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童话《稻草人》的悲剧意蕴与现实意义
作者: 刘婷婷
叶圣陶作为一位杰出的现代文学家,在教育界、编辑领域、出版行业以及社会活动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于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与鲁迅一同被视为现实主义小说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童话集《稻草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童话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同名《稻草人》童话呈现出浓重的悲剧意蕴,并且发扬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叶圣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向儿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内涵,也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社会的真实面貌,激发他们对美好与善良的不懈追求。
一、悲剧理论观点的阐释及其探析视角
悲剧的源起深远神秘,其历史根源深深扎根于古希腊文明的肥沃土壤之中,具体可追溯至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敬与祭祀活动。当时人们相信酒神狄俄尼索斯是掌管葡萄丰收与酿酒工艺的神祇,他的庆典充满了欢乐、狂热与对生命力量的颂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悲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最初在祭祀酒神的庆典上,祭司与信徒们会围绕祭坛载歌载舞,通过歌声与舞蹈来表达对酒神的敬仰与祈求。这些即兴的歌舞表演,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它们不仅是对酒神力量的颂扬,更是对生命、爱与死亡等永恒主题的探讨。然而,悲剧的真正成熟与独特风貌的确立,离不开三位杰出的悲剧大师的卓越贡献。他们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与欧里庇德斯。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他的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他通过悲剧作品,探讨了命运、正义与道德等深刻主题,展现了人类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的挣扎与抗争。索福克勒斯则以其细腻的心理描绘与复杂的情节构建而闻名,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更通过悲剧人物的命运轨迹,引发观众对生命意义与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欧里庇德斯作为古希腊悲剧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剖析与对道德的敏锐洞察而备受赞誉。他通过悲剧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探讨了自由意志与命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三位悲剧大师的精心雕琢与持续革新下,悲剧艺术得以从最初的即兴歌舞表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与独特艺术风貌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成为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对后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的本质,在于它作为一种深刻层次的模仿表现形式。它专注于行动的再现,通过精心挑选富有魅力的语言,并在各个部分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手法,借助人的生动表演而得以展现。这一艺术形式旨在触动人心,激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这些情感得以释放与舒缓。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模仿说的理解各持己见。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而现实世界本身则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据此,他对艺术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相较之下,亚里士多德在接纳柏拉图理论遗产的同时,也对其展开了批判。他坚信现实世界是真实可触的,而艺术作为现实的镜像反映,同样蕴含着真实性。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构想中,模仿论构成了其悲剧观念的核心理念,他详尽阐述了悲剧构成的六大核心元素:情节架构、人物性格、语言表达、思想内涵、视觉形象(涵盖演员装扮与舞台设计)以及音乐旋律。其中,亚里士多德尤为凸显情节架构的核心地位,视其为悲剧的基石与精髓所在。他认为,悲剧是对人类行动的镜像摹写,而行动的展现则需依托情节架构来达成。性格特征、思想倾向等其他元素均围绕情节的发展而展开,情节中的意外转折与真相揭露能有效激化矛盾,进而构筑悲剧氛围。只要情节存在,悲剧便会随着情节的推进而自然铺陈。此外,亚里士多德还着重指出,悲剧中的人物是悲剧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他看来,悲剧的主人公应是带有瑕疵与弱点的“普通善人”。这些人物既非尽善尽美的圣人,也非恶贯满盈的恶人,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平凡个体。他们拥有独特的性格特质与缺陷,此番设定令观者心有戚戚焉,深切体悟到他们的共通人性与命运悲剧,不禁忧虑同类之灾殃或亦将波及己身,由此心生敬畏。所谓瑕疵,乃是主人公因一时之误判,非蓄意为之的错失,此等过谬无关乎品德修为,却致其蒙受不白之冤,观者目睹此景,不禁油然而生恻隐之心。在悲剧艺术的品鉴之旅中,观者得以抒发日常淤积的哀绪与阴郁,心灵借此得以净化,乃至升华之境。
二、《稻草人》的创作语境与悲剧意蕴
在五四时期之前,中国儿童长期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其文学需求被严重忽略。然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乃“儿童之发现”的标志,俾儿童之事成为现代启蒙精神中“人之发现”的要部,由是广被关注。新文化运动之先驱者,始深识儿童之重,以儿童为国家未来希望,儿童纯真无垢之心,促使成人反思而求自我更新,“为儿童而作”迅速成为新文学的重要导向。当时,叶圣陶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手,于1921年在《晨报副刊》发表多篇文艺论述,深述其儿童文学宗旨。他强调艺术创作应当深植于对儿童内心世界的理解,顺应儿童的天性、情感与本能需求,创作出蕴含先进思想与美好情感的文学作品,以此作为滋养儿童心灵、丰富其精神世界的“精神之馔”。这些作品能在无形中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为他们奠定超越前人的坚实基础。受此理念驱策,叶圣陶投身童话创作之域,推出了《小白船》《稻草人》等一系列经典之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繁荣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稻草人》是叶圣陶创作的标志性童话,该作品巧妙借助稻草人的独特视角,展现了人间百态,包括欢乐与泪水、善良与邪恶的多重面貌。叶圣陶笔下的稻草人,尽管是无生命之物,却拥有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和细腻情感,它既是人间真善美的见证者,也是假恶丑的目击者。这种创新的以物观人的叙述方式,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思考价值。在故事中,稻草人化身为一个充满同情却力所不及的角色,它目睹了老妇人因亲人离世而陷入孤独无助,渔妇在寒夜里为生活而艰辛地奔波捕鱼,鲫鱼被捕后绝望、无助,以及一位弱女子因苦难深重而选择了绝望之路。然而,作为稻草人,它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默默承受目睹悲剧的痛苦,内心充满了无力与自责的挣扎,最终在一片田地中倒下,与周遭的悲剧融为一体。这种悲剧性的收尾,不仅给读者带来沉重与哀伤的体验,更激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反思。
《稻草人》通过一系列悲惨场景的细腻描绘,强烈控诉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与黑暗,深刻揭示了其悲剧性的内涵:首先,作者精心挑选与作品主题紧密相连的自然元素,这些元素均源于现实生活。其中,黑夜田野中的稻草人成了这一主题的形象化代表,它构造独特,以细竹枝为骨架,黄稻草为外表,再配以破竹篮和残荷叶作为点缀,手持一把破旧的扇子,静静地矗立在田埂之上。稻草人以其独特的视角,见证了田野的日夜更迭,同时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农妇、渔妇、患病儿童及投河妇女的悲惨命运。其次,在拟人化的处理上,作者巧妙地结合了自然物的固有特性,使得所赋予的“人性”与“物性”达到了和谐统一。例如,稻草人目睹小飞蛾在稻叶上产卵,它内心焦急,希望通知主人,但受限于自身条件,只能通过摇动扇子发出声音来警告。这种表现方式既体现了稻草人的拟人化特征,又没有脱离其作为稻田守护者的本质属性。作者严格遵循现实逻辑,仅在赋予稻草人思想的同时,保留了其作为静态物体的特性。再者,作者在拟人化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了自然界事物间的原有关系,以此来描绘和塑造拟人化形象。比如,稻草人对桶中的鲫鱼充满了同情,却无力相助;它痛恨那些破坏稻田的小飞蛾,渴望消灭它们以保护主人,但除了摇动扇子外别无他法。这些描写符合自然界中的实际关系,为童话增添了更多的真实感和深刻性。
三、《稻草人》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叶圣陶作为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拥有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对中国教育现状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意识到,当时中国的孩子们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失去了儿童应有的活泼与纯真。鉴于此,叶圣陶倡导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强调,通过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学生们能够培养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自主探寻美,进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审美观念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叶圣陶深刻认识到在作品中凸显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重要性,因此这一理念也被完美融入《稻草人》的创作中。他致力于构建悲剧美学的意象,旨在引导儿童感知并接纳悲剧之美,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与教育。鉴于儿童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且充满探索欲,对儿童而言,培养其审美感知与鉴赏能力至关重要,而通过实践与学习的渐进式领悟则是提升这一能力的关键途径。阅读富含美学元素的作品,特别是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提升儿童审美素养的有效手段。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当兼具趣味性、教育性和审美启迪价值,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审美愉悦,并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为了创作出富有审美特色的儿童读物,叶圣陶倾注心血,创作出了童话故事《稻草人》。这部作品不仅传达了爱与美的理念,还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美与丑、善与恶、高雅与平凡的对比,旨在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判断力。例如,稻草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能够激励儿童学习其责任感与同情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对美与丑的认识能力。
郑振铎在《稻草人·序》中说:“人生的美丽的生活在哪里可以找到呢?如果将来的‘地国’的乐园不曾实现,人类的这个寻求恐怕是永没有终止的时候的。”想要享受如童话般的美好生活,关键在于积极主动地观察与参与审美活动,从日常的细微之处、艺术的探索之旅以及自然的美景中汲取美好元素,从而培养审美素养,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一旦获此能力,人皆能随时随地体悟美学所在。显然,对于儿童审美意识的养成,文学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叶圣陶的童话创作始终坚守“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在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们积极反对“父为子纲”的封建观念,提倡构建一种新型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这一观念认为儿童拥有独特的性格与独立的人格,不应被视为成人的附属品或依赖者。故为文之时,作者须深探儿童的情感境界,并精准捕捉儿童思想的特质。叶圣陶作为深念儿童成长的教育家,速悟此儿童观的精髓,且率先将此儿童观融之于自己的童话创作中。投身童话之前,叶圣陶已发多篇讨论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经典文章,如他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的《文艺谈》提到:“我想我们不能深入儿童的心,又不能记忆自己童时的心,真是莫大憾事。儿童初入世界,一切于他们都是新鲜而奇异,他们必定有种种想象,和成人绝对不同的想象……文艺家于此等处若能深深体会,写入文章,这是何等美妙。”研究叶圣陶的文学思想,可以深刻洞察到他深受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以儿童为本”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影响。他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原则,矢志深探儿童内心,以纯真的童趣与梦想,构造一个绚烂的童话王国。因此,阅读他的童话,读者能够沉浸于充满梦想与欢乐的幸福氛围之中。叶圣陶的初衷正是通过童话这一文学媒介,向孩子们展现一个美好的世界蓝图。孩子们的世界纯净无瑕,他们的思维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创造力。童话的魅力在于其幻想元素,若缺乏幻想的支撑,童话便难以成型。但重要的是,这种幻想需要根植于现实生活,脱离生活土壤的幻想只会沦为空洞无物的幻想。叶圣陶深知童话的这一特征,他曾说:“星儿凝眸,可以做母亲的颈饰;月儿微笑,可以做玩耍的圆球;清风歌唱,娱人心魂;好花轻舞,招人作伴:这些都是想象,儿童所乐闻的。”(《叶圣陶集》)于是,叶圣陶悉心以童子之眼观世,将基于现实的奇思妙想编织于童话之中,以传深挚的情思于儿童读者,遂成其现实主义文学所求的旨趣。
综上所述,叶圣陶的《稻草人》不仅是中国现代童话的瑰宝,更是其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深刻体现。通过这篇作品,叶圣陶以儿童本位的视角,将现实与幻想巧妙融合,构建了一个既反映社会现实又充满想象力的童话世界,他借助稻草人这一独特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传递了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叶圣陶的童话创作,不仅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内涵,更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机会,促进了他们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叶圣陶的文学创作一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用爱与美滋养儿童的成长,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