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精神科护理课程调研与思考

作者: 龙林子 向华

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精神科护理课程调研与思考0

摘要:精神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其改革是实现社会对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需要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多方调研,结合成果导向教学理念,分析精神科护理教学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和评价等方面探索改革策略,旨在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成果导向;高职;精神科护理

精神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该课程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核心素养要求较高。成果导向教育遵循“反向设计、持续改进”原则,强调以学生预期取得的最终学习成果为导向。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精神科护理进行改革,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精神科行业从业人员,包括精神科护士长、护士、医生,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及同类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

(二)数据收集

为收集精神科行业从业人员的调研资料,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精神科护理教学研究团队(以下简称研究团队)进行了现场结构化访谈、问卷的现场发放和回收工作。研究团队采用线上调研问卷形式收集被调研学生的数据,通过问卷星平台创建在线问卷,并利用学校官方渠道及社交平台分发链接,旨在提升问卷的回收率和增强数据的可靠性。在分析过程中,研究团队依据方便抽样原则,对21所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

(三)数据处理

研究团队将现场访谈的音频资料转化为文字资料,提炼、整理其中的观点和要点,由被访谈者查阅和确认信息无遗漏、错误后再进行分析。所有回收的在线问卷,去除无效答案后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行业调研结果

调查显示,一线护理专家认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临床思维、人际沟通、应急处理和人文关怀能力,且部分专家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比岗位技能培训更重要。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加临床见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精神科护理岗位的了解及对相关疾病的认识。

(二)学生调研结果

研究团队共回收105份由已完成精神科护理学习的学生所填写的问卷,有效问卷为97份。其中60.78%的学生认为精神科护理知识非常有用,34.78%认为精神科护理知识比较有用。在理解程度方面,39.13%的学生表示能完全理解授课内容,56.52%的学生表示能大部分理解授课内容。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包括缺乏自主预习(70.65%),课程内容难度大(44.57%),学习目标不明确(36.5%)。在教法建议方面,学生希望加强师生互动,增加临床接触,如增加见习时长。

研究团队共回收512份由还未学习精神科护理课程的学生所填写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493份。在教学方法上,38.13%的学生期待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31.64%的学生期待线上网络教学,30.22%的学生期待线下课堂教学。76.06%的学生希望增加临床见习。在学习方法上,81.14%的学生偏好实践学习,62.68%的学生偏好探究学习,61.46%的学生偏好问题学习。在教学内容上,71.81%的学生关注护士资格考试内容、67.95%的学生关注精神科护理典型工作任务,58.01%的学生关注精神疾病典型案例。

(三)同类院校课程调研结果

本次共调研同类院校21所,其中湖南省内11所,省外10所。课程内容基本对接护士资格证考试内容,涵盖“绪论、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精神科护理基本技能、常见精神障碍的护理”几个部分。不同院校开设总课时及理论实践课课时比值差异较大,其中有4所院校没有开设实践课,所以实践课课时最小值为0,如表1所示。线上资源调查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精神科”为关键词进行索引,全平台共有3所职业院校开设了精神科护理在线课,其中1门为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另外2门为校级在线课程。

三、结果讨论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

研究团队在对精神科护理课程目标的调研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设定不清晰,包括对目标主题、条件、程度等方面的描述不够准确,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之间缺乏逻辑性。36.5%的学生表示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难以回答“学什么”“怎么学”和“是否达到学习效果”三个基本问题,进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二)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岗位要求

大部分职业院校精神科护理的授课内容只是简单地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内容侧重于精神疾病基础理论知识和通用护理技能,缺乏精神专科临床思维能力、护患沟通能力、适应力、应急处理能力等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资源单一

首先,精神科护理在线学习资源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线上学习的需要。其次,精神科护理教学实践资源不足,实训课时设置比例偏低,精神科护理临床真实岗位实践、见习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护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需求。

(四)课程评价反馈不足

研究团队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方式以传统评价为主,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模块。平时成绩包括了考勤、作业、测验等。期末成绩为期末卷面考试成绩,总体呈现出重知识、轻能力的特点。学生个性化评价、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体现不充分。

四、基于成果导向理论高职精神科护理课程改革策略

(一)紧贴岗位需求,设计三维目标

成果导向理念要求以社会或行业需求为依据反向设计培养目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基于成果导向理念,教师在设定精神科护理教学目标时,要从精神科护理岗位调研出发,分析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和典型任务,进而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相结合,构建知识、技能和素质三维度目标体系。课程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任务,学生在课前明确了解教学目标,并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逐步达成这些目标。

(二)深化成果导向,丰富课程资源

根据成果导向理论,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以课程成果为导向,反向搭建课程内容体系,如精神科护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预期达成的学习成果来决定。研究团队邀请了精神科护理临床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并将工作任务拆分为知识点和技能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构建教学模块,丰富线上资源,开设精神科护理在线慕课,邀请临床教师参与线上课程内容审核及微课录制。

(三)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模式

首先,研究团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在线学习资源,拓展教学环节:课前导学,通过线上预习活动,如问卷调查、知识测试、微课学习、在线讨论及问题解答,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其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助学,课中以线下集中学习为主,用临床真实案例,以任务为载体,集中夯实教学重点,各个突破教学难点;课后拓学,课后学习以拓展学生学习边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线上为学生推送精神科行业新知,线下指导学生进行服务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能力,同时强化思政教育,实现育人目标。

其次,研究团队充分应用强互动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因精神疾病特殊性,顾及患者隐私与安全,床旁教学难以广泛开展。因此,教师可以依托临床真实案例,采用讨论法、问题导向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强互动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还原临床情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及应急处理能力等岗位胜任能力。授课时,教师从课堂主体转变为引导、监督、观察的角色,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指点学生在强互动教学中的薄弱处。

最后,研究团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布置菜单式任务。教师根据不同生源类型及学习背景进行分组,设计可选择的菜单式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必做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复习巩固,选做为提升能力和综合运用。通过完成分层菜单式任务,学生能体验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增值评价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授课教师、临床导师以及学生。临床导师参与考核标准的制订和考核过程。考核标准突出成果导向性,结合临床及“1+X”老年照护证书考核标准,体现学习成果与行业要求的横向对比。同时,评价体系应增加临床导师评价权重。教师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自评时引导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互评时强调从发现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进行。总之,教师应保证评价过程公正客观,帮助学生识别进步和问题。

其次,评价内容多元。精神科护理课程评价涵盖理论知识、技能实践、职业素养、学习态度和习惯等方面。理论知识考核包括在线测试、案例分析、期末考试;技能实践考核包括护理计划书写、技能考核与展示、健康档案建立;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感悟分享、方案汇报、社会服务等方式考核;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考核则依据在线学习数据、考勤和小组活动参与度进行判断。

最后,关注增值评价。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背景各异,含普高高考、中职护理及中职非护理专业学生,其学习基础、能力与经历差别显著,目标评价体系难顾全需求,需融入增值性评价。课前,教师在职教云发布预学任务,评测学生知识掌握度,明确基准线;课中,教师依此进行差异化打分;课后,教师布置菜单式作业评测学习效果及增值情况。通过多元结合方式,教师可以绘制成长曲线,落实学业增值评价。

五、结语

随着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加深,对精神科护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质量、多数量、迫切性强的特点。精神科护理课程采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根据岗位需求设计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旨在解决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精神专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冷万春,刘淑文.电影评析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0).

[2]邱志军,陈茵,周扬,等.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在高职儿童护理课程中的实施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22(3).

[3]周晓欢,袁亚敏,李馨,等.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以急危重症护理学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2(8).

[4]郭晋.探索OBE教学理念的生物医学传感器通识课教学[J].生物学杂志,2023(4).

基金项目:常德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基于OBE的高职《精神科护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Y23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