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刘姥姥的眼光:从民间视角见证 贾府的兴衰

作者: 王斯哲

视角是作家叙述故事的切入点,又称“叙事角”。《红楼梦》采用两种叙事角度:曹雪芹的全知视角和人物的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展现全局,人物视角如贾雨村、空空道人、刘姥姥等则展示个人所见所历。刘姥姥视角尤为独特,她作为民间代表,以朴素智慧和现实艰辛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其形象揭示了贾府内外文化冲突和社会阶层差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迁。研究《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既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红楼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能使我们提升对小说整体意义的理解和欣赏。

一、《红楼梦》对刘姥姥的介绍

(一)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刘姥姥,《红楼梦》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淳朴善良,忠厚老实,是个地道的农村老妪。在小说中,她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观念。刘姥姥在贾府中的表现,不仅揭示了贾府家族的风气和家族关系,更重要的是,她的形象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小说中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百态。正是通过这种衬托,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贾府的兴衰和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通过对刘姥姥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民间视角的含义与作用,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思想作用

刘姥姥,这位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底层人物,形象别具深意,性格也独具特色。首先,刘姥姥亲历了贾府的兴衰,其观察细致,见解独到。她的加入丰富了人物群像,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与生动性。其次,作为穿针引线的人物,刘姥姥不仅串联起人物关系并推动情节发展,其行为举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最后,从民间视角出发,她揭示了城乡之间的差异及贾府的内部变迁,成了连接城乡的纽带,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关系与生活场景的描绘。如是,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多维度的,其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演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以刘姥姥的民间视角描述她三次进贾府的所见所闻

(一)一进荣国府

1.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所见所闻

在第六回开场,作者把刘姥姥这些农家人物定义为“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便暗示了这一小人物在全书中贯穿的作用。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与王家连宗,被认作王夫人父亲的侄儿。由此开始了刘姥姥这一微小人物的出场,女婿在家感叹时事,刘姥姥便出主意往京城去寻个一二。面对女婿的质疑,刘姥姥回答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商议后,刘姥姥决定带板儿进城投奔。经周瑞家的引荐,她先见平儿,后遇凤姐。她目睹了贾家宅院的等级分明与奢华,从大石狮子门前的热闹车马,到傲慢指使的仆人,再到自己穿梭的庭院小巷;从被西洋自鸣钟惊吓,到“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这些描写,可以窥见贾府内,以凤姐为首的主子们身着绫罗绸缎,光彩照人,出行则有御马轿车,仆从如云。其后,便是刘姥姥向王熙凤求助的情节。此外,这一回中贾蓉借屏一事穿插其间,不仅展现了贾府内部的复杂关系,也为后文焦大醉酒怒斥府中众人卑劣行径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2.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含义

刘姥姥首次踏入贾府,便预示了她是书中穿针引线的角色。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得以窥见刘姥姥造访贾府的缘由,而她对贾府的描绘,则生动地展现了其富丽堂皇之貌。刘姥姥的所见所闻,将贾府的极致奢华与乡下的简朴纯真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她对城乡差异的敏锐洞察。此外,这一描绘也为后文中贾府由盛转衰的对比奠定了基础。初见西洋钟时的惊慌失措,以及误将平儿当作王熙凤的小插曲,都彰显了刘姥姥这位乡下老太太的有限眼界。西洋钟的新奇与平儿服饰的华丽,令刘姥姥惊叹不已。当得知平儿仅是贾府中的一名丫头时,她对贾府的奢华更是感慨万分。离开之际,刘姥姥获赠二十两银子及一吊车钱,她对此视为莫大的恩惠。王熙凤这一善举也为刘姥姥日后再次造访贾府以报恩埋下了伏笔。

(二)二进荣国府

1.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所见所闻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发生在第三十九回。刘姥姥是带着瓜果蔬菜来谢恩的。刘姥姥说道:“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这里能看出刘姥姥不仅通晓人情世故,还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文中的一处描写就展现了贾府的富庶,比如在刘姥姥与周瑞家的交谈时,平儿来了,通过周瑞家的询问,引出了螃蟹宴一事。对于螃蟹价格的描述原文写道:“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从这段话再次认识到贾府的富贵,二十多两银子是庄稼人一年的开销,却只是贾府的一顿饭钱。

此外,文中也有展现刘姥姥高超的交流技巧的地方。秋爽斋晓翠堂设宴,凤姐与鸳鸯定计,特备一双老年象牙金筷赠刘姥姥。刘姥姥接到筷子则说:“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得众人都笑起来。之后,“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这一段详尽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刘姥姥的幽默语言魅力,而众人的反应恰好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文中多处情节不仅凸显了她高超的沟通技巧,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的幽默感,全面体现了她的智慧。

2.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含义

刘姥姥二度探访贾府时,凭借她高超的交际手腕与诙谐风趣的语言艺术,博得了贾府上下众人的喜爱,尤其是深得身份尊贵的贾母之心。此行结束,刘姥姥不仅满载而归,收获了一百多两银子、各式衣服布料、各种点心干果以及常用药品等丰厚赏赐,而且她还为王熙凤的女儿取名“巧姐”。贾府这一善举连同王熙凤对刘姥姥取名的感激之情,均为日后刘姥姥搭救巧姐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我们得以窥探贾府的境遇与人物性格的斑斓图景。刘姥姥第二次造访荣国府时,充分展现了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这一过程不仅深刻映射出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及其精神世界的多样性,更凸显了她独到的眼光。刘姥姥以一位平民的身份踏入贾府,为《红楼梦》提供了宝贵的民间视角,直观揭示了贾府的繁华与鼎盛,同时也微妙地预示了其由盛转衰的命运轨迹。这一独特的叙述角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贾府兴衰历程的认知,进一步加深了传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三进荣国府

1.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所见所闻

第一一三回,刘姥姥三访贾府时,四大家族已衰败,贾府被抄。王熙凤因贾母丧事操劳过度,加之看家失盗等事,病情日益加重。刘姥姥得知贾母去世的消息后,赶来贾府探望王熙凤。文中描述道:“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王熙凤见到刘姥姥,深感自己时日无多,便将自己的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同时,王熙凤还请求刘姥姥为她祈祷,希望能消灾除病。刘姥姥满口答应,并承诺会好好照顾巧姐。

之后贾环因家中变故,心生邪念,欲将巧姐卖出以换取钱财。平儿得知后,与巧姐商议对策。关键时刻,刘姥姥来访,得知巧姐的遭遇后,提出将巧姐和平儿带到自己家中暂避风头,王夫人应允。刘姥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成功将巧姐和平儿带出贾府,躲过了贾环等人的阴谋。

2.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含义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不仅展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人情冷暖。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荣国府的繁华与衰落,同时也见证了这位普通农妇的善良与坚韧。刘姥姥的所见所闻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不仅反映了她对贾府的评价与态度,也体现了她的民间价值观和生活哲学。作为贾府兴衰的见证者,她不仅旁观其变,更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尽管她的帮助往往基于个人恩怨,如救巧姐更多是出于报答王熙凤的恩情,而非单纯为了贾府。通过解读刘姥姥的视角,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社会变迁以及人物角色的深层意义。因此,在《红楼梦》第一一三回中,刘姥姥三进贾府的情节,绝非简单的叙述,而是通过她独特的视角和观察,对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历程进行了深刻的见证与剖析。刘姥姥以她的民间视角,目睹了贾府从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这一历程不仅映射了封建王朝的兴衰史,也展现了刘姥姥作为民间人物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三、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三个不同时期

(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荣国府的兴旺时期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正值贾府兴旺时期。贾府权势显赫,家族昌盛,财富丰厚。刘姥姥所见,尽显贾府奢华、礼仪完备,彰显了其繁荣与富贵。然而,尽管贾府表面十分繁荣和富裕,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贾府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家族成员之间有着种种利益纠葛和猜忌。

所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所见所闻的描写,既显示出贾府欣欣向荣的一面,又暗含着贾府的内忧。刘姥姥获得的二十两银子,是王熙凤把给丫头做衣裳的钱给了她。这段描写正暗含了贾府的内忧,虽现在的贾府在上升时期,却也暴露出贾府的问题,这也为后期贾府衰落埋下了伏笔。

(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荣国府的鼎盛时期

刘姥姥二次进荣国府的时候,荣国府正处在它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贾府处于最鼎盛时期,元妃当宠,大观园建成,贾府的繁华达到了顶峰。贾府的权势地位也如日中天。表面上,贾府欣欣向荣,家财万贯,为外人羡慕;而内里,这一时期的荣国府,已经不复之前的繁华景象,处于日渐式微的状态。家族势力式微,家财缩水,家族成员境况凋敝。刘姥姥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贾府的衰落和没落,显现出了家族的式微和无法掩饰的颓废。

(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荣国府的衰落时期

刘姥姥第三次进荣国府,这一时期的荣国府,家族陷入了衰落的境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和挫折。刘姥姥的所见所闻,反映的是贾府的动荡,显示了这个家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贾府抄家,男丁女眷收监流放,公子小姐变卖为奴。一片凋敝之景,哪里还有一点儿当初的样子。

刘姥姥三次进入荣国府所处的不同时期,不仅展示了贾府的变迁,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她作为一个来自乡村的底层人物,对城市中的世家大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感受,她所看到的每一次贾府的状态都成了小说中反映社会百态的重要元素。通过刘姥姥的视角,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洞察贾府的兴衰轨迹,以及这一历程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与人性的起伏跌宕。

四、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与贾府众人的不同境况

(一)一进荣国府的反映和视角

刘姥姥初进贾府,称呼小厮为太爷,经周瑞家的引荐入府。她错认平儿为王熙凤,对贾府一切充满好奇。王熙凤的态度亦显双方差距。这位乡下老妪的眼界、价值观与贾府截然不同。然而,她对贾府的独到见解与人物性格的敏锐洞察,展现了其非凡的智慧。作为开篇人物,刘姥姥不仅是普通老妪,更是贾府众人品行的审视者,为小说增添了深刻的内涵。

(二)二进荣国府的反映和视角

刘姥姥二进贾府,充分展现了她的机智与察言观色之能。她善于审时度势,深谙贾府中的权力结构与人际关系。面对地位至高无上的贾母,刘姥姥言语间无不恭敬,且对贾府各院落的评点也颇为得体,既显亲近又不失分寸。当她了解到林黛玉是贾母最为疼爱的外孙女时,便特别在游览林黛玉的潇湘馆时,夸赞其房间布置得像是一位哥儿的居所,言语间流露出对林黛玉才情与品味的认可。而到了薛宝钗所居的蘅芜苑,刘姥姥敏锐地捕捉到了贾母对此处布置的不满与嫌弃之情。基于这份细腻的感知,她选择了最为谨慎的做法—在此处一言不发,避免了可能的言语不当而触怒贾母。这一系列举动,无不彰显了刘姥姥在复杂人际环境中的智慧与圆融。

刘姥姥观察到贾府家族中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她不受家族内部的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影响,因而对贾府内部的深层结构和人物之间的真实关系有着更为客观的认识。

(三)三进荣国府的反映和视角

刘姥姥三进贾府,这正是她高光的时候,这时的贾府早就被抄家,树倒猢狲散,别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她却特意来看望王熙凤,称呼一如既往的尊敬,更是想方设法帮助巧姐。这正是刘姥姥重情重义的一面。刘姥姥对贾府的兴衰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种民间视角带来了对贾府的全新解读,也为整个故事情节增添了新的内涵。

通过对刘姥姥的角色及民间视角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还能从中窥见普通人的思想和眼光,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独特贡献。刘姥姥作为民间人物的独特视角和观察力,为《红楼梦》这一经典作品增添了新的维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