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研究
作者: 林丽芬摘要: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如探究式教学、生活化学习和问题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文章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分析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意义,重点探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082-04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数理思维能力和学科发展的基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一些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偏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探究有效教学方法,以提供科学的教育实践指导。
一、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素养,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可以认识到周围环境中事物的存在模式和发展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比如花瓣的对称性、汽车行驶呈现的平移现象等;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可以学会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进行推理和验证结论,从而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使数学思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通用工具;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语言精确而简洁,能够准确描述各种数学概念和关系,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将学会对数字、符号、图形等的运用,这有助于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形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二、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意义
首先,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能够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核心素养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思维、思考方法和学习动机的培养。通过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方法,学生将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其次,数学核心素养教学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情境和问题中。传统教学往往讲究机械运算和记忆,学生的实际应用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可度下降。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将学习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和重复记忆,而核心素养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和进行推理等活动,提升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在数学学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能够为其今后面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时提供更加灵活和创造性的解决思路。
三、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策略
(一)开展活动探究,培养探究思维
在实践性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实验等方式来探索数学概念和原理。在学习几何形状时,组织学生进行制作和比较不同形状的活动,用纸板、模型等材料剪裁或搭建各种形状,通过观察和比较来研究形状的属性和特征。在学习数字运算时,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金钱兑换等,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学运算的应用。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除了传统的教科书和黑板,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具、实物、多媒体等资源来支持教学。例如,利用三维几何模型、数学拼图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使用多媒体展示实践案例和动画,使学习过程更生动有趣。
以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为例,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几何图形,要求学生使用圆规和量角器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其中的角度,如顶点在圆心的角、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等。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能更好地理解角的度量方法。此外,教师应准备一些具有明确角度的实物,如时钟、直角三角板等,引导学生观察、测量和比较不同角度的实物,展示一些数学软件或在线工具,指导学生通过互动画面来学习和实践测量角度的方法。
(二)合理设置提问,激发问题意识
为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采取难度渐进的方式,通过逐步提高题目的难度,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保持学习的挑战性。通过逐渐增强思维和计算的复杂度,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解题的能力。同时,强调问题的思路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策略,促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另外,应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分享解题思路和策略,促进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提高。
以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简单的问题:“如果我有两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谁的苹果更多?”其次,逐渐增强问题的复杂度,如:”如果我有15个苹果,并且是你的3倍,你有几个苹果?”该问题需要学生考虑倍数和数量的关系,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苹果的数量,观察15和3的倍数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三)建立数学模型,锻炼数学思维
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步骤,这可以通过数学方程、几何作图等方式实现。在建立关系时,需要考虑相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限制关系,教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和工具,如代数、几何、概率等。在建立关系时,需要确保模型的数学表达能够准确地描述问题的本质,并反映出变量之间的实际关系。在解决模型时,可以使用各种数学方法和技巧,对简单和直观的模型,可通过代数运算、方程求解、图形分析等方法。对复杂的模型,则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或者优化算法找到最优解。
以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2021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4万千米,比2015年的两倍还多 0.04 万千米。2015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是多少万千米?”
根据问题描述,设2015年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为x万千米。2021年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是2015年的两倍多0.04万千米,可以得到方程:
2x+0.04=4
计算得到2015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为 1.98 万千米。
通过以上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数学建模能力,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方程,发展了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素养。
(四)利用教学工具,锻炼具象思维
教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具来引入数学概念,例如使用拼图、积木等教具来展示不同形状的拼接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尺子、量杯等测量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容量等概念,教具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的机会,提升数学创造力。
在几何学中,使用实际的几何模型和实物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各种几何形状和属性。教师可以引入一系列几何模型、立体图形和手工制作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尝试来认识和探索不同的几何形状。以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为例,教师可以将各种教学模具引入数学课堂,如小汽车模具、洋娃娃、风筝等,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教学模具,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立体感。
(五)组织课堂讨论,提升合作意识
在开始讨论之前,教师需要确保课堂讨论有明确的目标,包括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技能或解决特定问题等。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是引导讨论方向、确保讨论效果的关键,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探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讨论过程中,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发言,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和辩论,良好的互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深度合作和思维碰撞,从而深入理解和探索数学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的课堂讨论为例,讨论目标可设置为: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你们能想到哪些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到加减乘除的例子?”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将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讨论中,教师可进一步提出具体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例如:“阿花正在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5天,每天看12页,还剩145页没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鼓励学生讨论应如何解决问题的,并通过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六)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知识应用
数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时,鼓励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调查学生喜欢的运动、家庭成员的身高等,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时,引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秒表等),在户外环境中进行测量实践,测量树的高度、围墙的长度、百米跑的秒数或操场面积等;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时,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管理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时间规划,教师则需要给定一系列活动和时间限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日程安排,以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表的安排和优先级,建立时间观念。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问题解决、抽象思维和探索发现的能力,以此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七)创设数学情境,丰富学习体验
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如购物、游戏、家庭活动等,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更容易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应用,建立起抽象概念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在学生探索情境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提供问题解决的启发和提示,以帮助学生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以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知识有关的情境——教室。教师要求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然后计算教室的面积,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以及面积计算公式的概念。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提供指导,提供测量教室长度和宽度的方法和工具,如使用尺子测量,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测量结果通过公式应用于计算面积中,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同时培养其测量和计算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和探索数学问题。
(八)关注情感体验,树立学习自信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通过明确和具体的语言表达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例如:“你完成了这个数学问题,真棒!”或者:“你在数学测试中进步了很多,我为你感到骄傲!”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并取得进步。除了赞美,家长和教师还可以更具体地表达对学生学习的赞赏,例如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方法,或者注重强调学生的努力和持续进步。通过肯定和鼓励,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从而树立自信心。
学习兴趣是确保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方式,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故事、游戏或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数学概念,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或者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使其在学习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兴趣和偏好,例如通过数学实验、探索性学习或小组项目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观察学生的特征。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励其提出问题、发现规律和探索解决方法,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九)合理进行教学评价,减少应试倾向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实践任务、小组合作、项目展示等,全方位评估学生在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在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结合传统的考试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机械记忆能力和应试技巧的掌握情况;在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探究性活动和项目作业等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题方法和策略,培养其灵活性和创新性思维,除了问题结果,重点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评价,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改进学习方法。此外,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认知和反思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学评价应减少应试倾向,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情况,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结论
有效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情境和学生特点,倡导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典顺,王慧鋆.数学核心素养测评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分析[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9):27-30.
[2]曹晓晴.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的构建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9):182-184.
[3]周宇霆.价值·关键·路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与培养路径[J].小学生(中旬刊),2023(8):58-60.
[4]葛晓珂.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第三学段“数学广角”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