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迭代突破思维牢笼
作者: 毛博摘要:思维反刍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负面思维模式,会使当事者更加沉浸于消极情绪,加剧对网络游戏的依赖,进而增加他们使用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的倾向。一位高一学生因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问题陷入抑郁状态,同时存在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心理治疗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改变不良认知模式,重新审视游戏的价值和作用。通过二十次心理干预,来访者可以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游戏时间明显减少,情绪趋于稳定。
关键词:网络游戏成瘾;思维反刍;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2-0055-04
一、个案概况
小M,男,16岁,高一学生。存在严重的网络游戏成瘾行为,伴随抑郁症状,课堂专注力明显下降,厌学逃课。和家庭成员及同学的交流较少,感到被孤立,无法融入集体。常表现出情绪低落、自我否定、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反复回忆失败经历。当被迫离开游戏时,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愤怒情绪,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和自残冲动。父母双方工作繁忙,因采用惩罚性措施来解决问题,导致亲子间冲突升级。
二、问题评估与分析
(一)问题评估
来访者存在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活力不足、兴趣丧失等典型抑郁症状[1]。多次拒绝返回学校,并在房间里持续玩手机游戏,和家长发生冲突时,会有自伤行为。医院诊断为抑郁状态,在药物治疗的配合下进行心理干预。
(二)原因分析
小M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难度陡然增加,成绩从中等偏上逐渐下滑,自尊心受挫;父母对小M的期望较高,因为成绩下滑指责小M,增加了他的心理压力;小M人际沟通能力不强,不主动和同学交流;小M在游戏里打败对手时可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而现实中的不断受挫让小M沉迷游戏[2]。
三、干预目标
改变认知模式,建立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帮助小M在学习和兴趣活动中找到新的自我价值;减少网络游戏时间,逐步摆脱网络成瘾行为,恢复正常生活节奏;改善抑郁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改善人际关系,重建与父母、朋友的沟通,改善家庭氛围;预防复发,建立长期的应对机制,培养健康的娱乐和生活习惯。
四、干预过程
(一)初期(第1~3周)
目标:建立关系与初步干预,与小M建立“治疗联盟”,初步了解症状,制定短期目标。重点是通过倾听和共情,与小M建立信任关系。考虑到小M对外界干预的强烈抵触,认为父母“联合”治疗师在干涉他的生活,治疗师采用非评判性的沟通方式,向小M表达理解和支持,询问他在游戏中的感受及收获(如是否在游戏中获得了认同感),避免过早讨论减少游戏时间的具体要求,干预重点放在增强自我觉察上。
为帮助来访者提高自我觉察,治疗师要求其每日记录游戏时长、情绪状态及游戏后的感受。这些数据将用于分析其游戏行为背后的情绪动因,作为下一次治疗讨论的基础。通过记录发现,来访者在“游戏失败”、“感到被孤立”和“被父母批评”后,情绪波动明显,陷入反刍思维,总是回想起父母的指责,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同学们总是嘲讽、孤立、看不起自己,只有在游戏里才能体验到快乐,才有片刻安宁。
治疗师与小M的父母进行单独访谈,了解家庭沟通模式,了解父母对孩子现状的看法和应对方式。父母表示曾尝试强制性禁止小M玩游戏,但加剧了家庭冲突,导致了小M的多次自伤行为。治疗师邀请父母探讨更有效的支持技巧,避免使用惩罚性手段解决沟通及游戏问题。建议父母每天与小M进行短暂的互动,并在他完成一项活动时给予认可,用鼓励代替批评,例如:“今天你能自己整理房间,我们很高兴”。带领父母进行情感回应练习,父母在冲突发生时,尝试表达感受而非指责,例如:“我们担心你花太多时间在游戏上,可能会睡眠不足”。
治疗师通过提问引导小M思考游戏带来的满足感和逃避功能;通过动机访谈技术,引导小M从内在找到减少游戏时间的理由,如提升成绩,与同学们建立关系得到陪伴与支持、得到父母的认可和理解。
干预效果:在初期阶段,小M逐渐接受了心理治疗,并开始尝试通过记录日常活动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逐渐激活改变的动力。父母开始理解使用支持性沟通的重要性,家庭关系有所缓和。但小M对减少游戏时间依然存在明显抵触。
(二)中期阶段(第4~12周)
目标:系统实施干预,深入调整认知与行为模式,帮助来访者掌握情绪调节技巧。
1.认知重构
每周进行一类认知重构练习,治疗师引导小M识别负性思维。例如:(1)只有在游戏中我才有价值,只有在游戏里我才是赢家;(2)只有在游戏里我才是快乐的,其他时候都很煎熬;(3)如果我被同学拒绝,说明我不值得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看不起我;(4)如果同学没有及时回复我信息,就说明他们讨厌我;(5)如果同学不主动找我讲话,证明他们在孤立我;(6)如果同学讲出了我的缺点或某些表现,说明他们在打击嘲讽我;(7)当同学们把我当成话题,证明他们在霸凌我;(8)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未来已经没有希望了;(9)父母总是指责我,已经对我彻底失望了;(10)父母不准我玩手机游戏,是想控制我。
通过讨论分析,帮助小M认识到这些想法并不是事实,并共同发掘更具有建设性的替代性思维,学会用更客观的语言描述问题。例如:(1)我
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我的数学和英语成绩一直还不错,羽毛球也打得不错。在某一件事上我暂时没做好,只能说明这一次没做好,我还有很多机会,并且这也是改变的机会。(2)和朋友聊天、打羽毛球或跑步、完成一道有难度的数学题也会让我快乐,快乐的来源有很多,只有多尝试才能体验更多的快乐。(3)当同学拒绝我的请求,也不代表他对我有意见,很有可能只是他暂时比较忙,就算某一位同学真的不愿意帮我或者和我一起玩,只能代表我和这位同学的性格不太契合,不代表他是坏人或者讨厌我,我可以尝试与其他同学交往。(4)高一了,同学们都在忙着学习或者他们可能并没有看到我的信息,就算看到了没有回复也有很多的原因,并不代表他们对我有负面看法。(5)一小部分同学会主动和他人建立关系,这些同学大多时候会拥有很多朋友,如果我也想要拥有像他们那样的人格魅力,需要去学习人际交往的相关技能,并有足够多的练习量才行。(6)同学说我某些事做得不好,我要先核实这件事的真实性,如果确实如此,对方只是指出事实而不是打击我;如果事情并不像他所描述的,那我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体验;同时,我并没有向同学证明自己的义务。
(7)每个人都会成为别人话题的一部分,同学们聊天时谈论到另一位同学是很正常的,这只能代表我在某个时刻被他们关注到了,我被有组织地孤立或者“迫害”的可能性极小。(8)我这一次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说明我对某些知识的理解还有欠缺,也为我的前进指明了方向,我还有时间,可以对自己更有耐心一些。(9)父母只是担心我,他们总是非常努力地想要帮助我,只是有时脾气急了一点,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我们可以一起学习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10)父母成长的年代没有游戏,他们不理解游戏的功能和价值,他们只是担心我会沉迷,游戏需要增加沟通和相互了解才能让关系更和谐。
治疗师带领小M逐步挑战思维的真实性,建立每天用ABC模型记录情绪事件的习惯,逐渐发现其思维模式中的逻辑错误。逐步引导小M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运动等领域的潜在优势,并鼓励他进行实践以验证这些认知。
2.思维反刍管理
(1)打断思维反刍的练习。当小M意识到自己陷入对消极事件的反复思考时,使用“暂停技术”,如让他大声说“停!”(2)通过反复练习,让小M学会在反刍思维出现时,识别并标注其为“仅是想法”,并尝试在核实迭代后的ABC案例模型中寻找更积极有效的思考应对方式。将案例模型制作为“反刍检验卡片”,在反刍发生时,使用卡片进行快速干预。(3)思维去中心化:帮助小M与负性思维脱离认同,将其视为“想法”,而非事实。每当负面思维出现时,小M尝试将这些思维用第三人称描述,如“我的大脑因为这一件事就认为我很失败,这样的观念太片面了”。(4)进行自我接纳训练,增强自我价值感。让小M每天对着镜子说“很多事暂时做不到也没有关系,我也会接纳你;我一定会温柔耐心地对待你,不会再伤害你了;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你,你对我很重要;做错了也没关系,这些情绪会过去的,我们可以慢慢改变”,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变化。(5)反刍情境的分级暴露:逐步面对引发反刍的事件,减少回避行为,练习具有建设性的行为模式。列出引发反刍的情境,并按焦虑程度分级,如“与同学打招呼”或“参与课堂讨论”。从低焦虑情境开始,每次暴露后记录情绪变化,逐渐增加挑战,提升有效人际沟通技能的练习量和熟练度。
3.行为激活
治疗师与小M共同制定一周活动计划,鼓励他参与运动或兴趣班。重点在于让其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成就感,并通过完成任务获得奖励,增加现实生活中的满足感。
4.暴露与反应预防
治疗师与小M制定“无游戏日”计划,让他在父母陪伴下感受一整天不玩游戏的体验,并记录情绪反应,在焦虑时,尝试涂鸦、运动、电影或读书来替代游戏。成功完成无游戏日后,给予积极反馈(美食或小礼物)。逐步增加时间,最终达成一周不玩游戏的目标。
5.正念训练
在每次干预前进行5分钟正念冥想,帮助小M学会专注当下,专注呼吸和身体感受,提高情绪觉察能力,并建议小M每天晚上睡觉前进行冥想练习。
6.人际效能训练
(1)通过模拟情境,引导小M在与家人和同伴的沟通中清晰表达需求和感受;引导小M表达需求而不引发冲突,用“我”句型表达情绪,如“我感到被忽视,而不是你总是不关心我。”(2)鼓励小M主动与老朋友恢复联系;主动向同学发出问候,尝试建立新友谊,并向同学发起社交请求,讨论失败后的应对策略。引导他建立健康的社交边界,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7.家庭会议
(1)治疗师每两到三周组织一次家庭会议,讨论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通过角色扮演练习,父母学会在不使用惩罚性手段的情况下引导小M减少游戏时间。(2)制定家庭支持计划:在干预过程中,家庭成员共同制定一份支持计划,包括每日的亲子互动时间和每周一次的家庭活动。(3)制定应急计划,确保小M在出现自残念头时及时能求助于父母或治疗师。
干预效果:在这一阶段,小M的游戏时间逐渐减少,开始参与校内活动并恢复了部分社交关系。情绪稳定性有所提升,父母的支持方式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与孩子合作而非对抗。
(三)后期阶段(第13~20周)
目标:巩固干预效果,帮助小M在现实生活中建立长期的支持系统。通过回顾前期干预中的成功经验,强化小M的正向认知。帮助小M建立长期运动和学习的习惯,并鼓励他在活动中设定新的目标和挑战。当小M在现实生活中收获很多,对网络游戏的依赖自然减少。
干预效果:在最后阶段,小M的生活状态显著改善,能够主动规划日常活动,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家庭关系稳定,成员间交流沟通更顺畅。
(四)后期随访
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回访,显示小M的状态保持稳定,未出现复发迹象。父母表示将继续每月举行家庭会议,及时提供或寻求支持。
五、反思与总结
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里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也容易陷入紧张状态,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很容易逃进网络游戏里。对现实生活的及时反馈缺失、目标及任务不明、缺少主角式体验等,学生会因为网络游戏中的快节奏和强反馈,对生活里平常信息的接受度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网络游戏成瘾。同时,网络游戏成瘾会促进形成封闭的生活模式,可能进一步导致抑郁症[3]。
要破解局面,首先要回应青少年的期待和需要[4],理解其在游戏中的收获,并尝试理清在现实中遭遇的困难。青少年容易对这些困难赋予特殊的含义,可能把责任归结于自身的某种特征或是他人的特别对待,但很少用实际的证据去检验自己的想法,反而往往根据猜测自证这些思维。在反刍思维的影响下,他人无心的话语或者面部表情都可能被青少年认知理解为攻击,进一步强化对他人表现的负面关注和刻板印象。咨询师在干预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青少年以更加客观具体的方式去描述生活中的障碍,尝试打破对灾难化和消极预期的思维反刍,阻断创伤回路[5]。
其次,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改变现状的重要环节[6],人际沟通是一种可以熟能生巧的技能,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并持续练习,建立适配自身的人际沟通模式。家庭和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和练习机会,避免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误导。通过训练,调整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的期望和容错性,提高心理弹性,避免社交焦虑带来的紧张状态,获得“松弛感”。
此外,为了让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强的获得感,可以参考网络游戏中的任务机制和反馈模式,例如使用思维导图让学习进程更清晰,明确所学知识点在该学科整个应试阶段的位置,建立学习技能树,提高自我控制感;构建个人适配的奖励反馈机制,完成一定量任务后根据消耗时间精力进行相应的自我强化;建立个人的任务指南,包括完成任务时遇到阻碍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信息,如何寻找有效的信息源,如何检验核实这些信息等。咨询师在干预的过程中可以协助来访者建立个人适配的成长机制,提高其执行力。
尽管认知行为的干预有一定成效,但在部分个体中其作用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尤其是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抑郁症青少年中,反刍思维和成瘾行为的长期控制存在难度。未来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干预策略,期待更多的学者能进一步探索思维反刍与成瘾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支持。
参考文献
[1]崔晓玮. 青少年抑郁症问题日益凸显家长如何识别与预防[J]. 保健与生活,2024(7):48-49.
[2]马洁,李芮,朱传芳,等.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161-164.
[3]张金玲,钟耕坤,曹枫林. 抑郁症患者反刍思维与执行功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8):2231-2234.
[4]Deborah Roth Ledley,Brian P. Marx,Richard G.Heimberg,等. 认知行为疗法:新生治疗师实践指南[M] 王建平,李婉君,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5]西盖蒂. 儿童与青少年认知行为疗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6]SarahEdelman. 思维改变生活:积极而实用的认知行为疗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