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哲学思想与文学价值

作者: 刘培培

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哲学思想与文学价值0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那个思想激荡、学者辈出的时代,儒、法、道、墨等学术流派纷纷涌现,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各流派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是为先秦诸子散文。这些散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涵盖了政治、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社会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这些著作也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与风格,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与灵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梳理不同学术流派散文的发展历程,分析它们的风格特征以及社会影响,旨在深入研究先秦诸子散文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一、儒韵悠长:品味孔孟文学的人文深蕴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亟须重建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孔子在此背景下,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儒家学派由孔子开创,经孟子、荀子发展,成为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看,儒家学派著作中,倡导的为人处世原则、社会管理策略、人性修养规范等,均蕴含着对社会治理的深刻洞察。孔子强调仁爱、礼制与中庸之道。《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体现了仁爱思想;“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强调了礼制的重要性,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此外,孔子还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过犹不及”等,阐述了中庸之道,认为过度和不足都不可取,要找到适度、平衡的基点。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将其发展到“仁政”的高度,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生疾苦。《孟子》中提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打破了西周以天子唯尊的观念,明确提出了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实行仁政以赢得民心。“仁者无敌于天下”,更是强调了仁政的无敌力量。此外,孟子还主张人性本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以水流向下这一自然现象比喻人性本善。

荀子则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相反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礼法来约束和教导,强调礼法并重。《荀子》中提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点明了“性恶论”的核心观点,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而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后天习得的。“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可以通过教育和道德去进行教化,让人们克制邪恶的本性,表现出辞让等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安定。

从文化价值方面来看,儒家学派著作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以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展现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光芒。《孟子》则通过对话和辩论,文辞犀利,雄辩滔滔,体现了儒家的思辨精神与人文关怀。《荀子》文辞优美,语言精练,善于使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引用大量典籍和历史事例,使得论述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富有文学魅力。例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用这样的对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此外,儒家著作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其教育功能上。孔子强调“有教无类”,倡导全民教育,认为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孟子则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倡导英才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贤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的观点,倡导品德教育,认为教育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能塑造人格,培养品德。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二、法思缜密:领略韩非散文的逻辑光辉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浩瀚星空中,法家学派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兴久不衰,为后世积淀了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从早期的管仲、子产,到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再到慎到、申不害,直至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他们都是法家学派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各自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管仲在齐国推行变法,提出“作内政而寄军令”的主张,将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统一起来,实现了德法相辅、礼法并用的治理理念。子产在郑国进行革新,出台了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铸刑鼎”,为后世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著《李子》,创立魏武卒制度,汇编《法经》,被誉为“法家始祖”。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著《商君书》,制定严厉律法,改革户籍与军功制度,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申不害、慎到等人著有《申子》《慎子》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法家的“术”与“势”理论。韩非综合法家各派学说,集法家之大成,著书《韩非子》,提出了“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主张,成为后世法家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哲学思想方面,法家著作主张依法治国,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国家机器的效率与权威,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高效的行政机构,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强制性,认为法律应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无论贵贱贫富,皆应遵守法律。“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提出,更是将法治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法律为教育的准则,以官吏为传授知识的老师,强调了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此外,与儒家民本思想不同的是,法家倡导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强调了家无二主、国无二君的原则,体现了君主专制思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明确指出,政事虽然发生在地方,但关键和要害却掌握在中央。圣明的君主通过执掌这些要害,就能使四方臣民都来效劳,彰显了中央集权的思想。

在文学价值方面,《韩非子》作为法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其严谨的逻辑、严密的论证和生动的寓言故事,构建了法家思想的理论体系。韩非的文笔冷峻犀利,条理清晰,寓言故事寓意深刻,既展现了法家思想的深刻与独到,又体现了文学的严谨与魅力。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讳疾忌医”“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均出自《韩非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学典范。

法家著作中蕴含的法治思想、改革精神、权术运用等理念,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法治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三、道意深远:探寻老庄哲学的意境天地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也涌现了一批优秀著作,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内涵丰富、恢宏壮阔的精神世界。

在哲学思想方面,道家追求自然无为,顺应天道,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作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人,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思想,深刻揭示了宇宙间万物运行的规律。《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应当顺应道的自然法则,不强求、不妄为,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老子还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用烹饪小鱼来比喻治理国家,寓意着治理国家应当像烹饪小鱼一样小心谨慎,不可轻举妄动,以免破坏原有的和谐与平衡。这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仅是对个人修身养性的指导,也是对治国理政的智慧启示。

庄子,道家哲学的另一位巨匠,倡导“逍遥游”的精神。《庄子》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句话描述了人如果能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驾驭阴阳六气的变化,就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无须依赖任何外物。庄子认为,人生应当追求精神的解脱与宇宙的和谐,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纷扰,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自由境界。他使用的丰富的寓言和奇幻的想象,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等,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意境深远,让人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升华。

在文学价值方面,老子的《道德经》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而庄子的《庄子》则运用丰富的寓言与奇幻的想象,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理想世界,文学风格飘逸空灵,意境深远,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陶渊明的隐居田园之心、谢灵运的山水情怀、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苏轼的豁达人生哲学,无不受到道家逍遥无为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道家哲学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新视角。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放纵,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超脱;真正的智慧不是对知识的堆砌,而是对道的领悟和顺应。

四、墨行笃实:践行墨子思想的实用智慧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催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与商人阶层顺势崛起,他们对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有着强烈的诉求,墨家思想应运而生。

与当时专注于规劝君主治国之道、赢得战争之法以及规范民众行为的思想流派不同,墨家呼吁停止无所谓的战争,提倡节俭和实用主义,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先进和独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杰出代表。

在哲学思想方面,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强调人人都要平等相爱,互利共赢,深刻体现了墨子的普世情怀与和平理念。“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这句话明确指出了战争、篡夺、盗窃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是社会的大害。同时,墨子提倡节约与实用,认为“节葬”“节用”“非乐”等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此外,“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更是体现了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

在文学价值方面,《墨子》一书虽言语质朴无华,却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其论辩风格直接有力,体现了墨家思想的务实与文学的质朴之美。例如,“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往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下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这一连串的排比与列举,不仅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也展现了墨子文学表达的质朴而有力。尽管墨家的文学表达不如其他诸子那般华丽,但其思想深度与实用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的社会实践与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散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与不朽的文学魅力,既是对古代社会思想的深刻反映,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它们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思想的画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