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正当其时

作者: 王剑英

生命教育正当其时0
2025年4月2日,学生在天津医科大学“大体老师”纪念墙前补充遗体捐献者姓名(李然/摄)

“在准备这次发言时,我坐在电脑前,面对空白的PPT,半天敲不出一个字。这个命题太宏大,以我20多岁的年纪来回答生死问题,确实有压力。”3月17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教学楼509教室,23岁的吕文泽站在讲台上,面对授课老师王岳和20多名医学生同学,如此坦言,“但我慢慢想明白:既然人一定会死,那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活法,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遗愿清单暂时只想到一项——去非洲看动物大迁徙。若万一我得了癌症,希望能安眠在乞力马扎罗山脚下。”吕文泽以此结束发言。

“这个事不要等到得了癌症再去。”50岁的王岳接口,引发大家会心轻笑,课堂气氛瞬间轻松不少。

这门课名为《医学人文、法律与电影赏析》,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主任王岳面向北大医学部研究生开设的通选课。该课程已持续9年,通过《遗愿清单》《生无可恋的奥托》等经典影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在准备这次发言时,我坐在电脑前,面对空白的PPT, 半天敲不出一个字。这个命题太宏大,以我20 多岁的年纪来回答生死问题,确实有压力。”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

3月10日,在北京大学课堂上播放的2019年日本版《遗愿清单》,是王岳精心挑选的教学版本。在他的电脑里,其实保存有两个版本,2007年的美国版和2019年的日本翻拍版。王岳选择了日本翻拍版,他觉得这个版本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

电影讲述了两个原本处于不同世界的女人——任劳任怨为家庭付出半生的主妇北原幸枝和叱咤商界的年轻女强人刚田磨子——都突然被告知生命所剩无几。两人在医院相识,为实现12岁重症女孩真梨惠的遗愿清单而共同展开一段旅程:去美国体验高空跳伞、到埃及滚烫的沙漠中看金字塔、在偶像演唱会现场打call、去京都吃最大号的冰淇淋、向喜欢的人表白……这是少女真梨惠在粉色日记本上写下的遗愿清单,背后的潜台词则是:挑战勇气胆量,感受世界壮美,燃烧青春活力,不留遗憾……这些愿望让学生们看到: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世俗身份差异在死亡面前黯然失色。

吕文泽说:“两位女主角的现实生活原本有巨大差距,但这在死亡面前不值一提。”

另一位同学王帅则被片中演唱会的情节深深打动,他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四临床医学院。他说:“两位女主角挣脱了社会角色枷锁,以本真姿态享受演唱会的舞台,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某种宣告。”

受此启发,王帅也写下自己的遗愿清单,共五项:去美国参观医学圣地梅奥诊所;跳一次伞;带家人去他们喜欢的地方旅游;看一次华晨宇的日出演唱会;和另一半来一场环球旅行。

王岳开设《医学人文、法律与电影赏析》课程已有9年,初衷是借助电影进行情景式教育,展开的话题都事关生命尊严、生命意义,所选电影的主人公大多是不同类型的患者,如肿瘤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孕妇患者、艾滋病患者、儿童患者等,以让学生沉浸式理解不同患者乃至患者家属的特点和需求,对其疾苦产生更多共鸣。

王岳还主编了《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选取了与18部医学相关的经典电影进行赏析,他为每部电影提炼了一个医学乃至哲学视角的主题,如《心灵点滴》:“治病救人”还是“帮助患者”;《雨中的请求》:破产与安乐死;《入殓师》:什么是尊重生命;《遗愿清单》则对应着“人生意义”的哲学命题。

在《遗愿清单》章节,该书收录了医学生沈涛的课后留言:“我列过很多类似的年度清单,有的条目完成了,有的没有完成。要说看完电影我就会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把过去和现在的心愿都一一完成,那就太夸大其词了。但如果每一年的年度清单都可以完成,人生一定会大不相同。”

在3月17日的课堂上,大家观看的电影是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生无可恋的奥托》,该片讲述“毒舌老大爷”奥托在爱妻离世后愈发暴躁,一边对社区里的邻居吹毛求疵,一边悄悄计划着“一场有尊严的离世”。随着一个活力满满的年轻家庭搬入对门,奥托的生活渐渐发生了变化……

王岳告诉本刊记者,他曾和某癌症俱乐部的患者一起观看这部电影。他相信,影片将对患者有良好的教育启示意义。

为了更热爱生活

“高校开设生死教育相关课程,你认为有必要吗?”《瞭望东方周刊》问。

王帅回答:“非常有必要。绝大多数学校对死亡认知这类问题的探讨普遍少而浅。”

吕文泽回答:“生死是一种引领性思考,我们做任何事情,若缺少引领性思考,很容易沉溺于繁琐、具体的事务本身。”

生命教育正当其时1
2025年3月17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吕文泽在课堂上分享电影《遗愿清单》观后感(王剑英/摄)
生命教育正当其时2
2024年7月3日, 北京, 众多小观众在北京科学中心生命展厅参观游览,学习科学知识

他顿了一顿,又郑重补充道:“我认为,不仅是高校,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都应该植入生命教育,越早越好!”

吕文泽的回应态度,和他的经历不无关系。

就读本科时,吕文泽隔壁宿舍的一位男生自杀,在他内心引起轩然大波。当时校内传言,直接导火索是该男生向心仪女生表白被拒,加之有功课挂科,情绪堆积未能有效释放。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很难理解他的行为——他遇到的问题并不算‘大事’。”吕文泽缓缓回忆,“但当时没有人引领他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人生,陷入了眼前细碎目标的得失泥潭,走不出来——如果他曾经接受过生死教育,也许结局完全不同。”

2024年5月,吕文泽真切体验到死亡带来的恐惧感:他独自一人开车通过甘肃一处隧道时,前方发生车辆起火而导致堵车,隧道内滚滚浓烟,渗入车内,他一度呼吸困难,且手机没有信号,无法联系家人。近10分钟后,他驾车冲出隧道时,脑海中盘旋不去的是“大难不死”四个字。

王岳不仅讲授《医学人文、法律与电影赏析》,还是《生死教育导论》课程的负责人。这是一门面向本科生、聚焦生死主题的通选课,开设于2023年2月,计划每年开课一期,2025年将于秋季学期开课。

这门课除了理论授课与讨论、电影赏析外,还安排了撰写墓志铭、遗愿清单、遗嘱与生前预嘱、葬礼仪轨等一系列模拟仪式。授课教师来自北大医学部医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开课第一讲来自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

“‘死亡之问’很大也很难。直面和认知死亡,可以提升自身觉悟、增强职业责任,既能帮助别人,也能帮助自己。”在第一堂课上,对着台下的30余名学生,柯杨语重心长。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楼一层,有一间遗体告别厅,被师生们称作“大体老师”最后的家。北京大学在多个课程中均会安排到此参观、追思悼念的活动,王岳称其为生死教育的“隐形课堂”。

大体老师,指生前自愿将自己的器官、遗体无偿捐献,供医学教育、科研和教学使用的人。在那间遗体告别厅的纪念墙上,有超过1000名大体老师的名字,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29天、最大的109岁。

王岳的女儿正在读小学,这几年他每年都应邀去学校做一次公益讲座,可自选主题和受众群体,每次他都选择为六年级孩子讲生命教育,并推荐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

我们常常低估自己在他人生命中的重要性。其实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给亲友最珍贵的礼物。正在进行的温暖互动,会比任何“事后安排”更能滋养彼此的生命。

《寻梦环游记》上映于2017年,其灵感来源于墨西哥亡灵节,讲述鞋匠家庭出身的小男孩米格尔追求音乐梦想,意外穿越到亡灵国度,遇见了家人们的灵魂,得到了他们的祝福去歌唱,最终重返人间。

“影片的主题内核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被亲人铭记。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遗忘才是。”王岳说。

在家庭教育领域,生死话题已悄悄进入宝妈们的视野。

在小红书上,有一份在年轻宝妈间流传的“给孩子的死亡教育书单”,如:适合3-10岁孩子的《死亡是怎么回事》,讲述关于生命和死亡的12个小秘密;适合5-6岁孩子的《后来呢,后来怎么了》,用一种好玩的方式谈死亡;适合5岁以上孩子的《我在风中》,是逝去的爷爷寄给孙子的“告别之书”……其相关的关键词还有“缺失的死亡教育”。

一位宝妈在小红书上转发了这份书单,并配以评论:只有勇敢直面死亡,才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或对抗死亡,也才有足够的热情去热爱生活。

没有人会真正死去

吕文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数日前,他和同学去某民营医院参观学习,发现医院大楼的3楼之上是5楼,没有4楼。“因为4和死同音。说明大家对死亡这件事相当回避。”

《论语·先进篇》中,子路追问死亡的意义,孔子以“未知生,焉知死”回应,普遍的解释是:活着的事情都还没有弄清楚,怎么知道死后的事呢?这也显示在中国民间的传统认知中,死亡是较为忌讳的话题。

但王岳认为,后人对于“未知生,焉知死”有一定误解,“儒家思想并不回避死亡。否则,不会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经典名句。”他说。

2023年,王岳第一次在《生死教育导论》课上布置的课后作业是,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并配一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作为遗照。当天晚上,他接到了一位大二学生母亲的电话,对方生气质问:“为什么让我的孩子写墓志铭?”

但短短一周后,这位母亲便再次致电王岳,既表达歉意,也表达感谢:孩子考上北大后失去目标,自从写了墓志铭,意识到时间宝贵,一周之内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锚定两年之后的考研目标。

王岳介绍,推动全社会对于生死问题深入探究,是近年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积极推动的一项工作,其主办的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已连续举办 7届。该论坛 2025 年的主题是“死亡与尊严”,旨在通过尊严意识的倡导与弘扬,实现生死两安,同时也将死亡尊严意识融会到医疗与殡葬、捐献与移植的过程之中。

2月21日,在和疾病对抗5年后,知名音乐人方大同离世,年仅41岁。他曾创作《爱爱爱》《三人游》《特别的人》等众多经典曲目,深受歌迷喜爱。

王帅是方大同的粉丝,他震惊、难过,也深深惋惜——“他是音乐才子,正处于黄金创作期,未来本有无限可能。”

“没有人会真正死去。”王帅对此深以为然。对于死亡本身,他心态积极明朗:“我给死亡的另一个标签是‘重生’。等我完成此生任务,就可以坦然地去另一个平行时空,刷别的剧本啦。”

方大同离世后,其多年好友、歌手薛凯琪在微博发文悼念称:“没有任何话能够表达我的悲伤。”

对此,王帅心怀担忧:“我死之后,怎么能让家人朋友不伤心?”他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近期火爆的人工智能DeepSeek。

DeepSeek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建议:我们常常低估自己在他人生命中的重要性。其实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给亲友最珍贵的礼物。正在进行的温暖互动,会比任何“事后安排”更能滋养彼此的生命。当我们真实地活在每个当下,就是对抗无常最好的方式。

DeepSeek还贴心给出了5项具体的建议,即时表达爱意 (比如定期给父母发早安短信);共同创造回忆(策划家庭旅行/朋友主题派对);建立情感账户(把想说的话录成语音日记);发展共同兴趣(和爷爷学书法/教表弟弹吉他);记录生活碎片(用视频记录妈妈做饭的背影)。

“它的回答出乎意料,非常棒!”王帅点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