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作者: 孔凡敏

摘要: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或亲身经历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体验式学习具体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从关注真情境,感受情感碰撞;体悟两难困境,激发辩证思维;躬身实践,增长学科智慧等方面进行引导,让体验式学习点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情境;两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127-04

体验,即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式学习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构建。体验式学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实践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或亲身经历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主动体验者、反思者和践行者。将体验式学习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出发,关注能引起学生情感碰撞的真情境,在亲历事件的过程中,感受情感碰撞;选择有思辨性的情境或案例,在事件的两难抉择中,思维碰撞,激发出辩证思维的火花;在反思中躬身实践,增长学科智慧。

一、 关注真实情境感受情感碰撞

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库伯在《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了“体验学习”的概念,他认为,学习者通过体验经历,自动地完成反馈与调整的过程,并在体验中获得认知,即体验—反思—形成概念—实验—再体验,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体验式学习要在经历中体验,离不开情境,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传统情境大多是教师以自身的视角去选取或依据教学目标去创设自己认为的相关情境,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考量和学情的分析。体验式学习既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就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就所学知识尽可能地呈现自己生活中相关的真实情境,以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抓手,获得知识、技能和品德修养的提高。以2024年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交友的智慧》为例,本课内容本身就是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和同辈群体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其费尽心机地创设情境,不如换个思路,让学生再现自己交友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可以是自身经历、目前有待解决的困惑等。这样的情境因为是源自学生自身与朋友之间的真实交往,更能真实地呈现出他们在交友中的所思所想,喜悦或者困惑,更有利于教师了解真实的学情,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掌握交友的智慧,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本框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环节:

环节一:交友标准对对碰

小组分享交流并再现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令你动容或“翻船”的镜头,以此亮出你交友的标准。

此话题一出,学生异常活跃,形神俱佳地分享着朋友间的互帮互助以及在与朋友交往中的收获,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睛。而最能引起共情的竟然是那些在交友过程中的“翻船”事件,有的事件在分享中引起了共鸣,几个学生对事件稍作调整,组织语言,做好分工,迫不及待地要上台表演,活灵活现地再现当时的情境。在这里,角色扮演不需要特别地安排,学生自发地进行着,新课标中提出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在学生真实生活情境再现中有了具象。有学生一直对自己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耿耿于怀,但是通过这样一种情境的再现,反而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比如有的学生自己一人分饰两角,再现和曾经的好朋友因一言不合而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的场景,该学生的表情很能说明他内心的情感变化,先是“玩世不恭”地“演”两个人的唇枪舌剑,随着“冲突”进展,开始一本正经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同时揣测对方的想法,随着事情以两人大打出手不欢而散结束,该学生脸上现出落寞又懊悔的表情。最后该学生红着眼睛朝班级后方望了一眼,坦言:我一直把他当成我最珍贵的朋友,我们志趣相投,很多时候相互信任,他待人友善……笔者没有因为学生正好契合了今天的第一个知识点而进行总结,诸如交友的标准有哪些,而是抓住学生表情这个细节,乘机追问,对方是不是在咱们班?得到肯定答复后,教师轻声说,友谊能让我们笑能让我们哭,也会给我们机会重新表达自己,如果这个机会正好给了你,你想对你曾经的好朋友说些什么?

“我没有看不起你,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在我心里你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咱们不说话的这一个月零3天,只要在学校我都默默关注你,看到你学习那么专注,我也收起了自己的小动作;看你有时为一道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我真想跑过去像以前一样和你一起攻克……可是我没有勇气先去和你说话,对上次的事情我向你道歉,对不起,我不该嘲笑你,给你起绰号,我早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最好最珍贵的朋友,你能原谅我吗?”

说完,小伙子有些哽咽,班里的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更出乎意料的是,从班级后面的角落里传出了一声坚定而有力的声音:“能!”

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回首,一次亲身经历的情境再现,引起了同学们心灵上的情感碰撞,是与非,在碰撞中显现,不仅让师生感受到了友谊的亲密和力量,更是一场精神世界的洗礼,像一簇小火苗,燃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与人相处的原则和底线也越发地清晰。

体验式学习重在体验,是在真实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中的体验,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问题和困惑,主动探究,并且寻求帮助,这也是合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验性的知识得到检验,习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品德得到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持久的道德体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获得成长和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二、 体悟两难困境激发辩证思维

体验式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情绪情感、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经历,更要跳出自我,关注他人,关注“我”与他人之间因为思想、经历、立场等原因产生的价值观上的迥异,全面而深刻地体悟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情境,尤其纷繁生活中的两难困境。在困境中受“折磨”,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两难困境中教师要注意“出场”顺序,主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思而有“道”,从而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绽放出思辨火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以2024年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交友的智慧》为例:

环节二:深辨友谊

晓红是我的好朋友,经常帮助我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我俩形影不离。有一天,我们班里一位同学的派克钢笔丢了,非常着急。大家都帮忙找,但没找到。放学后,我去晓红家玩,无意间发现她的书桌上放着一支派克钢笔,几经追问,晓红承认是自己拿同学的,并央求我为她保密,她第二天就会还回去。但是一周过去了,晓红还是没把笔还回去。我该怎么办呢?

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说什么的都有,笔者请大家先安静下来,随后抛给大家两个问题:

一是晓红不还,我保持沉默,会出现什么后果?我和晓红的友谊还能继续下去吗?

二是晓红不还,我去向老师说明情况,我和晓红的友谊势必破裂吗?

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思维的火花彼此碰撞,有不少直击灵魂的思考,既有深度也有宽度,让人刮目相看:

学生A:“保持沉默不能解决问题,志同道合才是真朋友,相互包庇不是真正的友谊,这样的友谊不能长久!”

学生B:“直接向老师说明情况确实会伤害自己的好朋友,真正的朋友是包容她,包括人性中的弱点。当然,绝不能包庇,还是要和好朋友继续沟通,帮助她走出这次的困局!这样的友谊才能长久!”

学生C:“直接去找老师说明情况,请老师帮助她,如果因为这件事,失去这段友谊也没什么好可惜的,做人不能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友谊也需要原则和底线!”

学生D:“如果好朋友是这样的人,这段友谊迟早要结束!道不同不相为谋!”

学生E:“可以再次坦诚地和晓红沟通,劝导她,帮助她,将这件事情对她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因此影响了友谊,也只能接受吧,我们也得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

作为师者很欣慰,同学们不仅能就问题讨论问题,还能辩证地去认识问题背后的深意,明辨是非,有原则有立场,并没有为了个人的感情随波逐流、不分是非,实在是难能可贵。通过这次的讨论,同学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友谊需要讲原则,交友需谨慎,更是上升到做人也如此,要有底线,有原则,这是多么难得的收获。

体验式学习并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让课堂流于形式。真正的体验式学习要带领学生体验真情境,解决真问题,直面真社会。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在体验式学习中引入道德两难情境,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和教师的引导,问题是体验式学习的线,教师是手握这根线的人。教师要适当放长线,学生思考和探究才能有深度和宽度,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回答也应给予及时的回应,不偏离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既有思辨的理性美也有随机的生成之美。

比如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某学年度采用了一则比较经典的两难故事,如下:

18世纪中叶(1764年)的一天,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带回了宿舍。哈佛大学有一项校规就是学生在图书馆借阅学校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否则会受到严重处分。

如果你是这名学生你还书还是不还?说说你的理由。

这个案例一出,学生异常活跃,纷纷畅谈看法,教师请小组学生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分享。大家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了起来,时而凝眉苦思,时而展颜阔论,时而面红耳赤……小组的学生代表在发言中,教师适时点评,思维的火花不停地碰撞,教学相长,有关如何去做渐渐在学生心里有了清晰的答案。

小组A:我们小组同学认为必须还回去,我作为名校的学生肯定是遵守规则的楷模,何况这本书是绝无仅有的一本,多重要啊!

教师:名校的学生确实头顶光环,觉悟高,成为孤本的书对学校来说弥足珍贵,何况它本来就属于公共财物呢!

小组B:我们小组同学认为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我知,如果还回去,自己可能面对严重的处分,何必呢?况且这本书即使没被违规带出,那不一样要葬身火海吗?

教师:貌似有道理,一本本应意外焚毁的书因为我的违规带出“幸免于难”,对书来说真是幸运!

小组C:我们组同学认为书可以还回去,方式方法可以灵活些,比如匿名。

教师:于那个时代而言,技术没那么发达,看起来有可行性,既还了书又不暴露自己。

小组D:我们组同学认为不还,自己埋头苦学,学成之后,以校友身份为学校再捐赠更多的有价值的书。

教师:“将功补过”是我们中国人常有的思维方式,有时确实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教师只是就学生的回答适时的肯定,并不提供答案,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在学生还沉浸在自己讨论出的答案时,教师又抛出了这件事情的真实结局:

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而这本书也成为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

学生一时愕然,继而沉默,旋即又自发地讨论起来,学生探究的自觉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渐入佳境,教学逻辑、生活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在体验式学习中无形中达到了统一。

三、 躬身实践增长学科智慧

体验式学习的最终还是要从体验中反思和行动,躬身实践,完善自我,这是目的,是归宿。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为例,讲到美德万年长时,特别强调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于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几个同学组成课题小组从学校食堂的食物食用情况调查入手,写出了小论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