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高中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作者: 张琳 孙艺顺

基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高中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0

摘要:近年来,高中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伴随焦虑、抑郁情绪增多,危机事件也时有发生。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以提高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改善人际关系,显著缓解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基于高中生心理特点,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际,根据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和特点,开发并实施高中心理校本课程。该课程采用绘画、OH卡、轻泥、拼贴画、诗歌、沙盘、心理剧等多种表达性艺术治疗形式,阐释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生心理校本课程开展中的具体应用,并结合实践提出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校本课程;高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2-0027-05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我校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生会在学业、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涯探索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有的学生不善言辞、无法言说自己的情绪困扰,理智化,绘画、沙盘等非言语形式可以帮助他们表达感受,舒缓焦虑、抑郁等情绪;还有学生表示艺术是很好的身心放松方式。研究表明,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以提高高一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1],可以增加高中生人际关系中自我肯定行为[2],能显著缓解个体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唤醒自尊和积极的态度[3]。由此,我们进一步开发并实施了基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心理校本选修课程,助力学生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概述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内涵和取向

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是指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采用绘画、雕塑、音乐、舞动、书写、即兴创作等多种艺术媒介,帮助当事人抒发压抑的情绪、处理心理冲突、开发心理潜能,最终疗愈身心、促进成长的心理治疗方法[4-5]。表达性艺术治疗起源于艺术治疗,却又不同于艺术治疗。两者都用艺术创作作为治疗的形式,但艺术治疗是指单一的艺术形式,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诗歌治疗等。表达性艺术治疗则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将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整合[4-6]。

表达性艺术治疗有两种重要取向。一种是“艺术心理治疗”取向,即将艺术作品作为心理咨询的媒介。咨询师透过作品的象征性语言与来访者进行沟通、分析,促进个体成长和正向改变。一种是“艺术创作即治疗”取向,强调艺术创作的过程本身即具有疗愈性。在该校本课程中,依照不同的课程主题与学生需要,结合两种取向,既鼓励学生从创作本身获得疗愈放松,同时把艺术作品作为师生沟通的媒介,和学生洞察自我的工具。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首先是投射性。借由艺术创作的视觉化和具象化历程,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以投射出个体真实的内心情感、人格发展、人格特点和潜意识。它可以绕过防御,不具威胁性,同时可以把情绪和压抑的潜意识提升至意识层面。

其次是体验性。表达性艺术治疗多样的媒材更具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参与的积极性。在安全放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创作和成长[7]。

再次是自主性和创造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自主和自发的。它不强迫、不评判,完全由个体决定和掌控创作什么、如何创作,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表达个性。

最后是互助性。在良好的团体氛围下,学生借助作品进行人际互动,既看到和感受问题的普遍性,同时增进团队的归属感,通过人际支持和思维碰撞促进个体的领悟和成长。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本课程以发展心理学、团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学、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等作为理论依据。课程主体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修。选修人数在30人以内。课程时长为一学期,单次课程时长为40分钟,共计 10~14 次课程,上课频率一般为每周一次。

(一)课程目标

初始阶段的目标:通过学生自我介绍,彼此交流个人对课程的期待、潜在的恐惧等,初步形成团队,建立信任感;通过感受艺术作品,初步了解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内涵。

工作阶段的目标:促进团队形成舒适有效的活动氛围;积极参与主题创作,通过自我反思和人际互动促进新觉察和改变。在自我认识单元,目标为客观认知自我的特点,发现自我优势和资源,接纳不足,觉察自我的人格侧面并和谐沟通;在人际交往单元,目标为觉察自我在人际中的互动模式及交友观,学习处理交往中的困难。在情绪管理单元,目标为了解不同情绪的特点和心理需要,接纳情绪,学习调节和表达情绪的方法;在压力应对单元,目标为了解自我的压力应对模式,寻找自我优势、外部资源、调整认知等压力应对的方法,增强应对困难的信心;生涯探索单元的目标为明确自我的生涯愿景,初步探索生涯路径及生涯准备。

结束阶段的目标:学生反思、理解并整合在团体活动中的体验和改变,把课程中收获的新认知和行为方式应用到现实生活,自我赋能,以良好的心态生活。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单元设定和主题选择依据当批次选课学生的需求,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纲要》内容。经过四轮的教学实践,目前形成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三)课程结构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暖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四环节的要求[8],结合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特点,本课程结构分为“导入—创作—分享—结束”四个阶段。

1.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引出创作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导入的方式有音乐、诗词、绘本故事、影视片段、放松冥想、热身小游戏等。如“我的生命树”主题,可通过音乐放松,积极想象导入;可使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隐喻诗人品质和感受的诗句导入;在认识情绪的课程里,通过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导入;而在考试前后,学生喜欢的导入方式为放松冥想,如正念呼吸、扎根练习、身体扫描等。

2.创作阶段

该阶段教师需要用简洁明确的指导语告诉学生要创作什么,如何创作。如果指导语冗繁,则容易使学生感到压力和受挫;如果指导语模糊不清,则容易使学生不知所措。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身体语言,观察学生如何创作,如绘画中的用色、力度、线条、构图方式、涂擦等。如果学生担心自己不会创作或创作得不好,教师可以给予鼓励,不考评创作技能。

3.分享阶段

通过分享,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解读和梳理,同时同伴的问题和反馈可以为学生提供新视角,促进其进行新思考。分享话题结合具体主题,可以参考“创作的是什么,创作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创作出来的?”“由作品或作品的元素,会自由联想到什么?”“作品和你现实生活的联结是什么?”等。分享方式可为两两分享、小组分享、轮流分享、自愿分享等。此外,也可以把分享焦点放在一两个作品上,其他学生通过被询问是否有类似经验或讨论而参与其中。

4.结束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是结束艺术表达并回到现实生活。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回到现实生活,增进艺术创作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结。如在火柴人故事画里,引导学生在实际的人际沟通中看到自我和对方的心理需要,看到自己和对方的心理需要,鼓励实践可能的多元解决方法;在《生活与我》创作后,引导学生把课程所感写成小诗并与现实生活联结。

(四)学生作品示例

以下作品经学生本人同意,匿名引用。

学生创作后的感想(见图1):在创作内在小孩面具时,繁星、樱花、晚霞、海浪甚至绿草,都在一声声呼唤我儿时的梦想。曾几何时,我一直想赚钱养老,哪怕只是通过无趣的工作。但创作让我意识到: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唯有当下可以实实在在地把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重要,享受每一缕朝阳,每一丝清风,让光芒在此刻绽放!

沙盘体验是学生喜欢的艺术媒介之一(见图2和图3),这两幅沙盘是在校本课初期的课堂上由两个小组同时创作的,每组六人,各进行三轮。通过创作和分享,学生们觉察和领悟。沙盘象征着人际互动的大环境,沙具的特质、大小、色彩、情绪,沙具在沙盘的位置、分布、动态等可以投射出摆放者的性格,当下的情绪,以及初相识时人际互动的特点。图2的沙具摆放分布在靠边或角落,每个人的沙具单独成区,偏静态,所选沙具整体色调偏暗;图3的沙具向中心聚拢,沙具交互摆放,色彩鲜亮,有动态交流、有故事场景。通过沙盘引导学生思考:人际交往中,允许别人在多大程度走进自己的领域?允许自己在多大程度进入别人的领域?

图4的文字部分为课程结束阶段,作者送给自己的小诗;图5《生涯之路》的拼贴图是同伴送给作者的祝福。

上图中单张作品由学生创作,组合为整体后,生动地展现出每个人的生涯之路都独一无二。所有人在生涯路上都可能会遇到不确定和困难,但个体也拥有应对困难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资源。只要愿意跟他人联结,路路都相通。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有效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自评、同行教师听评,以及学生自评的评价方式。课后教师会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内容的实施情况,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互动体验等进行自我反思,同行教师就课堂的现场生成,教师的语言、组织力、辅导技巧等方面进行反馈指导,学生自评主要通过学生的感悟收获、对课程的建议来进行。例如,有学生提到:“参加心理校本课能感到放松、平静,课程氛围轻松、愉快、温馨;可以心无旁骛地自我探索”;“更加热爱生活,世界还有很多美好事物等待去探索”;“化解了内心对学习的焦虑不安,暂时的成绩好坏不能阻碍自己感知和探索的步伐”;“接纳自己,悦纳不足,更好地理解他人,换位思考”;“对生活情感的感受力有所提升,调节情绪的方式由逃避、压制、忽略慢慢转向冷静地分析和解决”;“喜欢听绘本故事,对泥塑表达情绪感到很治愈”;“绘制曼陀罗是我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式”;“让我认识到内心的理想,认真思考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反思与展望

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积累、调整与创新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的反思如下。

(一)善行、无伤害

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防御,避免对学生作品进行盲目分析和评价,或是给对方不需要的建议。对于需要关注的学生和作品,可以在课下进一步交流或个体咨询。

(二)以积极的视角理解学生和作品

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千言万语,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探寻自我的积极品质和成长资源,得到自己想要发展的信息、线索和力量。

(三)用心准备课程媒材

创作活动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安全的环境氛围,以及事先充分准备的媒材[9]。经由准备媒材,艺术治疗的关系就已然存在。将媒材用于课程之前,教师本人需提前尝试和熟悉它们,然后准备质量好的、贴近课程主题和适合学生发展的媒材。

基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心理校本课程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比如探索和拓展更多媒材的使用,应用在更多课程主题中;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不同的成长需要,灵活使用多元媒材;在课程评价方面进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实证研究,为学生心理成长提供量化指标。这些都需要教师更系统地专业学习和实践探索。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途径。本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应用在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科融合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秋强,刘浩恬. 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3(19):77-80.

[2]焦隽. 团体辅导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表达性艺术治疗与螺旋式团体辅导干预效果之对比[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3]陈嘉婕,宋文莉,李红菊,薛羽佳. 表达性艺术治疗对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干预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 艺术教育,2021(12):38-41.

[4]Nancy Wallingford.Expressive arts therapy:Powerful medicine for wholeness and healing[D]. California: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2009.

[5]孙小然. 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5):9-12.

[6]章学云. 表达性艺术治疗研究综述[J]. 心理探索,2018(2):78-81.

[7]俞雷. 自愈与成长:表达性艺术治疗融入高中心理课堂的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37-39.

[8]钟志农. 心理辅导课设计指南与范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9]Bruce L. Moon.青少年艺术治疗[M]. 许家绫,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