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教材古代诗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作者: 李圆圆 韦强

摘要:注释作为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辅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文的文化意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文注释为研究对象,分析注释的特色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优化策略,旨在发挥注释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文;注释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古代诗文的注释特色

(一)注释顺序一致,系统性强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精选69篇古代诗文作品,注释按照选文的出处、版本信息、题目注释、作者简介、创作背景、重点字词注释和语句注释等顺序依次进行编排,其中有些篇目中的注释虽然没有对作者或者创作背景等进行解释,但是出现此类信息都是按照上述顺序呈现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解释系统。尤其是每篇选文的第一条注释,包含的注释内容大致相同。例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第一条注释中首先注释选文出处和版本信息,即“选自《楚辞补注》”,其次注释《楚辞》的相关内容,包括作者、《楚辞》中所选作品及其特点,最后注释《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二)注释排版美观,可视性强

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相比,新教材在注释方面调整了排版布局。人教版采用脚注形式,通栏排版,每条注释排列紧密,仅有几个字符的空隙,所有注释条目横向紧密排列。这样的注释排版可能使学生在查找注释时感到杂乱,不利于快速查找。新教材将注释进行双栏排版,即每一条注释分行、分栏列出,使得整个注释部分排列整齐。每页注释编排序号,条理清晰。

(三)注释内容丰富,引导性强

注释不仅对重点和难点字词注音、释义,还补充选文的写作背景、体裁等,这一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前自学古代诗文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艺术特色等。例如,《声声慢》的第一条注释注明创作背景,帮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掌握李清照南渡前后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的不同,有利于学生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

(四)注释注重文化传承

语文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古代诗文注释中,新教材加强了对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释。有关于传统节日的注释,如《鹊桥仙》中对“银汉迢迢暗度”的注释,帮助学生了解到七夕节的文化背景。有关于服饰文化的注释,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体现周瑜儒将形象的“羽扇纶巾”进行注释。此外,注释还涉及古代的历法、官职制度、器物、历史典故等传统文化要素。在注释中接触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产生热爱之情。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古代诗文注释的不足

(一)排版形式较为单一

新教材在注释的排版设计方面,展现出了清晰性和条理性的特点。然而,该版本在注释排版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双栏排版设计虽然有利于清晰有序地展示各条注释,但是在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注释中,采用统一的脚注分栏排版,加之注释条目繁多、行间距紧凑,导致在文本密集的段落中,注释的排版显得过于拥挤,影响版面美观度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除选文的题目采用彩色印刷外,正文和注释统一使用黑色字体。除了字号和行间距有所不同外,注释部分与正文的字体、格式缺乏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设计感。另外,注释部分主要采用文字解释,形式较为单一,这可能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注释不够全面

1.注音释义不够丰富

针对人教版中未注音且发音容易出错的字词,新教材进行了注音释义,这是其进步之处。但从学生的需求来看,注音还不够丰富。《登泰山记》的作者是姚鼐。“鼐”作为汉字二级字,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使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生僻字,但新教材未对其注音更没有释义。“鼐”本义为“大鼎”,“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不同阶级用鼎的规格不同,而平民百姓无权用鼎。如果教材中对其注音再释义,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个字放在名字里,有父母对子女寄托终成大器的美好期望。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注释不足

新教材虽然注释内容丰富,但是对一些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性信息没有明确解释。如《孔雀东南飞》中“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未对“鸡鸣”进行注释。在这篇文章的语境中,“鸡鸣”是古代十二时辰中的第二个时辰,即深夜过后的1点至3点。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而现在十二时辰的说法早已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学生一般会按照生活常识认为“鸡鸣”是指雄鸡打鸣之时,也就是天快亮的时候,这便和文章表达的有所出入。

(三)注释术语缺乏规范

科学规范的术语体系是学科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基本保障。借助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严谨术语,标注文献用字的同类字际关系,排除形式近似的异类现象,一直是传统训诂实践追求的目标,也是困扰教材编纂与随文注释工作多年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同样存在注释术语不规范的问题。古代诗文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但在教材中,这几种文字现象统一以“同”作注释,并没有加以区分。

例如,在新教材中,《劝学》的注释将“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注释为“生,同‘性’,天性”,此处的“生”为通假字,出现在同篇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注释为“知,同‘智’,见识”,“知”并不是通假字,而“知”与“智”是古今字;再如,《过秦论》“锄櫌棘矝”中“櫌”注释为“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说文解字》作注“櫌,摩田器”。“櫌”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农具,其本字为“耰”。“櫌”与“耰”可以互相替换使用,它们代表了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因此这两个字是异体字。

(四)注释不够准确

古代诗文注释的准确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也是教材编者力求完善的一方面。现阶段,新教材中仍存在注释欠准确的问题。例如,在新教材中《谏太宗十思疏》注释“载舟覆舟”的出处与解释时,将“君”解释为“皇帝”。“皇帝”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专称。“皇帝”一词自秦始皇以后才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而“载舟覆舟”的出处《荀子·王制》成书于先秦时期,统治者还没有被确立称为“皇帝”,考虑到历史因素,直接将“君”解释为“统治者”更为合理。

在新教材中,《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一句将“疾”解释为“劲疾”。《汉语大词典》“劲疾”一词的释义为“迅捷而有力”,分析语境,用来形容声音的洪亮并不是传播速度,这里没有“迅捷”的意思。因此,新教材将“疾”解释为“劲疾”不恰当,将其解释为“大,洪亮”更为准确。

三、统编版语文教材古代诗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排版,加强注释的可视性与趣味性

新教材中古代诗文采用统一的注释形式,规范性增强,但长时间后,学生会因统一的排版失去查看注释的兴趣。因此,新教材可以依据文体采用脚注与旁注两种不同形式。古诗词的注释采用旁注形式,即古诗词在一侧,注释在古诗词正文的另一侧。这样的排版方式,使学生视线从左向右,便于阅读。文言文则采用脚注的形式,注释位于文言文正文的下方。文体不同,注释排版的形式不同。这种差异化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快速定位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逐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

对于注释与选文的排版缺乏对比的问题,新教材可以调整注释的字体或者调整注释的字体颜色或是改变背景色,以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迅速识别出注释内容;又或者在注释部分增加边框或提示性图标,使注释更加醒目。为改变单一的文字注释形式,新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图片注释,以增强注释的趣味性。例如,新教材中《烛之武退秦师》对“夜缒而出”的“缒”不仅加上文字注释,而且加上这一行为的插图,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战事紧张之时,烛之武临危受命、勇入秦营的“勇士”形象。

(二)规范用语,提高注释的精准性

古代诗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统一采用“同”作注释,有助于减少学生对古书用字的混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为了确保汉字使用的规范性,需要更详尽的注释和区分。这包括提供具体的字形、字义、读音、用法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仅使用“同”字注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区分不同用字现象的细微差别,不利于学生精确理解文本。同时,古书用字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汉字文化,新教材中仅使用“同”字注,这对学生理解汉字发展、加深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是不利的。

因此,新教材在注释中要遵循不同用字现象的注释术语规定,即“通假字的注释术语是‘通’;异体字的注释术语是‘同’‘也写作’‘亦作’等;古今字的注释术语为‘后来写作’,等等”。这种注释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文,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包含汉字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无尽的魅力。

(三)剖析学情,加强注释的适应性与全面性

学生作为教材的实际使用者,他们对注释内容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是评价注释质量的重要标准。当前,新教材在注释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教材编者在编写注释内容时,未能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在古代诗文学习方面的需求。鉴于此,教材编者在编写或修订教材之前,应深入调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对注释内容的实际需求。新教材通用以后,教材编者应继续进行调研,收集学生对当前教材注释内容的反馈。通过反馈,教材编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进而对注释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注释的全面性,更好地适应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结语

作为目前全国普遍通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新教材影响着全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影响着全国高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总体来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代诗文注释方面体现了其鲜明的特色,无疑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更展现了教材编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洞见。然而,任何事物都难以达到完美无瑕的境界,细究之下仍能发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古代诗文注释上存在不足之处,发现不完善之处需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进一步审视与反思,并积极进行改进与完善。唯有如此,才能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注释部分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

[2]刘晓明,刘晓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优化与知识融合[J].语文建设,2024(5).

[3]戴小彬.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注释改进与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1(7).

[4]张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69).

[5]王浩宇.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编排与使用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22.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