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特点及对策探究

作者: 陈晓露

摘要:分享行为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同伴关系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角色游戏中的分享行为扮演着一个关键角色。文章以此为研究背景,旨在深入探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深入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分享行为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交适应性和同伴关系的建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幼儿社会性技能的培养过程。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分享行为;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164-03

角色游戏作为一种促进幼儿互动和分享的活动,其价值不容小觑。在这些游戏中,幼儿展现出的分享行为,值得教师和家长密切关注,并通过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形成主动分享的习惯,进而推动他们的社会性成长。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分享行为特征及其应对策略,不仅为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而且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有效地指导幼儿的行为发展,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培养他们积极的分享行为。

一、 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特点

(一)性别特点

在幼儿角色游戏的分享行为中,性别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通常,女生比男生更早展现出分享的倾向,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内容(例如情感、想法的交流),女生在游戏中会更积极地进行分享。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源自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望,以及性别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内化。因此,教育者在设计分享行为训练策略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并给予男生更多鼓励和指导以促进他们主动分享;而男生则倾向于通过游戏中的合作来建立友谊,尽管他们在分享行为上不如女生积极。男孩更喜欢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竞争和挑战,这可能与他们内在对力量和控制的需求有关。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男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游戏任务,以激发男生的分享行为。教育者通过对不同性别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分享行为进行观察和了解,可以更有效地为孩子制订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针对性教育策略。

(二)年龄特点

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小班幼儿主要表现出初级的物质分享,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和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渐向高级的情感与认知分享过渡。这表明幼儿的社会认知和情绪调控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他们开始理解分享的深层含义,不仅限于物品的分配,还包括情感和想法的交流。教育者需要关注这一发展过程,并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向更高级别的分享行为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相互帮助和交流,从而促进他们情感和认知分享能力的发展。

(三)形式特点

在游戏中,幼儿的分享行为多以语言交流、情感传递和思想共享的形式体现。他们通过言行结合的方式进行分享,这表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分享行为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开始向情感与认知层面渗透。这种现象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共享思想和情感能增进同伴间的理解和接纳。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模仿成人社会行为,分享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幼儿在游戏中可能会扮演医生、老师或家长等角色,通过这些角色的互动,他们学习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分享。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设计更多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幼儿在扮演过程中体验分享的乐趣,同时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分享技能。

(四)反馈特点

分享行为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反馈结果通常是积极的,大多数幼儿乐于接受别人的分享,从而促进了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由此可见,幼儿具有较高的理解和接纳分享行为的能力,为幼儿的分享意识培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教育者应通过反馈与激励来鼓励这种积极的交往,增加幼儿的分享行为,使之成为习惯。

(五)影响特点

幼儿的分享行为明显受到同伴和成人引导的影响。同伴间的模仿和互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成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行为示范和指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因此,创设一个鼓励分享、接纳差异的游戏环境,以及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是培养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关键。

二、 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促进策略

(一)创设适宜环境,激发幼儿分享欲望

创造一个开放性的游戏环境至关重要,同样,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游戏环境也极为重要。幼儿园应当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和空间,以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和自主参与,进而激发他们的分享欲望。作为游戏的引导者,教师应持续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介入,通过间接的方式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分享。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示范或在角色扮演中鼓励幼儿探索不同形式的相互分享以及情感和观点上的交流。

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游戏不仅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分享资源的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反思和讨论,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还能促进他们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幼儿将逐渐内化分享的价值,并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模式。

(二)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分享

通过展示实际行为和共享过程,教师能够身体力行,让幼儿直观地理解分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和相互鼓励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鼓励他们在游戏结束后反思自己的分享行为,并阐述分享的意义,以加深对分享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的指导策略应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方法丰富。可以设计一些轮流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体验分享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应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打下基础,在分享过程中创造情境,引导幼儿解决冲突,教育他们如何尊重他人,认识分享的双重价值。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父母的作用与教师同样重要。父母应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榜样,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幼儿共同参与家庭活动,传递积极和有意义的共享价值观。

(三)创设有趣活动内容,提升幼儿参与热情

设计融入共享元素的游戏活动是一种高效的教育策略。教师可以创建“分享角”,在培养幼儿整理和收纳技能的同时,激励他们经常携带自己钟爱的玩具或书籍与他人分享。此外,游戏规则的制定应注重公平性和轮流制,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分享的乐趣,从而培养主动分享的习惯。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感受到共享带来的快乐,并在玩耍中享受分享的愉悦。

例如,幼儿可以通过模拟商店、家庭或医院等日常生活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共享。在“商店”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分享和交流的乐趣,通过买卖玩具或书籍来实践游戏中的分享与交流。在“家庭”游戏中,幼儿学习如何在家庭成员之间分享食物和玩具,从而理解分享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性。在“医院”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医生和病人,学习在角色之间分享物品和情感,通过模拟诊疗过程,医生可以与病人分享医疗器械和关怀,让幼儿认识到分享不仅限于物质,还包括信息和情感。教师还可以提供医疗玩具供病人共享,通过这种互动,幼儿能够理解分享的多维价值,包括信息和情感的交流。通过设置特殊情境,如“患者”在模拟社会环境中学习分享的多维度价值,为将来在真实社会交往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幼儿在游戏中领悟分享的真正意义。

(四)做好教育反思与评价,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分享行为的培养是一个闭环过程,涉及反思与评价。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游戏结束后回顾分享过程,讨论分享行为的有效性,并对这些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形成正向反馈。同时,教师和家长应记录幼儿分享行为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以便调整教育策略,确保分享行为培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通过定期反思与评价幼儿在分享行为上的进步和挑战,教师可以制订出更具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更准确地把握幼儿在分享行为中的成长和遇到的难题。例如,若发现某位幼儿在分享玩具时犹豫不决,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私下与幼儿沟通,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帮助幼儿克服分享障碍。在反思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观察记录或跟踪表来记录幼儿的进步,并记录下幼儿的不同表现。这些工具不仅能帮助教师记录不同情境下幼儿的分享行为,也为家长提供了特定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支持幼儿的分享性行为。

三、 结论

深入探究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展现的分享行为,揭示了性别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以及分享形式的多样性等显著特点。同时,本文也阐明了同伴和成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引导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社会性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还为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分享行为促进策略上,教育者和家长应予以重点关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应通过系统的方法来鼓励和促进。策略的制定应遵循幼儿成长的自然规律,以支持幼儿全面发展社会性技能,并结合角色游戏的特性来设计。

参考文献:

[1]韩旭婷.建构游戏中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4(4):29-33.

[2]秦秀丽.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调查研究[J].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2020(3):39-44.

[3]童佳爱.基于幼儿行为观察视角的角色游戏支持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6):86-8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