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与路径
作者: 杨兰花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文章分析二者融合中存在的课程目标差异、教学内容关联不足、师资专业分割、评价单一等困境,探讨两者融合的价值意蕴,如塑造创业品格、促进教育协同和引导价值取向,并提出有效的融合路径,包括协同课程目标定位、强化教学内容联系、整合师资队伍和构建多元评测体系,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协同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健全安全责任体系等一系列要求,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在此背景下,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困境
(一)课程目标侧重差异,融合方向难确定
一方面,目标定位偏差。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价值观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由于两者的目标定位存在显著差异,使得在融合过程中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另一方面,目标层次不同。创新创业教育聚焦学生个体能力发展,如创新、实践、资源整合能力等,指向职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着眼社会价值导向,培养高思想道德素养的公民。二者目标层次差异难以构建兼顾个体与社会需求的目标体系,影响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内容关联薄弱,知识融合缺深度
一方面,教学内容衔接不足。创新创业教育重实践案例和市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讲授和社会伦理,二者缺乏有机衔接,学生难以将二者相结合。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割裂。创新创业教育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和企业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教材和课堂讲授。实践资源难转化为思政教学素材,思政理论知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也难有应用空间,导致二者知识融合难以实现。
(三)师资队伍专业分割,教育融合缺动力
一方面,教师专业背景的差异性。创新创业教师有行业和实践背景,思想政治教师有理论功底,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同,沟通机制难以形成,导致合作出现障碍。另一方面,教师培训机制缺失。高校教师培训相对独立,缺乏融合专项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封闭,跨领域交流合作机会少,各自接受培训,很少接触对方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培训机制限制了教师在融合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四)评价体系单一,综合评价缺维度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现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标准化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项目成果、创业计划的可行性等是重要的评价指标;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价值观、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样重要。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塑造创业品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创业品格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有效增强思政教育实效,对塑造学生创业品格具有重要价值。创业品格涵盖诸多积极品质,如坚韧、担当、团队合作等,与思政教育的目标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为塑造创业品格奠定思想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提供了实践导向的培育环境。二者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的理论说教走向具体的实践塑造。
(二)促进教育协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
在高校多元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促使二者在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等方面协同发展。从教育资源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项目资源、企业合作资源等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师资资源等相互补充。在教育方式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引导相互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所涉及的多元社会场景和跨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自身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拓宽教育视野。
(三)引导价值取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时,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元素能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所倡导的积极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追求创新和创业成功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价值传递的表面层次深入价值内化的深层次。教师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行动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引导价值取向的过程中得到深化,让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时能够坚守正确的价值选择。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协同课程目标定位,明确融合导向
高校需要明确融合导向,确保两种教育形式在目标层面的统一。首先,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立课程目标整合机制,设立专门的课程委员会,负责审查和整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目标,确保两者在培养目标上的互补与协调。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委员会”,该委员会会定期召开会议,审查和整合课程目标,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互补与协调。该委员会制订了一套详细的课程目标整合指南,明确规定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并确保目标能够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大一阶段强调基础理论与思想道德教育,在大二阶段注重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大三阶段则侧重于提升创新思维。其次,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开发“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综合评价表”,该表涵盖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等多个维度,并且明确各维度的具体评价标准与权重分配,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二)强化教学内容联系,加深知识融合
高校应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是构建跨学科课程模块,整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开发一系列跨学科课程模块。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开设“创新创业与社会责任”课程模块,该模块涵盖了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市场调研、社会伦理、法律常识等内容,并且确保每一模块都能够将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二是开发实践教学案例库,收集、整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案例,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维度的分析,形成一套兼具创新创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教学案例库。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立“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案例库”,该案例库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项目,从初创企业的创办过程到成熟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确保案例覆盖创新创业的各个阶段。
(三)整合师资队伍,增添融合动力
高校需整合师资队伍,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一是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研讨会,促进他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互相借鉴与学习。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会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教师交流会”,设置具体议题,如“创新创业案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社会责任培养”等,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使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两种教育形式的内在联系,增强教学效果。二是推行教师培训计划,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供系统的跨学科培训,提升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能力和信心。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实施“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教师培训计划”,该计划包括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环节,并且会明确培训目标与考核标准。
(四)构建多元评测体系,拓展评价维度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进程中,应构建多元评测体系,拓展评价维度。首先,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内教师、行业专家、社区代表和学生组成,共同参与评价工作。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考核,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行业专家则从市场应用和技术创新的角度,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项目可行性;社区代表从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角度,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生自评和互评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多元共治的评价机制。其次,评价内容应涵盖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指标: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采取闭卷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能力,采取项目报告、现场操作等形式,评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还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本文对融合困境的深入分析和解决路径的探索,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探索融合的长效机制,加强实践案例的分析,以实现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创新,同时关注教育融合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以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熊飞.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16).
[2]蒋根灵,戴建秋,王金果.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研究[J].大学,2024(25).
[3]石臣磊,李盛泽,张思佳.课程思政背景下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8).
[4]汪斌,韩玮,吴洁,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双创”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
[5]何玉静,孙卫平.高校思政教育之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25).
基金项目:广州理工学院2023年度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3SCZ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