑勿论。即观其侈陈灵异,辞旨诙诡,后人摹拟,汗流莫及。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下开有唐藻丽之新体。洵唐人小说之开山也。”《古镜记》明确了镜意象的人格化内涵及其特点,通过构建一个充满象征意味和寓言色彩的结构框架,将一系列关于镜的故事融入其中,使镜的出现与消失与宇宙规律、历史朝代的更迭相呼应。同时,它开创性地将镜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特质的主角,并为其撰写传记,详细记载其起源、经历以及在凡间的种种事迹,其叙述方式犹如一篇人物传记。因此,通过对镜意象进行人格化呈现,这部小说堪称唐代传奇文学的先驱之作。
三、镜之文化底蕴
镜意象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在诗词歌赋中,镜意象常见于描绘闺房生活的场景,它主要担当着情感表达的媒介角色。相比之下,在小说领域内,镜意象更多地展现其作为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的特性。这一意象与宗教理念及民间叙事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在小说作品中,镜意象还被赋予人性化的特质,它不仅是作者情感的映射,也成了传递作者思想观点的重要工具。在《古镜记》中,古镜因其能够客观反映事物,加之宗教因素,文人将清明反影的品格赋予它,使它变成正直反恶的一方。又由于传说及古镜的历久性,人们自然对镜的灵异性崇拜上升,使镜很长时间展现的不仅是真实与虚伪的斗争,也是善与恶的较量,它是美与正义的化身,作者的善恶理念也尽显。
镜意象的文化内涵有三重内容:一是青春与衰老的矛盾,二是对爱情的追求与求之不得的矛盾,三是现实与理想道德典范的矛盾。而贯穿其中的一条线索是对真实的现状的否定与对虚幻的信仰的执着深刻的自省。镜意象体现了传统文人对理想道德典范的追求。在探讨哲学与艺术的领域时,“镜”这一概念象征着一种宁静、清澈、空灵且物我交融的心理境界。镜子的象征意义深远,它与欲望、生命力、意志这些感性存在的核心紧密相连,更深层次地说,镜子成为体验、审美以及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原型元素。它还映射出人类对于超越生活困境、寻求解脱的独特追求,这些正是真实与虚幻、现实与理想交织的核心议题。随着文学的不断演进,镜意象虽有限,却承载着无限深远的意蕴,超越了单纯符号的范畴。因此,古典文学中的镜意象,是深厚文化底蕴的结晶,是历代文人墨客艺术想象力的集中展现与创作精髓。
由此可见,镜意象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典型意象之一,已然成为作家常用的文学意象。而中国古典小说《古镜记》从镜之用途描写、镜之人格呈现以及镜之文化底蕴三方面,使得镜意象有了新的较大突破,给予镜意象新的阐释,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中镜意象的深刻内涵。在深入剖析了《古镜记》这一经典文本后,我们不难发现,镜意象在王度的笔下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它不仅超越了传统镜意象作为简单中介客体的局限,更以一种主体性的姿态,成为小说叙述的核心与灵魂。通过对镜之用途描绘的剖析,我们能够感受镜意象的宗教神秘色彩;通过探究镜之人格呈现,我们感受到了镜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而通过对镜之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我们更是领略到了中国古典小说中镜意象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深邃文化。
《古镜记》中的镜意象,不仅是对隋末唐初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的艺术反映,更是对整个中国古代小说中镜文化的一次深刻诠释。它如同一面穿越时空的明镜,不仅映照出了古代社会的斑斓多彩,更折射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因此,对《古镜记》中镜意象的研究,不仅是对单一文本的解读,更是对中国古典小说镜文化的一次深入审视与领悟,从而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