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课程德育功能分析
作者: 张雯雯一、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课程德育功能分析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源于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而这一理念也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融合与渗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健康人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作为开展这门课程的指导思想,可以为这门课程赋予新的内涵。第一,高职语文课程教材中不乏国内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华,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第二,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中,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极易受到各种网络游戏、外来思想等文化的影响,造成人文精神缺失。而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课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敏锐洞察力,促进学生在日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始终保持稳定的心态和理性的判断。第三,在高职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关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文章,可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产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四,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等内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撑。
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案例分析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作为一所实施五年贯通培养的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进”的导向引领“稳”,以“进”的制度保障“稳”,以“进”的发展促进“稳”,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持续优化办学环境,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德育模式改革中,该校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探索绩点存储增值的“综合素质银行”,“虚拟股份制”的合作运营机制,同时引进企业驻校“办厂”、开展实训基地运营托管等方式,实现修德精技、人才培养双向提升的教育目标。
在教育过程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结合学生道德素质与职业精神培养,创建“五位一体三同步”的快乐德育工作模式,以快乐学习培养素质、快乐活动拓展素质、快乐实践强化素质、快乐运行养成素质、快乐环境提升素质为基础,同时强调对接当地产业与融合地方文化同步、改革德育课程与建设校园文化同步、推进技能实训与社会实践同步,使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实现开展快乐德育工作的目标。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以“领航成长、护航成人、助航成才、续航成功”的“四航”目标为引领,协同推进读讲一本文学名著、担当一轮学生干部、喜欢一项体育运动、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加入一个学生社团、爱上一种乐器演奏、从事一次公益善举、获得一本技能证书、每年一次反思演讲、每年写一封感恩信的“十个一”学生成才工程,以阳光驿站启迪健康心灵,以崇德书院传播优秀文化,以校内“班主任节”增强管理效能,以快乐社团提升职业能力,以开心农场磨炼劳动技能,并组织开展职业体验日、劳动教育周、常规管理月等活动,拓展德育渠道。
在足量开展实训课程、正常开展各类赛事活动的基础上,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完成快乐实践。该校还以“修德、精技”为目标,着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自然人文环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方式,引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德育方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积极打造“五心天使”德育品牌,在德育方面健全“三力协同、三能递进、多维融通”的“三全育人”机制,引导全校学生崇德向善。在众多举措的共同培育下,该校涌现出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崔慧娴、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德育功能的提升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语文课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核心目标,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综合考虑德育要求,优化高职语文课程设置,并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德育内容的融合与渗透,打破德育工作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壁垒,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人文精神。
首先,高职院校在提升语文课程德育功能的顶层设计中,可以建立科学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在其中明确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为实现语文课程德育功能提供明确指导,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计过程中,高职院校需综合考虑语文课程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步深化相应的德育教育内容,并对高职语文课程的教材选择与教学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增强高职语文课程德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材作为教师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重要依据,对提高高职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在优化语文课程设置中,高职院校需提高对教材选择的重视程度,从语言知识传授、伦理道德思考、社会问题反映等方面选择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以具有时效性的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在选择教材时,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通过教材体现不同思想体系、知识文化和价值观念,为高职语文课程德育功能发挥奠定基础,帮助学生以包容的态度理解不同文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在课程设置中,以文化课程为基础,围绕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的发展,完成《快乐创业》《快乐走向社会》《快乐口才》等19本贴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系列校本教材,通过课堂、讲座、研讨与观摩等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教师作为高职语文课程发挥德育功能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为确保课程设置优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需特别强调教师德育和教育方法的先进性。对此,高职院校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定期组织德育教学培训和交流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与专业能力,鼓励教师对德育理论展开深入研究,在熟练掌握德育教育方法与技巧、正确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与价值观的德育教育目标。
(二)挖掘德育内涵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审美价值,还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想,在语文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信念、思想等元素。教师应对教材中名篇佳作蕴含的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励志教育、理想教育等内涵展开深入挖掘,并根据语文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语文课程德育内涵挖掘的针对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重要功能。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古代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道德内涵,引导学生在精读、深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教师可以挖掘其中蕴含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高职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白岩松《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这篇优秀的演讲稿。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入现代社会中真实的校园悲剧,引导学生思考当今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梳理其中的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进而对“什么是大写的人”展开交流讨论,并从“大学观”“生活观”“爱情观”“职业与理想”“立业与做人”等层面出发,让学生通过文学经典对作者或者作品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产生深刻理解与感悟,体会其中蕴含的高尚情操与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还将德育课程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崇德尚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汲取动态文化的精华,以海文化、范仲淹文化为代表,将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向课外延伸,建设尚德、致美、笃学、精艺的和谐校园,有机融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东台地方文化。
(三)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积极践行课前思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的教学过程,并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营造活跃自由的教学氛围,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教师还应以数字化教学平台为依托,鼓励学生及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实现思想碰撞,促进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深刻思考与多元表达。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与课后设置更多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表达个人想法和观点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和倾听。
第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真实、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德育教育概念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复杂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理解不同的道德观点与后果,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更有效的应对方法。教师可以将案例分析作为学生完成德育教育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中呈现的不同伦理与价值观点展开多角度探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第三,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关于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实际项目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道德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促进学生与社会有效互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为此,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与东台市三仓烈士陵园、三仓新四军一师纪念馆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在语文课程中铸魂育人,打造红色文化阵地,并通过家校协同的方式,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常态化、服务型劳动公益化、生产劳动学习化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价值,体会公益精神,感受工匠精神。
(四)优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作为发挥高职语文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环节,可以全面反映语文课程的德育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为充分发挥高职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教师应结合学校教育目标和德育教育要求,明确评价目标和内容,对学生伦理道德素养、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实际行为等作出全方位的客观评价,同时结合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优化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
高职院校应将语文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划分为综合素质评价与德育教育成效评估两个部分,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并综合运用口头表述、项目评价、作业、考试等方式,完成对学生学业成绩、实际行为和综合素质的定性与定量评价。在完成科学教学评价后,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学校领导反馈评价结果。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而对后续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等进行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了解课程教学效果和德育教育质量,通过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方式实现教育与评价的良性循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设立了“优秀道德标兵”评选活动,表彰在道德行为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美丽开·牙生.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4(1).
[2]冯红梅.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职业,2024(7).
[3]袁芳.浅谈“立德树人”思想融入高职语文德育教育[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6).
[4]蒲晓彬.“立德树人”引领下高职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及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2).
[5]杜海帆.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