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分析

作者: 崔靖渝 朱祥 金玉珍

摘要: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仍有很多高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且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推动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一、劳动教育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理工科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国外许多理工科高校更注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课程和跨学科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MIT OpenCourseWare(麻省理工开放课程)项目和斯坦福大学的D.School(斯坦福设计学院)等实践平台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国外高校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国内对劳动教育理论更多侧重于理论研究,如潘维琴、刘建锋等学者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部分国内高校虽然会通过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对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但提供的实践机会仍然不足。

二、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设计了一份针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调查问卷,并以浙江理工大学本科生为对象,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和线上问卷的方式,收集了200余份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不难看出,理工科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贯彻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劳动实践环节缺乏,实践内容与专业不匹配

调查显示,社会对高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投入仍不够,只有36%的大学生能够经常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活动的不足,限制了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61%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活动内容单调无趣,在多数理工科高校中,劳动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体力劳动如清洁、执勤等方面,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这种单一的内容设置不仅难以覆盖劳动教育的多维度和多层次,也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此外,46%的大学生认为劳动实践成效一般,主要因为实践内容与专业不相关,劳动教育缺乏科学安排,活动的组织也不够规范。

(二)劳动教育理论不完善,大学生劳动观念不足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存在偏差,调查显示,34%的大学生认为劳动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38%的大学生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寻找劳动机会,65%的大学生将劳动视为低技能或低价值的工作,不认为劳动能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大学生缺乏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知,缺少劳动实践机会,甚至出现对体力劳动的歧视,对劳动过程的重要性和劳动价值的光荣性认识不充分。功利主义导致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大学生即使参与了劳动教育活动,也往往是出于完成学分或者应付任务的需要。实际上,劳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充分

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保障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其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63%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劳动观念。然而,由于缺乏专门的培训计划,许多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难以准确传递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理工科高校中,教师更重视学科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专业核心内容,对实践技能和劳动教育关注较少,削弱了大学生在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面临一些其他任务的考核压力,使得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往往被忽视,变得表面化和功利化,难以有效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三、改善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理工科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升劳动教育的学术水平

构建系统完善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体系,是提升理工科高校劳动教育学术水平的基础。首先,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让他们理解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高校应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确保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弥补传统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对独立、缺乏有效整合的问题。这种整合能够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在理论上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化与创新,逐步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升劳动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同时,高校可以引进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浙江理工大学专门设置了与纺织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如纺织材料与工艺基础劳动实践课和计算机编程与开发劳动实践课。这些课程在理论学习中加入了劳动价值教育模块,教师分析案例和讲解理论,能使大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对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与自身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二)设计科学有效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劳动教育中,高校要注重实践导向,构建科学有效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使大学生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和丰富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例如,高校通过与社会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搭建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或岗位实习,在真实环境中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支持。此外,高校应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践内容的多样化,避免形式化或应付式的活动,通过合理的项目设计,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对不同的行业需求,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深刻的职业体验。

浙江理工大学在实际劳动教育中特别强调实践的过程,组织纺织专业大学生参观当地现代纺织工厂,大学生不仅学习了材料工艺流程,还亲身参与工艺优化的校企合作项目,深刻认识到劳动与专业创新的关系。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则通过参加企业合作的编程项目,在真实项目中应用算法和软件开发理论,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制订全面、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准确评价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和综合能力

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相对不足。因此,高校应制订一套全面、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劳动教育中的实践表现纳入评价。考核指标应包含明确的量化标准,通过评分量表和具体的考核标准进行客观评估,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教师需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持续跟踪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实时反馈,帮助大学生改进不足。在劳动实践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总结性评价,全面反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收获。考核体系不仅应关注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还应结合其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建议,将劳动教育成果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相结合,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和导向。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对考核体系的制订和实施不仅涉及教师,还包括行业专家和企业合作伙伴。通过这种全面的评估和反馈,教师能够持续跟踪大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参与程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确保考核标准既符合教育目标,又符合行业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校内外保障机制,为劳动教育提供持续性的支持和保障

要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必须建立校内外联动的保障机制。校内应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和监督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并制订详细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包括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活动安排和评估考核等,以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劳动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在资源保障方面,高校应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保障教学和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高校还应与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渠道。这些合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也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社会资源和专业支持,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高校通过校内外的多方合作,形成持续性的支持和保障机制,确保劳动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浙江理工大学与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机会,如实习、项目合作和社会服务活动。这些合作不仅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际的应用场景,还帮助大学生积累了与未来职场相关的经验。同时,浙江理工大学校定期为教师提供劳动教育相关的专业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劳动教育理念的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校内外的协同合作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效。

四、结语

本研究强调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正确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重视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大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高校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的实践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高校建立科学的劳动实践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性,突破传统教育评价模式,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高校通过更完善和合理的劳动教育实践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潜能的发展,提升他们在实践领域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进而推动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钱小龙,汪霞.大学文化视野下麻省理工学院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9).

[2]田华,蒋石梅,王昭慧.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境界:斯坦福大学D.school模式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3]李鹏虎.美国研究型大学组建跨学科组织的背景、实践及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6).

[4]潘维琴,王忠诚.劳动教育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5]刘建锋,刘有为,李咸洁.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路径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2024年度浙江理工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理工科类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stujgjx20230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