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典故中观中国古彩戏法

作者: 张雅欣

2011年,中国古彩戏法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也使得这一沉寂多年、技艺已临失传边缘的文化瑰宝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那么古彩戏法到底是什么?它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纵观中国历史,又能在哪些历史典籍中找到它的影子呢?

一、古彩戏法是什么

(一)定义

古彩戏法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民间艺术,在古代属于偏八门中的上四门,即“金、皮、彩、挂、评、团、调、柳”中的“彩门”,专指变古彩戏法的艺人。

中国古彩戏法发展至今,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从古至今,变戏法都要遵循着传统的规矩,要穿着量身定做的大褂表演。其中最经典的节目就是“落活”。表演者在表演前必须上、下、反、正四个面都要亮相,把盖布里外向观众全方位展示。戏法表演者遵循“八字真言”,称为“捆、绑、藏、掖、撕、携、摘、解”,在后台做准备工作时用捆起、绑好、埋藏、掖夹,前后使活时用撕烂、携带、摘下、解开。如这“八字真言”所示,戏法表演者在表演前需要将所有的道具都带在身上,如盛满水的鱼缸、火盆、瓷盆以及花瓶等,这些在戏法行当里都被称作“彩物”。彩物分为“硬彩”和“软彩”。所谓“软彩”指的就是能折叠、能压缩的物件儿,如花盆、鹅毛花、九边灯等;“硬彩”则是那些无法折叠、无法压缩的实物。

由于戏法表演者通常需要在一场节目中接连变出十余件甚至二十多件彩物,所有的道具都在身上,负重百十斤,在上台亮相的几步中要做到进退自如、毫无负重之感,除了十分考验表演者功力之外,也要求表演者的身高在一米八左右,身强体壮、身宽肩瘦、头大脸阔,这样在负重这些彩物的时候也显得更加协调,也更能向观众展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因此,这种由表演者身穿大褂,手拿方布遮掩在身前,在分秒间迅速变出多种物件的表演节目就是中国古彩戏法最经典的代表作品—“落活”,也称为“大褂出彩”。

(二)古彩戏法的发展脉络

中国的戏法起源甚早,据说夏代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经常在宫中要人为他表演“奇伟之戏”。后分析认为,此中的“奇”说的便是杂技戏法一类。

到了秦汉时期,戏法技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曾经在富丽堂皇的露天舞台“平乐观”欣赏包括戏法“吞刃吐火”和大型幻术节目“鱼龙曼延”在内的“杂技乐”。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中曾提到:“安息发使,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及诸小国驩潜、大益、车姑师、扜冞、苏薤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天子,天子大悦。”这描绘的是当时安息国派使臣来汉交流的场景,其中的“善眩人”就是擅长幻术和魔术的人,这也是当时对戏法表演者的称呼。汉武帝那时正在山东滨海封禅求仙,这些“善眩人”就前去为汉武帝表演吞刀、吐火、种瓜植树、自缚自解等新奇惊险的节目。汉武帝观看后十分兴奋,回到长安就立马在“平乐观”也组织了一次中外艺人的联合演出,而这也被看作是与海外戏法艺术的第一次大交流。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除了僧人来到中国传播佛法以外,一些表演戏法的艺人也随之来到中国。东晋时期的干宝写了本《搜神记》,专门记载各种奇闻逸事,其中记载道:“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其续断,取绢布,与人各执一头,对剪,中断之;已而取两断合,视绢布还连续,无异故体……又取书纸及绳缕之属,投火中,众共视之,见其烧爇了尽;乃拨灰中,举而出之,向故物也。”后来的“张公接带”及各类剪绳表演,以及“烧燕复原”等节目,其前身都源于“断绢复原”。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许多戏法表演者吸收了由国外传入的节目,取其精华,并加以改进,使得戏法在此时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许多节目发展出了新的形式,如“吐火”可将火焰连续喷出,“吞刀”则能将刀子分成六段入口。印度传入的“卧剑上舞”,表演者能横卧在竖放的刀剑尖峰处。本土戏法节目也增添了许多新的种类,如“嘉兴绳技”可以将长绳抛至空中二十余丈的高度,表演者攀绳上爬,到高空突然消失。一些中国的传统戏法,如“种瓜”“植树”等节目也在这个时期传入了日本。

宋代时期,城市经济的发达使得百姓对于文化层面的消费需求迅速增长,不但戏法艺人大量增加,而且开始了结社,如当时的云机社。撂地演出在此时也出现了,这是一种能够拉近演员和观众距离感的演出,和“卖口”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极受欢迎的街头表演形式。

到了明代,“筒子”随之产生。道具只有两只没有底的空套筒。表演者将其套来套去,立刻就会从筒中变出诸如蔬菜、水果、杯碟之类的物品,有的还变出一坛美酒,甚至一桌筵席。艺人将三筒套在一起,上面盖了条手巾,欲从里面取出物品。以手巾盖住筒的上口,是防观众居高临下看出奥秘。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筒子者,三筒在案,诸物械藏,示以空空。发藏满案,有鸽飞,有猴跃焉。已复藏于空。捷耳,非幻术也。”后来简化为两个套筒,易名“罗圈”,能变的东西也由活物发展成整桌的水果、筵席,乃至比筒子还要粗大的酒坛。

清代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戏法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戏法和传统的喜庆文化结合在一起,受到了普遍欢迎,这从一些戏法节目的名字寓意中也能看出来,如变出十三盘寿果点心就叫作“十三太保”,三戟瓶叫作“四海升平”等。

19世纪中叶以后,社会变动加剧,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日益频繁激烈,中国的古彩戏法走出国门的同时,国外的魔术也传入了中国。天津则以其地域优势成为中外艺术交流的前沿阵地。最早走出国门并把戏法带出去的是天津杨柳青的戏法艺人朱连魁(1854—1922)。1899年,朱连魁在天津组建了“朱连魁戏法班”,其中“口吐百丈”“空华钓鱼”“碎纸还原”等节目获得了极其热烈的反响。朱连魁在美国为中国传统戏法开辟出新天地后,推荐了一大批同行去国外演出发展,让许多同行受益匪浅。晚年时期,朱连魁还带回了一批国外的马戏节目,因此他也成为国内提倡现代马戏的先驱人物。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曾任职于清宫内务府“掌仪司”的四品官员、宫廷戏法大师张宝清离京来津献艺,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戏法行业协会—“义和堂”,为戏法界“四大堂”之首。与此同时,张宝清广收门徒,培养出了戏法行当五位大师级别的戏法艺人,即被称为“五大文”的罗文涛、穆文庆、闫文锦、刘文治和王文韶。曲艺界赫赫有名的王殿英便师承于王文韶先生,1949年后成为古彩戏法的北派代表。2008年,古彩戏法被列为天津市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王殿英仙逝,生前将全部技艺传授给天津市杂技团的高徒肖桂森。肖桂森后来将技艺传授给王殿英之孙王迎,师门秘传,一脉相承。

二、历史典故中的古彩戏法

古彩戏法发展至今,在许多文献和书籍里都留下了足迹。下面则从几部经典的历史书籍中选取几则故事,展现中国古彩戏法的独特魅力。

(一)左慈戏曹操

三国时期,曹操专横跋扈,杀害了反对自己称王的尚书崔琰,称魏王后更加骄横,大兴土木。左慈不满曹操专权,多次用幻术戏弄曹操,弄得他很狼狈。曹操下令将左慈捉拿斩首,不料却被他作法吓得生了病。《后汉书·左慈传》中记载道:“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道。尝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吴江鲈鱼耳。’放于下坐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钓饵于盘中,须典引一鲈鱼出……”左慈旋应曹操之求,一连钓出几条,接着又为曹操变出烹鱼之姜。某日,“操出近郊,士大夫从者百许人,慈乃为赍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欲杀之,慈乃却入壁中,霍然不知所在”,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左慈戏曹”。

(二)撒豆成兵

这一典故顾名思义就是撒下豆子,这些豆子则会变为士兵参与战斗。很多历史典籍里都记载过“撒豆成兵”。元代无名氏《十样锦》写道:“变昼为夜,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呼风唤雨。”《封神演义》中写道:“面如赤枣落腮胡,撒豆成兵盖世无。”清代钱泳《履园丛话·狐报仇》中写道:“二女者,能撒豆成兵、点石为金之法,试之果然。”

据查,“撒豆成兵”应为法术奇门中赫赫有名的鬼谷子所用。据说有一次,他教导孙膑和庞涓学习排兵布阵之法。三人来到演兵岭上,鬼谷子手抓一把赤小豆,将手一扬把豆子撒了出去,就见这些赤小豆一落地,三蹦两蹦就变成了无数个红衣人;他又抓了一把绿豆念了几句咒语,将手一扬,落在地上的绿豆蹦来蹦去变成了无数个穿着绿衣的人。鬼谷子左手一指,红衣人站成了一个方阵;右手一指,绿衣人也站成了一个方阵。又见他拿过一把刀割下一把草,手一扬道声“疾”,就见演兵岭上顿时人声鼎沸,万马奔腾。孙膑和庞涓惊得目瞪口呆。

(三)顷刻种梨

该法术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种梨》。大街上有一个商贩在卖梨,有位衣衫褴褛的道士企图讨要梨吃,未果,二人发生了争吵。此时有位路人出钱为道士买了一个梨,道士吃完后将梨核埋在地上挖的一个小坑里,然后以热水浇灌之。就在众人疑惑热水如何能浇灌梨核并使其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大树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把梨子摘下来后分给了旁观的众人,然后伐断了梨树,扛在肩上离开了。在道士“种树”的时候,先前与其发生争吵的商贩也在人群中围观。等道士走远后回到摊位,商贩才发现自己满车的梨早已不知所终,一根车把也被砍断,不知去向,后来在一处残垣下才找到了断了的车把。商贩此时才反应过来,那个道士顷刻间“种”出的梨其实全都是自己的梨,道士肩上所扛的“梨树”也正是自己丢失的半截儿车把所幻化的。众人皆对此拍手称快。

《种梨》一篇里记录的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既是蒲松龄对商贩吝啬的大肆嘲讽,也其实可以看到戏法的影子。

三、对当代戏法发展的启示

戏法发展至今,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其面临的困境不少。首当其冲的困境就是传承人急剧减少。前文提到,戏法表演对表演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负重百十斤,要求表演者有着极其强大的吃苦精神。因此,要培养出来一位合格的、正统的戏法表演者非常之耗时耗力。加之现如今传统文化的发展局面并不乐观,各种新文化骈兴错出,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导致戏法原有的生存条件和表演空间被日益压缩,观众对于文化类节目的喜好也使得戏法发展寸步难行。再者,戏法历经千年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旁枝斜出,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分支,有些分支并不遵循传统戏法的路子,经常在“变革”的过程中变了味道。这也导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并不正统、不入流的“杂法”,无法传承真正正统、规矩的古彩戏法。

针对以上困境,为了改善戏法的发展环境,更好地传递传承戏法的“薪火”,首先就应该加大宣传传统文化的力度。新时代虽然有许多新的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网络的发展也压缩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利用它去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年轻力量了解并爱上这门艺术,也会有更多的人想要学习并成为传承中国古彩戏法的一分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小抓起”,在学校增设古彩戏法课堂,在中小学组织一些关于古彩戏法的研学活动,抑或邀请古彩戏法的“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们进行一些定期的讲座培训活动等。其次,戏法戏法,“戏”字当头。表演者不但要有过硬的表演技艺,还要配合以幽默风趣的“嘴上功夫”。如何能运用“现挂”和“抓哏”与台下观众形成良好互动,并且能够巧妙地化解部分观众的“砸挂”和刁难,这并非一日之功可以练成的。最后,戏法的发展应当适度融合一些新的元素,如何把握好新元素与传统戏法精髓之间的度,或者说如何不使新元素喧宾夺主,不让戏法“变了味”,这是需要戏法传承者和戏法表演者需要细细斟酌的问题。

中国古彩戏法作为中国文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之一,不应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这需要人们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摸索、尝试和创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泽披中华万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