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文学赏析

作者: 张晓娟

《西游记》文学赏析0

文化的发展带动着民众素养的提升。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当中积淀下来了很多宝贵的“文学资源”和“文学财富”,其中《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用独特的写作视角、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对整个文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西游记》这部作品都受到了很多受众的喜爱,可谓是“老少皆宜”。例如,其中刻画的孙悟空、红孩儿等形象栩栩如生,很多孩童都熟知,甚至能够对这些形象讲述一二。从文学视角来进行分析,《西游记》的造诣和价值都是相当突出的,通过对《西游记》开展文学赏析的探究活动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深意。为此,本文在对《西游记》的作者和文本内容进行简要概述之后,从《西游记》奇趣的艺术特色、奇妙的人物特色以及奇幻的内容特色三个层面展开了文学赏析活动,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相互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全面提升赏析的深度和广度。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些论点和主张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能够让人们对《西游记》这部经典著作有更新、更全的认知。

一、《西游记》作品简介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被列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吴承恩从小天资过人,十多岁时就以文才出众而享有盛名。加之他十分热爱学习,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在写作、绘画、乐曲、围棋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造诣。在当时父老乡亲的认知中,吴承恩只要是去参加科举考试肯定能够一举成名。但是现实并非如此,他连续多次参加科考,却屡试不中。也正是由于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才加深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以及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为了表达内心的愤懑和不满开始潜心创作。他以志怪小说的形式来书写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他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外文。《西游记》渐渐传入世界各地,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之帽,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等故事,交代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并修成正果的故事。

二、《西游记》文学赏析

(一)《西游记》奇趣的艺术特色

1.《西游记》的幻境

“幻境”是《西游记》这部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西游记》当中无论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遇到的种种困难还是妖怪形象的设计、打斗场景的安排,无不充满了幻境的色彩。而所谓的幻境,实际上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见到的想象的场景。吴承恩的想象力相当丰富,他对《西游记》进行了“神化”的处理,他笔下的人物角色仿佛带领着读者来到了“动物世界”。这种奇幻的环境设计自然也就让《西游记》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对“幻境”的分析可以包含有如下三个层面:

第一是场景的奇幻性。在《西游记》“大闹天宫”这个故事当中描绘了很多场景,如玉皇大帝的宝座、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以及瑶池、马厩等,这些场景都是在天上而非人间的,而这些场景也是以古代思想为基础、以吴承恩的想象为辅助进行的描述和刻画。对于读者来说,这些场景无疑不充满了奇幻的色彩,要想在现实生活当中看到、体验到是完全不可能的。吴承恩带着读者进入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恰恰是有了这种奇幻的场景作为辅助和支撑才让《西游记》的奇幻色彩变得更为浓郁。

第二是人物的奇幻性。在上文的分析中已经提到,《西游记》当中涉及的众多形象都具有动物的元素,让读者仿佛在“动物世界”当中去跟进故事情节,去领悟其中的快乐和意蕴。人物的奇幻性恰恰让《西游记》成为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老年人谈起《西游记》津津乐道,而小朋友也愿意听上几段《西游记》的经典故事,如“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等。这种人物形象的奇幻性设计也让《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作品之间呈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凸显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艺术价值。

第三是武器设计的奇幻性。读过《西游记》的读者都知道,其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专属的武器,如孙悟空可变大可变小的“如意金箍棒”、猪八戒的“九齿钉钯”、太上老君的“金钢琢”、红孩儿的“火尖枪”等,这些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这就将虚幻和真实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武器的奇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吴承恩对人间百态的感悟与理解,也成为他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寄托。

2.《西游记》的趣味

对《西游记》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与解读,“趣味性”恐怕是最关键的一个元素了。吴承恩利用想象的方式创造了一部具有东方美学色彩的故事。纵观我国古代的众多小说、古籍,趣味性名列前茅的当数《西游记》了。尽管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当中历经艰难险阻,其中的打斗也让人们惊心动魄,但是读者体验到的往往是胜利之后的喜悦,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却不会被紧张的情绪压迫。这种趣味性的呈现自然和其中的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心宽体胖、肥头大耳的猪八戒,人们只要一想到他那一句憨憨的“哥哥”就会忍俊不禁。再如,曾经被孙悟空戏弄的黄风怪和黑熊精等,也都是以一种“傻乎乎”的形象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读者在为孙悟空的精明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在妖怪们的“智障”思维面前大笑不止。《西游记》在角色的安排上、在取经环节的设置上都带给了人们太多的欢乐和笑声,这也充分表现出了《西游记》的趣味性。

(二)《西游记》奇妙的人物特色

1.唐僧的奇妙性

唐僧,唐朝人,俗家姓陈,法名玄奘。唐僧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正是由于他过度善良才导致他曾经多次冤枉自己的徒弟孙悟空,总是将妖怪当成了好人。但是,他有着十分坚定的意志力,在困难面前也不曾有过丝毫的退缩。如果要对唐僧的人物特色进行定位,那么“坚持”“善良”便是最适宜的词汇了。实际上吴承恩也是在借助于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创设来表达自己对于未来的不放弃、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2.孙悟空的奇妙性

在整个作品当中,孙悟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第八回一开始孙悟空的出场是比较悲惨的,是唐僧解救了他于五行山之下,为此孙悟空开始了护送唐僧的生涯。孙悟空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徒弟,可他对待唐僧是真心的,虽然唐僧曾经多次冤枉他,但是他也并没有因此去怨恨唐僧,因此也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徒弟。纵观《西游记》整部作品,孙悟空的奇妙性首屈一指,他不仅能够做到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同时还敢和玉皇大帝叫嚣,敢向东海龙王要武器……《西游记》的故事之所以会这么精彩,孙悟空一定是最核心、最关键的人物。在他身上,作者将神性、人性、动物性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3.猪八戒的奇妙性

猪八戒是由于投错了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之下成为唐僧的一个徒弟。和孙悟空相比,猪八戒的短板和不足可以说是极为明显的,他不仅懒惰,而且还比较懦弱,如果不是孙悟空的指引,他畏首畏尾的性格会让他陷入困境当中去。笔者认为,猪八戒的奇妙性表现在隐喻上,吴承恩实际上是在利用猪八戒这一形象来讽刺、影射当时社会上一些“好吃懒做”的官吏。通过《西游记》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设计去感悟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这也是猪八戒这一个奇妙的角色带给我们的启发。

4.妖怪的奇妙性

《西游记》当中出现的妖怪可谓是形形色色,男妖怪、女妖怪,小妖怪、老妖怪,层出不穷。这些妖怪的奇妙性的呈现也让《西游记》变得更加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了。“三打白骨精”当中的白骨精变成了女子、老妇人、老头儿的故事片段让人们印象深刻,最后白骨精在孙悟空的棍棒下变成了一堆白骨。这个妖怪和孙悟空一样可以千变万化,可谓是十分奇妙了。还有黄风怪,他也是一个十分奇妙的妖怪,他的奇妙就在于他法宝的多样化上,他除了拥有三股钢叉这一兵器外,还擅长使用三昧神风这一法术。当然,《西游记》中的妖怪在吴承恩的描绘之下相貌奇怪、神色万千、武器各异,这些都是妖怪奇妙性的表现。

(三)《西游记》奇幻的内容特色

1.“九九八十一难”的内容特色

“九九八十一难”是《西游记》的主线索,在内容特色的表现上来看可以将“九九八十一难”划分成为“自然的难”和“人为的难”两个元素。在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过程当中,他们曾经遇到了很多的“自然的难”:在“风雪通天河”中,师徒四人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前进;在火焰山,更是“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些“自然的难”却没有让师徒四人畏首畏尾、退缩放弃,这也充分体现出来师徒四人的坚定。“人为的难”则主要体现在妖怪的作恶多端上。“九九八十一难”当中出现的妖怪不计其数,妖怪的法力大、斗争难,几次让唐僧险些丧命。除此之外,观世音菩萨设计的“难”,以女儿国的故事为代表的来自凡间的“难”等也构成了“九九八十一难”当中的主要元素。正是“九九八十一难”的存在才让《西游记》的故事变得更为饱满。

2.妖怪出场的内容特色

《西游记》当中妖怪的出场也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内容特色,这些妖怪并不是聚集在一起的,师徒四人在历经了一段稳定路程之后才会遇到妖怪,同时这些妖怪之间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甚至以牛魔王、红孩儿为代表的妖怪还存在着关系。这种从“平和”到“战斗”的循环往复的故事内容安排方式也让内容变得更为跌宕起伏,也让《西游记》的艺术色彩和故事情节变得更为生动、鲜活。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吴承恩开始了《西游记》的撰写活动,他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对现实的不满等都融入了其中的角色形象当中去。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等主角和配角的人物形象的刻画让整部著作有了灵气和活力。以吴承恩创设的人物形象为基础、以“九九八十一难”的内容为支撑开展《西游记》的文学赏析,进行文学贡献探讨,这也是本文的切入点。本文针对《西游记》的创作内容和故事梗概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同时从“幻境”和“趣味”两个角度描述了《西游记》的艺术特色;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妖怪四个角度描述了《西游记》的人物特色;从“九九八十一难”的安排以及妖怪出场特色的规划两个角度阐述了《西游记》的内容特色。从艺术上分析其造诣,从人物角色上分析其独特性,从内容上分析其奇幻性,这才能够让读者从更丰富的角度去感悟《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才能够让读者对《西游记》这部经典著作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