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日语课程中BJT融入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
作者: 姚新宇
摘要:随着中日两国经贸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商务日语能力考试作为评估商务日语应用能力的重要工具,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文章分析商务日语教学现状,探讨将商务日语能力考试融入商务日语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实施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的商务日语应用能力,为商务日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务日语;BJT;商务日语场景;商务日语交际能力
一、商务日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在中日两国经济与贸易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社会对具备商务日语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攀升。为了应对这一趋势,许多高校开设了商务日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有效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严红君指出,商务日语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在实际商务场景中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学内容涵盖经济、贸易和管理等领域,尤其注重日语敬语表达和敬体使用等。石若一等人也提出,国内商务日语教学普遍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和实际商务环境中的应用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石若一等人建议将商务日语能力考试(以下简称BJT)中的商务情景、商务策略、商务文化与商务习惯、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中国商务日语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在2009年前国内尚无BJT的官方教材,石若一等人提出了编写配套教材的建议。随着2013年《BJT商务日语能力考试模拟题及讲解》一书获得官方授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教学与备考资源。随后,吴菲进一步指出,当前商务日语教材普遍缺乏实际应用场景,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阅读和写作能力,忽视了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不自信,无法有效应对实际商务环境中的语言挑战。
因此,笔者通过对BJT及广州工商学院商务日语课程教材的深入分析,探讨将BJT融入商务日语教学的可行路径,旨在为商务日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商务日语能力考试
BJT是一项全球通用的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在多种商务场合中的日语交流能力,从而为企业招聘和员工晋升提供可靠的语言能力的评判依据。
BJT与日本语能力考试(以下简称JLPT)及实用日本语鉴定考试(以下简称J.TEST)之间存在差异性。首先,JLPT和J.TEST均为笔试考试,BJT则采用机考形式。其次,JLPT和J.TEST的考试时间固定,而BJT允许考生根据个人时间灵活预约考试。JLPT和J.TEST要求考生在考试前确定参考级别,其考试结果为该级别合格与否。而BJT采用0至800分的评分体系,结果以六个级别(J5、J4、J3、J2、J1、J1+)进行评定,具体分数段为0~199分(J5)、200~319分(J4)、320~419分(J3)、420~529分(J2)、530~599分(J1)和600~800分(J1+)。最后,从考试内容构成来看,相较于JLPT和J.TEST,BJT在对单词和语法的考查上有所简化,更加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否灵活运用其掌握的语法和词汇知识进行实际商务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BJT试题分为听力考试、听读解考试和阅读理解考试三个部分,均为四选一的客观题。在第一部分的听力考试中,电脑屏幕上仅显示相关图片,不提示问题与选项。场景判断题要求考生从音频播放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照片中商务场景一致的选项;商务用语选择题则在音频中首先对照片中的商务场景进行简要说明,随后播放相关问题与选项;商务对话理解题先播放场景说明与问题,再播放简短的对话,最后重复问题并播放选项。第二部分的考试与第一部分的听力考试有所不同,屏幕上会显示需要考生阅读的材料和选项。其中把握对话主旨题和第一部分的商务对话理解题相似;在听录音读资料和听对话读资料的问题中,考生需在听录音的同时阅读屏幕上的文字和图片信息以选择答案。第三部分阅读理解中的词汇题、语法题要求考生选择最适合商务场景的单词和语法;商务对话题通过对话形式考查敬语的使用及商务场景中的习惯表达等;综合阅读题考查考生对各种商务文书或商务相关新闻报道的理解能力。
三、BJT融入商务日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增强商务日语方向学生对BJT认识的必要性
在日本企业文化课程中,笔者通过询问学生对BJT的了解程度,发现56名大三商务日语方向学生中,仅有6人对此考试有所了解。这一结果表明,商务日语方向的学生对BJT考试的认知度不足。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适时引入BJT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在真实商务情境中的日语应用和交际能力。
(二)商务日语课程之间理论知识的重叠性为BJT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广州工商学院为商务日语方向的学生开设了多门课程,包括大三学年的经贸日语文选、日本企业文化、商务日语听说和商务日语翻译,以及大四学年的商务日语函电和日语商务活动综合实训课程,这些课程使用的教材分别为《新编日语经贸文章选读》《日本企业文化与实务》《商务日语视听说教程》《商务日语翻译》《商务日语函电》《职场日语》。
通过对以上6本教材的内容分析,除《新编日语经贸文章选读》外,其他5本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具体而言,在电话应对、来访客人接待、名片交换、报告联络商议等9个主题上,教材内容存在较为明显的重复。例如,《日本企业文化与实务》第4课第2节、《商务日语视听说教程》第3章,以及《职场日语》第10课和第11课均涉及电话应对的相关内容。
鉴于这些课程间理论知识的重叠性,笔者建议教师在确认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开展BJT相关练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实际商务日语场景中的各专题内容,提升学生商务日语应用能力。
(三)商务日语课程中听力练习的不足与BJT融入对听力能力强化的必要性
BJT考试的构成显示了听力能力在商务日语学习中的关键作用。然而,从现有的课程设置来看,这6门课程中仅有商务日语听说课程与商务日语听力直接相关。以表1中的“电话应对”主题为例,《商务日语视听说教程》侧重于听力练习,《日本企业文化与实务》和《职场日语》则关注接打电话的注意事项和电话留言方式等内容。例如,这两本教材都提到“电话响起时,需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原则上应在两到三声铃响之内接听;确认对方的公司和姓名,并进行礼貌问候;当指名联系人不在时,如果对方要求传话,则需复述对方的留言,并最后报上自己的姓名”等接打电话的操作规范。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后,可以通过引入BJT的听解试题或听读解试题,强化学生的商务日语听力训练。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在真实商务场景中的听力理解与沟通能力,还能提升他们在复杂商务场景中的综合应对能力。
四、BJT融入商务日语教学的路径
教师将BJT融入商务日语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商务场景紧密结合,增强学习的实践性。例如,在讲授“电话应对”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利用BJT中的相关听力或听读解试题进行电话留言等真实场景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BJT听力试题和听读解试题均配有真实商务情境的图片与音频素材,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商务活动对接,提高他们的商务沟通能力。如在讲授“商务礼仪”时,教师可以借助BJT阅读理解中的商务对话题,强化学生对敬语的理解与应用。此类练习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商务场合中的问候、开场白和回应等表达方式,根据不同的商务场景灵活运用敬语。
对“电子邮件写作”和“商务文书”教学,教师可以结合BJT中的综合阅读理解题,提高学生对企业文书、邮件往来等内容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类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商务文书常用格式和表达习惯的掌握,还能够强化其在日企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与职业技能,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教师将BJT融入商务日语教学能够有效避免学生所学知识的过度书面化,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实际商务场景中的语言需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商务日语词汇与语法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对真实商务场景的训练。BJT的融入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使得教学内容与职场需求更加紧密结合,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践应用的过渡。
参考文献:
[1]严红君.试论商务日语的能力界定[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3).
[2]石若一,石田哲也,石田博明,等.当代商务日语教学创新的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6).
[3]加藤清方.BJT商务日语能力考试模拟题及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4]吴菲.人工智能(AI)在商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视界,2023(5).
[5]赵敬.新编日语经贸文章选读[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2023—2024学年广州工商学院校级质量工程“融合CLIL模式和POA理论的日语专业《中华文化概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XGG202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