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源型城市崛起

作者: 张静

新资源型城市崛起0
2024年9月25日,江西鹰潭,钲旺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拉丝生产线

3月20日,江西江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南新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这是鹰潭市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

位于江西鹰潭高新区的江西鑫铂瑞科技有限公司铜箔生产车间,批量下线的高端锂电铜箔一张张薄如蝉翼;在贵溪经开区的江西中易微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束束原料铜线经过拉丝等工序,变成了型号规格各异的漆包线……抓住新能源风口,近些年,江西小城鹰潭加速布局铜基新材料,形成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电气装备等多个细分领域的铜基新材料完整产业链。

202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集群名单,全国3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列。由鹰潭市、上饶市、抚州市、南昌市联合申报的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成功上榜,成为中国铜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材料领域,同期入围“国家队”的还有包头稀土新材料集群、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滇中稀贵金属集群等。

由鹰潭市、上饶市、抚州市、南昌市联合申报的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成功上榜,成为中国铜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产业、区域乃至国家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载体。与省级层面相比,国家级产业集群对集群规模、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创新水平、绿色集约发展、开放合作等方面要求更高。

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资源型城市格局。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有不少材料集群、有色金属集群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落在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向《瞭望东方周刊》分析:“透过这份名单,我们看到了更多依靠新资源发展的城市,它们重点发力的产业已不是上一代资源型城市的传统重工业,而是稀土、光伏、稀贵金属材料等新一代产业,其特点是创新驱动、绿色赋能。”

新突破  新机遇

鹰潭因铜设市、因铜兴市,被誉为“世界铜都”。

1979年,作为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工程,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落户鹰潭,给这座城市打下了发展铜产业的工业基础。一根根铜杆、一圈圈铜线、一个个铜铸件……鹰潭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壮大,浇铸起鹰潭实体经济的骨架。2010年,鹰潭铜产业成为全省首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

然而,传统铜产业发展粗放、产品附加值低、人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在逐渐显现通病。2013年,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兴起后,鹰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提升铜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技术改造推动转型升级,推动铜产业高质量发展。

刚刚上市的江南新材创立于2007年,据公司总经理徐一特回忆,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从事传统铜加工业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铜基新材料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车、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驱动下,高性能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及高精密散热材料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随着沿海地区制造成本上升,部分PCB企业将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江西省作为沿海地区向中部延伸的重要地带,逐渐成为沿海地区PCB企业主要转移基地。

江南新材抓住机遇,开始对铜基材料进行“基因改造”。

磷铜球作为电子线路板的“基石”材料,对PCB的品质和制造良品率具有重要影响。江南新材的微晶磷铜球采用全自动冷镦和微晶化生产工艺,生产的微晶磷铜球含铜量超过99.93%,晶粒小于50微米。这些技术优势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014年,实现铜球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2019年,实现高精密铜基散热片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2021年,实现氧化铜粉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江南新材从最初对一颗铜球的制造开始,逐步构建起覆盖电子电路全产业链的铜基材料生态体系。

依托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和完整的铜产业链布局,江南新材走出一条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公司还积极拓展系列产品在光伏、锂电池、钠电池、有机硅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通过研发创新,不断开拓铜基新材料产品的新市场与应用场景。

通过企业集聚,近三年来,鹰潭铜产业发生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再生铜营收占比由33.7%降至23.7%,铜基新材料营收占比达48%;国内领先的铜产品达57个,其中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有16个……全市5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包括8家百亿级企业;29家企业入选全省制造业民营企业百强。

助力铜产业集群式发展,鹰潭构建了全国唯一的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检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先进铜产业学院和内陆首家铜期货交割仓库等综合配套体系,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现代产业引导基金。

公开数据显示,江西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现已成长为产值6000多亿元的航母级产业,铜基新材料占铜材产量比例达63.3%,可生产全球90%以上铜及铜合金牌号、近千种铜材产品,122个高精尖产品国内领先,16种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根据江西省相关规划,未来将继续整合鹰潭、上饶、抚州、南昌四市铜产业优势,推动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应用领域的耦合发展,实现铜功能材料向高端应用产品延伸,力争到2027年集群营收突破1万亿元,铜基新材料突破500万吨。

迈向“世界级产业”

在包头市落地的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工程师正调试全球首条固态低压缩储氢生产线,氢气分子被稀土合金“锁”入晶格,化作零碳排放的能源密码。据悉,正在攻关“稀土+固态储氢”技术如果落地,5公斤的装置即可驱动氢能重卡驰骋百公里。

世界稀土看中国,中国稀土看包头。中国是世界第一稀土储量大国和第一生产大国,内蒙古包头市拥有全国83.7%、全球37.8%的储量,包头市的白云鄂博矿山是全球储量最大的稀土矿山。

近年来,包头大力发展稀土、晶硅光伏等旗帜型产业,促进氟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氢能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老工业基地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出一条“资源-材料-装备-数据”的中国稀土产业绿色价值链。

在位于包头稀土高新区内的金力永磁智能化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钕铁硼毛坯,送入全自动烧结炉——在这座全球最大烧结钕铁硼工厂的屏幕上,“年产2万吨”分外醒目。

在天和磁材数字化车间,磁材毛坯经过磨加工、电镀、检验检测等工序,48小时内变身新能源汽车电机核心部件,直供车企。2024年,天和磁材获得了由SGS绿色产品服务自愿性产品认证中心颁发的“烧结钕铁硼和钐钴稀土永磁材料碳足迹证书”。

新能源汽车和风力发电的电机均需要永磁材料,而永磁材料制造需要稀土,包头由此站上风口,大力发展永磁等稀土新材料和下游应用产业。

包头稀土高新区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冠名“稀土”的国家高新区,如今,这里已形成从冶炼分离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稀土新材料产能达27.5万吨,占全国总量近1/3。

新资源型城市崛起1
2023年6月27日,工人在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新能源电子材料铜箔项目生产车间作业(范培珅/摄)

眼下,包头稀土高新区卧龙永磁电机产业园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卧龙包头永磁电机产业园一期项目占地200亩,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2万套新能源汽车电机、3.2万台低速大功率永磁电机、1300台风力发电机、2万吨铸件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助力包头构建从稀土磁性材料到永磁动力部件再到应用场景的全产业链,推动永磁电机产业实现集群集聚发展。

2024年,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化工循环等五大领域产值全面跃升。

“在‘双碳’背景下,永磁电机应用场景十分广泛。”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原主任、包头市鹿城实验室顾问池建义说,如在工业生产领域,用稀土永磁电机替代传统动力电机,不仅能延伸稀土产业链条,还能发展我国的稀土应用技术。

包头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近年来,包头市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目标,建设稀土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底,包头稀土新材料集群已形成从采冶、加工到应用、研发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稀土企业209家,包括国家级、自治区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创新型企业26家。

作为世界稀土之都,包头已实现从“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的历史性跨越。

放大带动效应

新材料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其创新成果不仅为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关键原材料保障,也推动了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创新。

在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金昌市是国家镍钴铜工业基地,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白银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兰州市是西部地区有色金属技术研发中心和流通加工枢纽,武威市积极承接金昌市镍钴铜产业外溢,四地镍钴铜新材料产业紧密协作,成为全国最大、技术领先、世界一流的镍钴铜新材料产业基地,已建成2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2个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拥有国家级5G工厂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成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标杆。

甘肃金昌,曾经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产业结构单一、链条短、集群化水平低等问题。近年来,金昌依托丰富的镍、铜、钴金属资源及原材料优势,联手金川集团聚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及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两个千亿级产业链,形成镍铜合金加工材料、电工材料、电池材料、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制品、电镀材料、贵金属材料、高纯金属、新能源电池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条,构建了共生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金川集团生产车间,厚重的镍板经过大型辊轧机反复碾压,变为厚度仅有0.05毫米的超薄纯镍带材,厚度不到A4纸的一半,用手轻轻一撕就能撕破,被称作“手撕镍带”。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高端产品。”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李渊介绍道,“‘手撕镍带’的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只有掌握高性能真空熔炼技术和综合加工技术,拥有优良的装备水平,才能产出高性能的镍带。‘手撕镍带’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而且实现量产并成功销往海外,成为金川镍加工带材产品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手撕镍带”是金川集团从“原”字号向“材”字号转变的“代表作”。到2023年底,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已经能够产出厚度0.8毫米至1.5毫米、宽度1200毫米至1430毫米、单卷卷重可达11吨的多规格宽幅纯镍带材,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同等先进水平,销售量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0%。

甘肃省金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于2025年2月发布的《中国·镍都(金昌)产业链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4)》显示,2024年,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化工循环等五大领域产值全面跃升。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链主企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0%;新能源及电池领域,产值达到2023年的3倍,成为增速最快赛道。

目前,金昌已形成镍铜钴新材料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材料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永昌县精细化工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镍钴铜新材料及应用集群成功创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甘肃省将依托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持续放大带动效应,引领甘肃省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更轻更绿色
下一篇: 未来赛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