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民:从汤圆大王到地热先锋

作者: 简宏妮

陈泽民:从汤圆大王到地热先锋0
2024年9月20日,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井然有序的现代化生产车间

走进位于河南郑州的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全食品”)展示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摆放在精美玻璃盒里的一台直径约20厘米、表面已凹凸不平的青灰色圆形小石磨。

这台小石磨,是三全食品创业的起点,也是企业的“定心石”。46年前的1979年,陈泽民、贾岭达夫妇将这台小石磨从四川带到河南郑州,下海做汤圆生意。1990年,陈泽民研发出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并于1993年创立三全食品厂。

历经十数年的艰苦努力,这个厂子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堪称改革开放之后食品商业界的一个传奇。

陈泽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之所以给企业取名“三全”,是为了表达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感恩之情:“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不会下海创业,更不会通过搞食品创新,做出一家上市企业。”

2008年,三全食品成功上市后,陈泽民将企业交由儿子管理,自己却并未功成身退,而是开启了第二次创业之旅:进军地热行业,成立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江新能”)。

今年83岁的陈泽民,依然奋斗在经营第一线。“无论是汤圆还是地热,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于做‘创新者’而非‘跟随者’——企业只有专注于自身,创新技术,做强品牌,才能不断稳中求进。”陈泽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三全食品成功上市后,陈泽民将企业交由儿子管理,自己却并未功成身退,而是开启了第二次创业之旅:进军地热行业。

半百创业

1943年1月,陈泽民出生于抗战年代的重庆,其父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军人。3岁起,他就随父过着军旅生活,在战火中颠沛流离。

1951年,9岁的陈泽民与父母和两个兄弟一起,从南京浦口火车站出发,在行李架上睡了一晚,于清晨抵达郑州。

陈泽民回忆,当年的郑州火车站还是个草棚搭建的小车站。下了火车,一家人风尘仆仆来到郊外的碧沙岗。这里曾是冯玉祥的练兵之所,陈泽民父亲奉命在此筹建“郑州第四野战军炮兵学校”。

于是,陈泽民在碧沙岗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光。初中时,他就会用矿石等材料做成收音机,再利用煤油灯的热量,通过半导体发电带动矿石收音机发出声音,不需要使用电池。“从少年时起,我就对温差发电、半导体发电和潮汐发电这些事特别感兴趣,还给《科学画报》和《知识就是力量》投过稿。”陈泽民说。

到了高中,陈泽民利用课余时间,搞出了一台“跟商店卖的一样漂亮”的五管收音机。陈泽民介绍,做出这样一台收音机,并不容易,不仅要懂无线电技术,还要会做钣金工、木工和油漆工,连收音机上的玻璃刻度盘都是他独立制作完成的。

高考时,陈泽民追随兴趣报考了无线电专业,后被调剂到医学专业。1965年,他从河南新乡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支援三线建设,在四川565医院当了15年外科医生。

1979年,陈泽民调回郑州第五人民医院工作,1984年又出任郑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在郑州医学界崭露头角。但他的内心中,却怀抱着一个被改革开放春风吹醒的创新创业梦想。

陈泽民观察到,改革开放之后,百业待兴,人们日益忙碌,如何让食品更长久保鲜成为一个新的挑战。比如陈泽民老家重庆人爱吃的汤圆,是用水磨糯米粉制作的,口感细腻美味,但保存时间短且难以运输。陈泽民想,如果能把汤圆先冻起来,吃的时候再解冻,不仅能延长保存时间,还能让这种美食走向全国。

经过反复试验,他发明出了“速冻汤圆”这个今天广受中国人喜爱的新食物。 “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下,食物能够快速冷冻,这便是‘速冻’,也是对传统冷冻技术的一种创新,不但能够让食物保鲜更久,而且解冻后口感更好。”陈泽民说。

与此同时,他还研究出一种新的包装方法:用一个托盘,下面垫上塑料板,中间两个隔条,5个一排,解决了速冻汤圆在运输中可能碰撞粘连的问题。

就这样,1990年陈泽民首创出速冻汤圆,并申请了生产发明和外形包装专利。1990年下半年,电视剧《凌汤圆》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机敏的陈泽民马上给刚研制出来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三全凌”和“三全”商标。

为把新产品推向市场,陈泽民下班后蹬着三轮车,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去副食品商店现场煮给人们品尝。一家副食品商店的负责人半信半疑地进了两箱后,第二天就让陈泽民大量供货。“三全”系列速冻汤圆很快在市场上打开局面,经常卖到断货。

1993年,51岁的陈泽民毅然辞去公职,下海创办三全食品厂。

陈泽民:从汤圆大王到地热先锋1
陈泽民夫妇从四川带到郑州的小石磨,是三全食品的“定心石”

成功上市

郑州邙山区(现惠济区)小杜庄生产路15号,是三全食品厂最初的厂址。

起步之初,厂房都是旧砖旧瓦砌起来的,生产线也极为简陋,磨粉、揉团、调馅等各个环节几乎都是人工完成:把粉碎的芝麻、花生和猪油、白糖搅拌以后,由一拨工人手工揉成半软的汤圆馅儿,再用喝酒的圆形小酒盅做成一个个圆球,然后由另一拨工人将这些馅儿包进汤圆皮。

万江新能利用高科技超导等先进技术,将地下岩土作为新型储能介质,夏季储存热能供冬用,冬季储存冷能供夏用,无需燃料,成本低廉。

“最多的时候,工人数量达到20000人,但这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产量还是跟不上市场需求。”陈泽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与此同时,速冻食品并不是个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全国出现了一大批仿制三全食品的企业和作坊,仅郑州一市就有38家。1997年,就在三全食品郑州总部对面,一个名叫李伟的年轻人创办了思念食品厂,成为三全食品多年的主要竞争对手。

这个时候,来自台湾的速冻食品品牌也开始进入大陆市场。比如主营水饺的龙凤食品,很快就将产品线延伸到速冻汤圆领域。

面对大品牌和小作坊的市场夹击,陈泽民决定带领三全食品再次创新技术、升级产品,而上马自动化生产线是当务之急。

但是,当时找厂家建设一套自动生产线需要花几百万元,不是三全这样的小企业能负担的。此时,陈泽民钻研技术、自学成才的本事又一次派上了用场。他花30万元买来了钢板、泡沫板、无缝钢管、压缩机和涡流风机,自己设计制造出了一条速冻汤圆自动化生产线,在揉面、拌馅和原材料及成品传送工序加入自动化工艺,速冻汤圆的日产量很快提升到30吨。

技术创新之外,陈泽民还非常注重打造品牌。在三全食品还是一家初创企业时,陈泽民就大胆决定在央视投放广告,很多中国人都还记得那句“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的广告语,三全产品也很快从郑州走向全国。

1995年,三全食品成为原国家工商局认定的“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之一。1997年,国家六部委将三全食品列入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族品牌。2004年,三全销售额达到14亿元,列中国私营企业纳税百强第61位。

2006年,三全食品速冻汤圆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被思念食品厂超越。陈泽民于是大幅削减渠道经销商,将外地主要关联销售公司全部收购到自己旗下,在龙蛇混杂的食品市场环境里,把牢产品质量,做好客户服务。凭借强大的质量管理和产品创新,三全食品速冻汤圆的销售量稳步回升,终于在2010年再次以28%的市场占有率坐回头把交椅。

2008年2月20日,三全食品在深圳交易所成功上市。

2013年,三全食品又收购了昔日对手之一龙凤食品的全部股权,市场占有率一度逼近1/3。

如今,走进三全食品的生产车间,一台台自动化速冻汤圆生产设备高速运转:真空和面机精确控制面粉配比,全自动拌馅机均匀调配馅料,通过智能传送带传送的面团可与之实现精准对接。这样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每分钟可产出1.5万颗汤圆。

陈泽民:从汤圆大王到地热先锋2
三全凌汤圆及其包装

锚定“地热”

公司上市之后,陈泽民选择从管理一线“隐退”,由大儿子陈南接任董事长,小儿子陈希出任总经理。

但陈泽民并未退休,而是重拾起青少年时代对于新能源的兴趣,酝酿第二次创业。2008年,三全食品上市的同一年,陈泽民创立万江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变更为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江新能”),进入清洁能源赛道。

“当时中国不少地区出现了雾霾和其他污染,我心里感到不安,找到便宜好用、能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能源,成为我这个古稀老头的人生新目标。”陈泽民说。

为考察清洁能源市场,陈泽民和老伴跑遍了中国西藏、美国、德国、法国、新西兰、意大利和冰岛等国家和地区,最终选定了地热能这个相对冷门的新能源。

“在西藏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上,不少年轻人都有高原反应,但当我看到石头缝里冒的蒸汽,兴奋得不得了,连高原反应都没有了。在这之后,我坚定了地热就是最好的清洁能源。于是,我开始用我们老两口卖汤圆攒的钱搞地热。”陈泽民回忆。

陈泽民介绍,据测算,从地面往下,每下降100米,温度将平均上升3℃。每年从地球内部传递到地球表面的热量,更相当于燃烧370亿吨煤释放的热量。这些地热能如果得到充分利用,将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清洁能源。

2016年5月,在郑州三全产业园内,陈泽民打下了一口深4231米的地热科探井,为掌握中原地区地质状况和地热资源积累一手资料。

2016年11月,他投资的中国第二座地热发电站在云南德宏州瑞丽市正式开工。

从立项、选址、勘探、打井、完井、安装设备、调试到并网发电,这座地热发电站仅用了7个多月时间就建设完成,用时是国外同类电站的1/10,成本也只有其1/2,推动了中国停滞近40年的地热发电产业和地热资源的深层次综合利用,成为中国地热发电产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地坑院,则成为陈泽民新的灵感来源。

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的地坑院,有4000多年历史,建筑在地面以下数米,利用地热恒温储能的特性,保持室内冬暖夏凉。

受此启发,万江新能利用高科技超导等先进技术,将地下岩土作为新型储能介质,夏季储存热能供冬用,冬季储存冷能供夏用,无需燃料,成本低廉。

“这一颠覆性技术,为未来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陈泽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秉持“向天要电、向地要热、凭空取热、岩土储能”的清洁能源设计理念,陈泽民打造万江零碳能源港,构建起清洁能源多维度利用的创新体系。

与此同时,作为河南本土地热领域领先企业,万江新能正加速在中原地区推进以地热代燃气,解决城市供暖问题。

陈泽民:从汤圆大王到地热先锋3
2023年,陈泽民视察清洁能源项目站房建设

2024年,万江新能建成河南省首个以地热代燃气项目——中原农谷清洁能源集中供暖,预计每年可替代约926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耗,节约约4/5的取暖运营费用。

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应用”。

刚刚过去的2024-2025年供暖季,地热能作为清洁能源在供暖领域的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北京市大兴机场高速服务区,由万江新能提供技术的北京首个采用300米深度岩土储能循环利用系统的清洁储能项目启动,可实现建筑用房的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在沈阳,华晨宝马经过全球筛选,选定万江采用“中深层地热能井下换热技术”,为动力总成工厂区域提供稳定、高效的热能来源。

纵观陈泽民的创业史,先是顺应改革开放大势,年过半百开始创业,把一颗小汤圆做成一项大事业;退休之后再出发,抓住“双碳”风口,推动“冷门”的地热能从一种理想变为一个个可落地的应用场景。

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始终在跟‘球’作斗争”——“先专注于‘小球’(速冻汤圆),继而挑战‘大球’(地球与地热能源),加起来是为了中国人的温与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