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黄玉桑

摘要: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中,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具有十分积极的创新意义。通过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能够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学习参与体验,为幼儿积累经验,全面提升幼儿的素养,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而通过问题驱动模式,能够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班本课程研发与活动设计,有效确保幼儿园班本课程收获实效性。文章在明确问题驱动模式的价值以及幼儿园问题驱动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对问题驱动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能够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为广大幼儿教育同仁展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班本课程实践路径。

关键词:问题驱动;学前教育;班本课程;课程研发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152-04

幼儿园班本课程是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背景下展开的课程研发创新模式,利用符合幼儿长远发展需要的课程设计及具体实践,达到切实提升幼儿园课程教育成效的目的。厦门市翔安区新圩第二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本园”)在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立足儿童立场,积极以问题驱动课程研发,在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有效转变教育模式,创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班本课程;将传统的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生活产生联动,将班本课程与幼儿生活相结合,又将班本课程教学应用于现实生活,既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又帮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认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落实家园共育理念,引导家长有效辅助班本课程的实施,共同为幼儿创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此全面提升幼儿园课程教育质量。

一、 问题驱动模式的价值

问题驱动模式是一种十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创新型教育研发模式,主要通过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聚焦问题解决途径,继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具体的班本课程设计中,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促进幼儿相应的学习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以下就问题驱动模式的价值,进行详细分析。

(一)问题驱动模式的价值——从幼儿层面分析

首先,在问题驱动模式下,有利于切实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运用问题驱动模式开展班本课程,以问题为导火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全神贯注地投入活动中,积极地进行思考、观察、探究和操作。其次,有利于培养幼儿探究学习意识,在问题驱动模式中,教师教授幼儿必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但不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过程做出提示或解答,幼儿通过自我反复尝试和探索,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进一步促进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最后,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在问题驱动模式中,班本课程中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只占一部分,在班本课程中的小组活动、集中教育活动中主要由幼儿的思考、讨论、操作和展示构成,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理论知识讲解比较枯燥,而问题探究、动手解决问题,幼儿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互动性。

(二)问题驱动模式的价值——从班本课程层面分析

在教育研究与课程研发的具体应用领域中,问题驱动模式的作用主要分为“明确课程方向”“提高课程质量”两点。

1. 明确课程方向

班本课程应以幼儿为本,追随儿童,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才是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的,才会是更具持久力和生命力的课程。因此,基于问题驱动的班本课程就是以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主线,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师幼共同构建、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基本活动方式,形成连续、递进、整体的活动过程。

2. 提高课程质量

经过明确课程方向并且驱动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够为后续的课程实践提供可靠保障。教师在明确教学问题内在成因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挑战性问题,也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经验、提升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提升课程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 当前问题驱动模式在班本课程中的影响因素

问题驱动模式的运用,首先需要以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起点,以培养幼儿探究能力为基础,为幼儿创设对应的问题情境;根据线索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展开,之后引导通过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模式,有效解决问题,层层递进推动课程发展,以此构成班本课程,促进幼儿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各个维度的发展。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体系结合班本课程的实施中,受到“幼儿园课程教学理念落后”“幼儿园课程教学体系陈旧化”“幼儿园课程缺乏生活性”“幼儿园课程家长参与性差”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问题驱动模式的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教学理念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而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由于幼儿园课程创新研发具有一定的困难,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工作的开展,因此出现了幼儿园课程教学理念落后的困境。而在落后的教学理念下,幼儿园现有课程不能完全满足幼儿当前的学习需求以及长远的发展需要,使幼儿园教育、教学仅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

幼儿园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后,具体表现为注重短期的教学效果,而忽略对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的满足;课程中存在过多重复内容,无法提升幼儿的学习体验,导致幼儿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幼儿园各项课程缺乏联系,无法形成合力,难以为幼儿持续学习提供帮助;游戏活动与基础知识教学相脱节,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协调性;幼儿劳动教育缺失,对幼儿自主生活观念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不足等方面。

(二)幼儿园课程教学体系陈旧化

幼儿园教育理念落后会直接影响整体课程教学体系的更新,导致幼儿园课程教学体系出现陈旧化、僵硬化的现象。具体而言,幼儿园课程研发的经费、动力、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使得当今我国大多数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体系已经沿用了很长的时间,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仅停留在对幼儿当前阶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同时,课程缺乏对新技术、新素材的引入,致使幼儿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新鲜感,继而降低幼儿对传统课程的学习参与兴趣。而游戏活动与基础知识教育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点,往往单独开展,缺乏相互的融合与呼应,进而影响了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幼儿园课程缺乏生活性

生活性即聚焦生活实施幼儿园班本课程,使具体活动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然而大部分班本课程在实施中却出现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脱节、缺乏实际联系的问题。这是因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没有及时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相应的课程内容,而是凭空想象或仅依据教材设计,导致其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去甚远。生活是幼儿经验的主要来源,也是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主要载体。以生活为背景实施幼儿园班本课程其课程质量自然可得到保障。

(四)幼儿园课程家长参与性差

当代的大部分幼儿家长工作比较忙碌,致使幼儿园大部分幼儿呈现出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而现今很多幼儿园则缺乏有效的“家园共育”教育理念,无法有效展开“家园合作”,进一步促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脱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 问题驱动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在注重培养幼儿问题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经验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从而切实提升班本课程的设计质量与实施效果。以下结合本园对问题驱动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经验,进行详细研究。

(一)理念创新——通过班本课程研发切实创新教育理念

在问题驱动模式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要针对“幼儿园教学理念落后”现象进行解决,通过班本课程研发切实促进幼儿园教学理念的创新。幼儿园班本课程的研发主旨,应定位于兼顾幼儿的体验感与学习效果;加强对幼儿自主人格的培养,同时注重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协同提升班本课程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促进幼儿在兼具知识与趣味的班本课程活动中提升能力,发展素养;注重班本课程的长期性收益,由小及大,从引导幼儿探究解决问题开始,逐渐帮助幼儿获得经验,从而促使幼儿自然地养成良好的问题探究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本园在班本课程研发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理念创新”的原则,开展了《组装机械生物》《hello,色彩》《“石”在有趣》《欢聚一“糖”》等丰富的创新性班本课程。例如在“组装机械生物”的班本课程中,通过一个月的持续的探究活动,引导幼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组装机械生物的奥妙。各小组幼儿首先需要通过探究活动,解决“机械生物需要什么样的材料?”的问题,灵活选用积木材料,自主拼接相应的“机械生物”。当每个小组幼儿完成“组装机械生物”的拼装之后,幼儿教师则为幼儿讲解简单的电路知识,并引导各小组幼儿继续开展问题探究活动,从而通过合作探究过程,逐渐将本组拼装的“机械生物”连接充电电池,尝试让他们各自创造的“机械生物”获得运动能力。这样的问题驱动班本课程,既满足了各小组幼儿的体验与参与感,同时又帮助各小组幼儿有效了解了科学知识,促使各小组幼儿协同提升了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推陈出新——注重利用班本课程更新教学模式

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幼儿园班本课程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注重利用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持续更新与完善幼儿园教学模式,在积极利用问题驱动推动幼儿展开学习活动的基础上,促进幼儿以自主、协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完成班本课程教育目标,从而更好地提升幼儿学习收益。

在“我是中国人”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教,幼儿学”转变为教师提供学习支架(信息化资源),幼儿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相关古代四大发明、民族服饰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再引导各小组幼儿在平板电脑上,展开对我国“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少数民族服饰”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主合作探究。在幼儿自主探究相应的资源素材时,幼儿自发通过对收集素材的观察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继而进行整合并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形成驱动性问题,例如“纸到底从哪里来?”“活字印刷术需要用什么工具?”“各民族的服饰有什么不同?”等,促使幼儿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媒体资源,例如平板电脑、相应的人工智能语音对话功能,帮助幼儿解答各种想探究的问题,充分增强了幼儿的体验感。各小组幼儿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也会进行相应的组间交流,为其他小组的同伴展现本小组的“探索成果”。通过这样具有信息化特色的问题驱动班本课程研发,不仅满足了幼儿对“文化探索”的好奇心,还帮助幼儿提升了信息化素养,积累了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

(三)链接生活——增强班本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基于生活性对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影响,本园在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生活为载体,积极增强幼儿园班本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促进幼儿在亲身参与劳动过程中,有效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并且还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树立起了积极的劳动观念,对幼儿当前的成长以及今后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闽之味》班本课程开展过程中,结合本园所在地的美食特色“东寮豆干”“花生酥”“炸枣”等闽南特色小吃开展班本课程。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幼儿化身为小厨师,学习劳动技能,例如剥花生、切豆干、揉面团等,在幼儿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会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也能了解厨师的工作内容和劳动过程,增加生活体验。同时,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幼儿也会遇到如“炸枣的面糊怎么调?”“怎样煮制东寮豆干?”等问题,教师要组织各小组幼儿利用分工协作模式,共同探索相应的美食制作技能,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的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从而逐渐培养起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四)家园共育——家园携手丰富班本课程的内涵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与幼儿家长展开密切联系,拓展课程资源,引导家长参与课程管理,有效发挥家庭教育优势,积极促进“家园协作”式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开展。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提升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教育效果,让课程的“课堂”更加丰富和多元;另一方面进一步增进了幼儿与家长间的亲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